寶島臺灣有很多著名的景點,如阿里山、日月潭、101大樓、墾丁公園等,在島嶼最南端有一個鵝鑾鼻公園。這是臺灣最南點紀念碑,這裡是南海與太平洋往來的必經航道。
從島嶼最南端鵝鑾鼻逆時針沿臺灣東海岸一直北上,就到達花蓮縣,北回歸線穿縣而過,是熱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北回歸線橫穿臺灣的澎湖、嘉義、南投、花蓮四縣,臺灣就在島的東、西兩邊各立碑誌,西邊就是嘉義北回歸線紀念碑,東邊則是花蓮北回歸線紀念碑。
花蓮縣北回歸線紀念碑東臨太平洋,一柱擎天,頗為壯觀。紀念碑南北兩面均刻有「北回歸線」字樣,圓柱中間有縱向狹長細縫。每年6月22日夏至日正午12點左右,有一瞬的時間直射北回歸線,從這一瞬開始,北半球進入夏季。因此我們每年只有一次能看到「立竿不見影」的天文現象。 而花蓮縣的北回歸線標誌碑有兩座,較早的一座建在瑞穗鄉舞鶴村,還有一座就是靜浦北回歸線標誌塔。
花蓮北回歸線紀念碑東西方向圓柱中間有縱向狹長細縫,以北為亞熱帶,以南為熱帶。每年6月22日夏至日正午12點左右,有一瞬的時間直射北回歸線,從這一瞬開始,北半球進入夏季。因此我們每年只有一次能看到「立竿不見影」的天文現象,就是看不到紀念碑的影子。
在花蓮北回歸線紀念碑前,我們遇到了一個臺灣老兵,他不是1949年前跟隨蔣介石退守臺灣的國軍,而是一位參加了抗美援朝的志願軍。老人在朝鮮戰場一次戰役中不幸被俘,1952年根據停戰協議,被遣送到臺灣,後來娶了一位臺灣當地女子為妻,但唯一的兒子不幸病亡。
老人現已86歲了,河北張家口人,曾經兩次回老家,第一次尋親,第二次探親,老人有退休金,現一直在花蓮北回歸線紀念碑附近回收廢品,雷打不動,就像工作人員上下班一樣。其實老人也不是為了錢,只是閒不住,想有個事做。遊客都會主動將礦泉水瓶等廢品放進老人的廢品編織袋中。老人還可以說出「蕎麥餄餎油麥麵」等張家口的家鄉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