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來超6萬名流浪未成年人返校復學,孩子,你為什麼流浪?

2021-02-08 央廣網

昨天(1日)是六一國際兒童節,適學兒童受教育的權利在上個世紀就被寫入憲法。然而我國仍有個別兒童由於缺乏有效監護等原因不得不流浪乞討。日前,民政部發布「流浪孩子回校園」專項行動成果。3年來,由10部門聯合開展的專項行動共幫助64483名流浪未成年人返校復學。其中,接受義務教育的流浪未成年人38833人,佔60.2%。


流浪兒童

流浪兒童的背後辛酸故事

在河南省許昌市救助站裡,生活著三名6至10歲的流浪兒童,其中一名女孩叫小花,今年10歲,是救助站2015年5月在巡邏時發現的。小花曾因遭受養父母的虐待而離家出走,她不想回憶過去的生活,卻覺得在救助站過得很快樂。

每一名流浪兒童的背後都有一段辛酸的故事,河南省許昌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長胡建民說,他們依託110城市應急指揮中心、許昌市數位化城市管理中心和12319城市管理服務熱線、定期巡邏等搜集線索,24小時不間斷實施救助,規定從發現到救助的整個過程不會超過一個小時。

在河南省鄭州市,為杜絕流浪未成年人進入職業乞討團夥,鄭州市民政局開展群防群治,發動環衛工、巡防隊員等多行業人員,及時發現未成年人流浪乞討現象,並及時幫助他們處理返鄉,不給未成年人職業乞討留下滋生的土壤。

流浪未成年人救助量逐年下降

據統計,全國流浪未成年人救助量2013年為18.4萬人次,2014年降至15.8萬人次,2016年第一季度僅為1.65萬人次。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司長王金華表示,民政部對流浪未成年人一直採取分類復學幫扶措施。

據王金華介紹,各救助保護機構與街道辦事處及各社區進行銜接,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類型的流浪未成年人開展精準幫扶。對14歲以下的流浪未成年人,在對其進行心理輔導和行為矯治後,安排其返校接受義務教育。對15歲以上的,與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協調,在尊重其學習意願的基礎上開展替代教育。

「流浪孩子回校園」專項行動期間,全國各級民政部門和救助保護機構共摸排失學輟學、留守流動、監護缺失等困境未成年人127.51萬人。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司長王金華特別指出,民政部將統籌推動流浪未成年人源頭預防、困境幫扶等工作,盡最大努力避免適學未成年人外出流浪乞討現象的發生。


有好心的市民在流浪兒童的旁邊放了一些零錢

孩子,你為什麼流浪?

據介紹,早期在廣州街頭發現的流浪青少年兒童,以被拐賣、被犯罪分子操控脅迫的情況居多。但近年來,在留守兒童越來越多、網際網路快速發展等因素的影響下,因無人管教、對家庭環境不滿、約見網友而自發出走的未成年人有所增加。

有的孩子離家出走,找到了,送回家,再度離家出走……如此反覆循環。

廣州一兒保中心的工作人員曾告訴記者,在聽聞孩子身處救助管理站的消息後,大部分家長都會第一時間來接孩子回家。但令人唏噓的是,也有家長在電話那端淡漠地說:「孩子經常跑,家裡都習慣了,你們給買張票讓他自己回來吧。」

有時,工作人員電話回訪時得到的消息是「孩子又跑了」。更有一次兒保中心將孩子千裡迢迢送回家,工作人員還未到廣州,就被通知,孩子已到廣州繼續流浪了。

專家說法:孩子流浪的原因或多或少與家庭有關

中山大學社會學專家李寧利教授告訴記者,導致流浪的原因或多或少與家庭關係有關。

「有些孩子父母在外務工,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缺少關愛。」李寧利說,這類孩子平時受到的關愛比較少,往往容易在學習及生活中遇到難題時,得不到及時的幫助,厭學的心理加上渴望被關心,就容易採取「離家出走」的方式引起關注。也有部分孩子抱著「闖世界」或者向別人證明自己的心態。

李寧利還提到,有些父母在處理親子關係時簡單、粗暴,實際上,雖然孩子的年齡小,但也有自己的想法,棍棒教育容易讓孩子對家庭產生怨恨,從而離家流浪。

建議:溝通前先聽孩子的想法 孩子都渴望得到尊重

李寧利還特別提到,叛逆期的孩子情緒多變,對家長的話也有一定的牴觸。比如,他們今天對媽媽撒嬌,明天可能會嫌棄媽媽太囉嗦。孩子正是通過這種反覆的方式建立自我。而一些特別事件,也容易令孩子的心理產生變化,如考試沒考好,和同學發生矛盾等。李寧利建議家長不要急於表達自己的看法,可以先聽聽孩子的想法,因為孩子渴望得到尊重。

家庭教育是一門非常複雜的學科,由於部分家長文化水平有限等客觀因素,一旦發現孩子有「離家出走」的苗頭時,難以和他們進行有效的溝通。這時,第三方介入調解顯得非常重要。而對於流浪後回家的孩子,有些父母為彌補自己的過失,往往百般遷就,反而適得其反。李寧利建議,家長應更多關注孩子的未來,而不應過度追問他流浪的經歷。

嘮一嘮!名校碩博「教小孩」,算「浪費」嗎?

