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目刻時光
「火車站像一座陳列藝術品的宮殿!」
——愛德華·迪泰伊(Edouard Detaille),1900年。
塞納河在米拉波橋下流逝
我們的愛情
還要記起嗎
往日歡樂總是在痛苦之後來臨
夜來臨吧聽鐘聲響起
時光消逝了而我還在這裡
我們就這樣面對面
手握著手
在手臂搭起的橋下閃過
——《米拉波橋》節選(法)紀堯姆·阿波利奈爾
在法國巴黎塞納河左岸,設計精美、風格壯觀的奧賽博物館與羅浮宮和杜伊勒裡花園隔河相望。它是世界上最美的博物館之一,被譽為「歐洲最美博物館」。
除此之外,它還曾經是廢棄的火車站...
最重要的,它還是印象主義的天堂。
奧賽博物館。
這座被稱為「歐洲最美的博物館」的藝術宮殿,腳下的土地曾歷經過無數變遷。奧賽博物館前身是維克多·拉盧為1900年巴黎世界博覽會而建的火車站,此後的近40年中,作為發往法國西部、南部火車的起點站,每天從這裡發出的列車多達200列。時過境遷,這裡逐漸無人光顧,直至被廢棄。
∧1900年,巴黎迎來了史上第五次萬國博覽會。
∧火車站工程始於1898年,進展迅速。奧賽火車站及酒店於1900年7月14日盛大揭幕。
∧被廢棄後的火車站空間
1972年,有人建議把火車站改造成博物館,得到了時任法國總統蓬皮杜的支持。1986年12月1日,經過近八年的建設,煥然一新的奧賽博物館第一次打開大門迎接四面八方的來訪者。有人說,這座建築本身就是博物館的第一件館藏,完好地呈現了十九世紀下半頁、二十世紀初的藝術風格。1900年火車站落成時,畫家愛德華·迪泰伊曾感嘆道:「這個車站太美了,多像一個陳列藝術品的宮殿!」八十多年後,當年的讚嘆成為現實。
∧1986年改建成為博物館,將原來存放在羅浮宮以及在蓬皮杜藝術中心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內的有關藏品全部集中到這裡展出。
∧大廳中還保留著原來的車站大鐘
奧賽博物館收藏有全球最多的印象派作品,被譽為「印象派的殿堂」。
館藏豐富,館內各類藏品數量達八萬餘件,其中近代藝術品4700多件,包括繪畫、雕塑和家具陳設等,以眾多印象派和後印象派的藝術巨作最為著名,同時作品也展示著法國1848年至1914年間政治、歷史和社會領域發生的巨變。莫奈《撐陽傘的女人》、雷諾瓦《煎餅磨坊的舞會》、梵谷《羅納河上的星夜》等藝術巨作都在館內熠熠生輝,吸引著全世界的觀眾為之駐足,流連忘返。
共有5層80個展廳,展示面積4.7萬平方米,展品按藝術家的年代和流派主要分設在底層、中層和頂層,底層展出1850-1870年間的繪畫、雕塑和裝飾藝術作品,中層陳列1870-1914年的作品,包括第三共和國時期的官方藝術、象徵主義、學院派繪畫及新藝術時期的裝飾藝術,頂層集中展示了印象派及後印象派畫家的作品。以年代為序的安排及多元性的展品,正是引人入勝之處。大多數的繪畫都依年代順序,和同時代的其他藝術品交錯展出。僅有的四個例外,他們是杜米埃(Daumier)、卡爾波(Carpeaux)、德加(Degas)和高更(Gauguin),奧賽博物館特別將這四位藝術家的雕塑和繪畫作品闢專室展出。
最經典的館藏包括:
∧梵谷,《羅納河上的星空》
梵谷說:「我通常認為,夜晚的色彩比白天更為豐富,像那些熱烈的紫羅蘭的色彩,以及藍色,綠色。」在羅納河河畔的星空中,畫中的橋是位於梵谷在阿爾勒的住宅黃色小屋附近,他在羅納河畫了許多作品,這時其的星空與晚期在聖雷米的星空之夜有相當大的差異,當時他的精神是處於不穩定的狀態,也或許正因為如此,在他感性超越理性的時候,才能這麼鮮明的把他的情緒融入畫中。
∧古斯塔夫·庫爾貝,《風暴過後的埃特爾塔懸崖》
庫爾貝早期作品帶有浪漫主義色彩,隨後風格轉變為表現人民疾苦,及對普通人的歌頌。庫爾貝的現實主義思想獲得了社會輿論的廣泛支持。然而與當權者成為敵對面也註定成為流血犧牲的戰士。
∧阿爾文·蘭登·科伯恩,《羅丹肖像》
世界上並不缺乏美,缺乏的是發現美的眼睛」這句名人名言的出自誰口麼?他就是法國雕塑家,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他的代表作《思想者》,目前翻制超過20座,遍布全球,是其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
∧克林姆特《樹下的薔薇》
克林姆特的畫面具有強烈的裝飾色彩,輝煌的色彩伴隨著扭曲的人體,透出情慾和略帶頹廢的美。有些作品帶有濃鬱的傷感和神秘。
∧雷諾瓦 《煎餅磨坊的舞會》
