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兒童
在河南省許昌市救助站裡,生活著三名6至10歲的流浪兒童,其中一名女孩叫小花,今年10歲,是救助站2015年5月在巡邏時發現的。小花曾因遭受養父母的虐待而離家出走,她不想回憶過去的生活,卻覺得在救助站過得很快樂。
每一名流浪兒童的背後都有一段辛酸的故事,河南省許昌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長胡建民說,他們依託110城市應急指揮中心、許昌市數位化城市管理中心和12319城市管理服務熱線、定期巡邏等搜集線索,24小時不間斷實施救助,規定從發現到救助的整個過程不會超過一個小時。
在河南省鄭州市,為杜絕流浪未成年人進入職業乞討團夥,鄭州市民政局開展群防群治,發動環衛工、巡防隊員等多行業人員,及時發現未成年人流浪乞討現象,並及時幫助他們處理返鄉,不給未成年人職業乞討留下滋生的土壤。
流浪未成年人救助量逐年下降據統計,全國流浪未成年人救助量2013年為18.4萬人次,2014年降至15.8萬人次,2016年第一季度僅為1.65萬人次。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司長王金華表示,民政部對流浪未成年人一直採取分類復學幫扶措施。
據王金華介紹,各救助保護機構與街道辦事處及各社區進行銜接,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類型的流浪未成年人開展精準幫扶。對14歲以下的流浪未成年人,在對其進行心理輔導和行為矯治後,安排其返校接受義務教育。對15歲以上的,與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協調,在尊重其學習意願的基礎上開展替代教育。
「流浪孩子回校園」專項行動期間,全國各級民政部門和救助保護機構共摸排失學輟學、留守流動、監護缺失等困境未成年人127.51萬人。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司長王金華特別指出,民政部將統籌推動流浪未成年人源頭預防、困境幫扶等工作,盡最大努力避免適學未成年人外出流浪乞討現象的發生。
有好心的市民在流浪兒童的旁邊放了一些零錢
據介紹,早期在廣州街頭發現的流浪青少年兒童,以被拐賣、被犯罪分子操控脅迫的情況居多。但近年來,在留守兒童越來越多、網際網路快速發展等因素的影響下,因無人管教、對家庭環境不滿、約見網友而自發出走的未成年人有所增加。
有的孩子離家出走,找到了,送回家,再度離家出走……如此反覆循環。
廣州一兒保中心的工作人員曾告訴記者,在聽聞孩子身處救助管理站的消息後,大部分家長都會第一時間來接孩子回家。但令人唏噓的是,也有家長在電話那端淡漠地說:「孩子經常跑,家裡都習慣了,你們給買張票讓他自己回來吧。」
有時,工作人員電話回訪時得到的消息是「孩子又跑了」。更有一次兒保中心將孩子千裡迢迢送回家,工作人員還未到廣州,就被通知,孩子已到廣州繼續流浪了。
專家說法:孩子流浪的原因或多或少與家庭有關
中山大學社會學專家李寧利教授告訴記者,導致流浪的原因或多或少與家庭關係有關。
「有些孩子父母在外務工,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缺少關愛。」李寧利說,這類孩子平時受到的關愛比較少,往往容易在學習及生活中遇到難題時,得不到及時的幫助,厭學的心理加上渴望被關心,就容易採取「離家出走」的方式引起關注。也有部分孩子抱著「闖世界」或者向別人證明自己的心態。
李寧利還提到,有些父母在處理親子關係時簡單、粗暴,實際上,雖然孩子的年齡小,但也有自己的想法,棍棒教育容易讓孩子對家庭產生怨恨,從而離家流浪。
建議:溝通前先聽孩子的想法 孩子都渴望得到尊重
李寧利還特別提到,叛逆期的孩子情緒多變,對家長的話也有一定的牴觸。比如,他們今天對媽媽撒嬌,明天可能會嫌棄媽媽太囉嗦。孩子正是通過這種反覆的方式建立自我。而一些特別事件,也容易令孩子的心理產生變化,如考試沒考好,和同學發生矛盾等。李寧利建議家長不要急於表達自己的看法,可以先聽聽孩子的想法,因為孩子渴望得到尊重。
家庭教育是一門非常複雜的學科,由於部分家長文化水平有限等客觀因素,一旦發現孩子有「離家出走」的苗頭時,難以和他們進行有效的溝通。這時,第三方介入調解顯得非常重要。而對於流浪後回家的孩子,有些父母為彌補自己的過失,往往百般遷就,反而適得其反。李寧利建議,家長應更多關注孩子的未來,而不應過度追問他流浪的經歷。
嘮一嘮!名校碩博「教小孩」,算「浪費」嗎?
注意!以後各省的最低工資要參照這個標準調整了……這些地方的工資已經上漲,有你家嗎?
「土十條」千呼萬喚始出來,環境汙染防治三大戰役「武器」齊備,速看如何給汙染土地「解毒」!
來源:綜合新聞縱橫、中國政府網、新快報整理
本期編輯:王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