注意!以後各省的最低工資要參照這個標準調整了……這些地方的工資已經上漲,有你家嗎?

「土十條」千呼萬喚始出來,環境汙染防治三大戰役「武器」齊備,速看如何給汙染土地「解毒」!

來源:綜合新聞縱橫、中國政府網、新快報整理

本期編輯:王晶晶

相關焦點

  • 我市救助新模式減少未成年人「二次流浪」
    為了更好地救助流浪未成年人,讓他們不再「二次流浪」,2016年下半年以來,市救助管理站在全省率先實現政府購買未成年人服務項目,引入專業社會組織金華市悅欣社會工作發展服務中心開展「三毛回家記」流浪未成年服務項目,在此基礎上又引進志願者力量,在滿足流浪未成年人物質需求的同時,提供精神、心理等關懷,教會他們助人自助的理念,幫助他們重新樹立正確人生觀。
  • 流浪地球深度解析:為什麼要帶著地球去流浪?
    流浪地球為什麼要帶著地球去流浪,而不是建造飛船逃跑?我們在看流浪地球時最大的疑惑便是,既然能造出像行星發動機這樣巨大推力的裝置,連地球都能推動,為什麼不把他建造成飛船,這樣不就會像現在帶著地球一樣多災多難了。
  • 193名流浪乞討人員落戶天津的故事
    2020年3月,民政部等11部門聯合下發《關於開展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服務質量大提升專項行動的通知》,將「集中開展落戶安置行動」作為六項重要任務之一。  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意見》,明確要求各地「做好長期滯留人員落戶安置工作,為符合條件人員落實社會保障政策」,切實維護每個公民依法登記戶口的合法權益。
  • 醫科大畢業生流浪16年,母親精神出問題,滿牆的獎狀很諷刺
    16年前的某一天,廖銀超到自己就讀的四川某醫科大學拿畢業證,因為學費沒交齊,沒能領到畢業證,一氣之下,廖銀超選擇南下廣東,從此開始了自己16年的打工流浪生活。16年來,廖銀超沒有跟家裡聯繫,母親因此出現精神問題,父親多次想到自殺,家裡賺點錢就託人尋找兒子,家裡一貧如洗。16年後,在志願者的幫助下,廖銀超的父母終於找到了廖銀超,當初25歲、健談開朗的小夥子,現在已經是頭髮半白、沉默寡言的中年人,不僅如此,他還患上了嚴重的疾病——尿毒症。
  • 流浪未成年人員,如何登記戶口
    經濟發展時期,因人口流動,一些家庭監護缺失,加之社會不良因素影響,未成年人流浪現象仍然存在。甚至出現脅迫、誘騙、利用未成年人乞討和實施違法犯罪活動等問題,嚴重侵害了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妨害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 我的世界:「你為什麼到處流浪?」,流浪商人:不跑,等挨揍嗎?
    「流浪商人雖然是最新加入,但也是最老道的推銷員!」,開發人員Per Landin在採訪時對流浪商人給出了這樣的評價。在《我的世界》官方設定中,流浪商人等同於行腳商人、黑商、神秘商人等等,但是有村莊不待,為何偏要流浪呢?
  • 去遠方流浪
    小時候,常常被齊豫那首《橄欖樹》感動得如痴如醉: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為了山間輕流的小溪為了寬闊的草原流浪遠方>流浪……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又有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 流浪詩人1-9:我為什麼天天精力充沛?
    什麼叫流浪詩?哈哈,流浪詩人寫的詩,都叫流浪詩。為什麼過去沒有人提出來?哈哈,因為沒有鐵流,沒有趙孝森,沒有金詩元。我寫《鐵流詩傳》時,覺得鐵流的詩,都是在輾轉囚禁的流浪中用來記事的,只有把詩記在腦海裡,才不會被監管方搜走。我突然感悟道,一個人總待在一個地方,只能讀萬卷書,寫不出詩;只有行萬裡路,才會詩情洋溢。人生千萬裡,越是走得艱難,仿佛越有詩情。
  • 理論-流浪兒童的社會工作與社會救助:超越與融合
    自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中國的經濟和社會轉型加劇,流浪兒童問題也日益突出。雖然關於中國流浪兒童的數量目前尚無精確統計數字,而且已公布的各類調研數據之間的差異也非常大,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中國流浪兒童群體的規模在不斷擴大。《民政部2000年流浪兒童救助教育工作進展》中的統計數字顯示,1999年全國流浪兒童已達15萬人次。
  • 為什麼房子要去流浪?聽完《一座房子去流浪》你就知道了 小青娃講...
    為什麼房子要去流浪?一天晚上,小房子耷拉著腦袋,想了很久,大聲地說出了一句話:「我要去流浪。」「你在說什麼呀?」隔壁緊挨著的老房子咳嗽了兩聲,「我年紀大了,可經不住你折騰。」「對不起,我要去流……哦,不,是搬家了,我會儘量小心一點的。」小房子輕輕地說,「我會想念您的,老房子爺爺。」
  • 走失流浪近20年的遂寧小夥回家了,背後故事令人唏噓…
    幸運的是,前不久,我市救助管理站通過實地尋親,最終,幫助了3名流浪者重返家中。截止12月4日,市救助管理站共核實61名救助人員身份信息,護送返鄉249人次,購票返鄉298人次,街面救助609人次,累計發放10餘萬元物資。此前報導:走失流浪近20年,遂寧小夥終於回家!
  • 看了電影《流浪地球》,怎麼評價流浪地球計劃
    為什麼不叫遷徙地球計劃、轉移地球計劃、新家園計劃、光年之旅計劃、重生地球計劃,為什麼偏偏叫流浪,電影名字可以這樣叫,但作為電影裡的聯合政府,讓地球流浪,這就太消極了。對比一下火種計劃,聽聽火種這個名字,充滿了重生的希望。流浪地球裡最缺的是什麼,是希望。為什麼流浪地球的名字讓人失去希望,人類失去希望,聯合政府起名字的能力要擔一半責任,誰起的。
  • 《流浪地球》細節考據及影評
    《流浪地球》上映之初,我曾經更新過一篇考據細節的頭條文章,不過由於涉嫌劇透,所以很快刪除。如今正片上線,因此特意重新搞一個高清重置版。 1、新聞報導「流浪地球」計劃時,下方滾動播出簡訊:汽車方向球技術誕生,減輕駕駛重型車輛的身體負擔。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韓子昂七十多歲了還能承擔高級駕駛員職責。
  • 為什麼「京哥」說《流浪地球》的導演是個騙子!真相一定讓你震驚
    首先小編向大家推薦一下,《流浪地球》這部影片非常值得觀看,雖然不如歐美科幻大片特效那麼完美,但在國產科幻片裡面絕對是裡程碑式的影片。《流浪地球》故事主要講述的是太陽即將毀滅,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出巨大的推進器,尋找新家園。
  • 英國:吉普賽人仍在流浪
    面對執法人員,吉普賽人讓孩子留在拖車裡。根據當地法律,警察不能移動有乘客的車。孩子們取得了短暫的「勝利」,但喜悅沒能維持多久——警察強迫他們安靜地離開。    目睹了這一切的瑪格麗特不能理解,為什麼人們總是嫌棄吉普賽人。「我們不是流浪狗,我們是人。如果把你趕來趕去,你願意嗎?」她對《每日郵報》說,「我們不是壞人,不做傷天害理的事,只想有個安身之所。」
  • 醫科大學生16年流浪街頭:一年46起 受挫抗壓能力差或是主因
    廖銀超的故事並非孤例。據幫助廖銀超找到家人的志願者組織「讓愛回家」統計,僅2019年一年,經其幫助的流浪人員中就有46名大學生流浪者。 部分教育學者認為,需要關注的不僅僅是大學生流浪的現狀,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更值得探究。
  • 「戶籍專家」鞠鋼海:讓8923名流浪乞討人員「落戶」
    全國首創為流浪乞討人員「落戶」2017年5月,一個關於戶口辦理的求助電話打進了鞠鋼海手邊的服務熱線。這個「86329221」的熱線電話就設在鞠鋼海的桌上,他一守就是17年,他為此先後直接服務群眾3萬餘人次,幫群眾屢屢解決了戶口難題。但是,這次的求助電話卻讓這位「身經百戰」的戶籍專家犯了難。
  • 桃源公安伸援手,6名流浪人員有了姓名和戶口
    2019年4月12日,滯留在桃源縣救助管理站的6名流浪乞討人員正式有了「桃」姓的姓名和桃源戶籍。2018年以來,桃源縣救助管理站先後接收了十多名生活無著落的流浪乞討人員,為幫助他們找到家人,桃源縣公安局人口與出入境大隊民警積極作為,通過多種方式,為部分人員尋找到了家人,並將其送回了家,但仍然有6人無法找到家人,滯留在救助管理站。
  • 廣州60萬名小學低年級「神獸」返校啦!
    廣州:全市各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日主題教育活動  5月25日上午,由廣州市教育局主辦,廣州市未成年人心理諮詢與援助中心、天河區教育局協辦的2020年中小學生「5·25」心理健康日主題教育活動在廣州市天榮中學及天河區華康小學舉行,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幫助中小學生做好返校心理調適
  • 《流浪地球》的背後,你不知道的故事……
    1當年,中影集團從科幻小說家劉慈欣手上買下《流浪地球》原著版權以後,曾經先後接觸了幾位國際級的大導演,可是這幾位導演對中國的科幻不太有信心,都拒絕執導這部影片。2015年夏天,電影劇本到了郭帆手裡。郭帆是個80年後,在電影圈有點名氣,導演過青春片《同桌的你》,票房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