《煎餅磨坊的舞會》儘管畫幅規格很大,卻是在露天完成的。雷諾瓦捕捉到了一群來到位於蒙馬特高地的一家酒館消遣娛樂的巴黎人的生活的喜悅。他用一種棉絮般的風格表現出流溢的光線中的人物。從上向下俯視的取景抬高了地面,使得長凳呈對角線延伸並斷然截斷了前景,藝術家仿佛將身體微微前傾,以更好地進行觀察。
∧古斯塔夫·莫羅《俄耳甫斯》
莫羅繪畫中的色彩,光怪陸離,深沈而又閃爍,他主張美的色調不可能從照抄自然中得到,繪畫必須依靠思索、想像和夢幻才能獲得。莫羅畫的大多是宗教傳說和神話故事,他把作品置身於神話與夢幻的世界中,用虛幻的主題構思和矯飾的形象,傳達濃厚的、怪異的神秘主義情調。
∧愛德華·馬奈
(Endouard Manet)在草地上的午餐 1862
∧古斯塔夫·庫爾貝特(Gustave Courbet):1855年的藝術家工作室
∧保羅·塞尚(PaulCézanne):紙牌玩家 1894–1895
∧保羅·塞尚(PaulCézanne):1899年左右的蘋果和橘子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死前平等》,1848年
∧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源頭》,1856年
∧讓·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 oisMillet),《拾穗人》(The Gleaners),1857年
∧愛德華·馬奈(Edouard Manet),奧林匹亞,1863年
∧自畫像(1889),文森特·梵谷
∧保羅·高更(Paul Gauguin),大溪地海灘上的婦女,1891年
太多經典作品了。
除了館藏作品展,奧賽的臨展也精彩非常。
現在,奧賽博物館內正在展出德加的個展:Degas at the Opera,觀者如潮。
展覽現場:
每一個細節都令人讚嘆。
奧賽博物館與羅浮宮、蓬皮杜並列為巴黎三大博物館,是聯結古代藝術殿堂羅浮宮和現代藝術殿堂蓬皮杜中心的完美中間過渡。
每年有數百萬名遊客跨進奧賽博物館的大門。博物館讓人們見識到這座差點被拆除的火車站的華麗轉身,並由此步入探索藝術史上創作最豐富的一個時期的心動旅程。
一段小視頻,感受下真實的奧賽:
芥子園
國畫界丹青聖手的搖籃
《芥子園畫譜》成書於清代,自此便風行了300餘年,毫不誇張地說:它是藝術名家的搖籃,可以快速培養藝術修養。
《芥子園畫譜》自出版三百多年以來,不斷拓展出新,歷來被世人所推崇,為世人學畫必修之書。在它的啟蒙和薰陶之下,培養和造就了無數的中國畫名家。
近現代的一些畫壇名家如黃賓虹、齊白石、潘天壽、傅抱石等,都從《芥子園畫譜》邁出了畫家生涯的第一步。稱《芥子園畫譜》為啟蒙之良師,一點也不過分。
齊白石把《芥子園畫譜》當做自己的啟蒙老師,他的回憶自述說,借來的書,用松油柴火為燈,一幅一幅的勾影。足足畫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園畫譜》,除了殘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釘成了十六本。
齊白石
《芥子園畫譜》施惠畫壇300餘年,育出代代名家,可謂功德無限。何鏞稱此書「足以名世,足以壽世」,然也。
然而,300多年前的教材,在瞬息萬變的今天,是不是已經過時了?
這個問題,由著名藝術家、現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徐冰先生來回答再恰當不過了。
徐冰2010年完成的《芥子園山水卷》的靈感,
就是來自於這本古老的教科書。
徐冰認為,這本書是中國繪畫的精華與濃縮,最代表中國文化和藝術核心,他說:
「
《芥子園畫譜》就是符號的字典。
它收集了各種各樣的典型範式。人分幾群,獨坐看花式、兩人看雲式、三人對立式、四人坐飲式:一個人是什麼姿勢,兩個人是什麼姿勢,小孩問路是什麼姿勢,都是規定好的。
所以,藝術家只要像背字典一樣記住「偏旁部首」、再去拼接組合描繪世界萬物。
中國畫講究紙抄紙,不講究寫生,過去都是靠臨摹,到清代總結出來,這些拷貝的範本分類、細化,變成一本書。
這就是為什麼《芥子園畫譜》是集中了中國人藝術的核心方法與態度的一本書。 」
在康熙年間,《芥子園畫傳》原版初集就已稀貴如金了,常人難睹其真容。清末時,芥予園舊版已毀廢,直至上世紀七十年代《芥子園畫傳》初集首次在海外被重新發現。
山水卷畫論部分《畫學淺說》首頁,
字大行稀,絕對不用擔心看成近視眼。
書中較為系統介紹了中國畫的基本技法及繪畫、品畫的基本技藝。繪畫基本技巧介紹科學合理,淺顯明了,使初學者易領會、易臨摹。
畫譜內容豐富,薈萃中國歷代著名畫家模仿作品,為中國畫初學者最寶貴之畫譜寶庫。故此畫譜問世三百多年來,風行於畫壇,至今不衰。
對此傳世珍寶,我們竭盡全力,重新編輯出版了這本《芥子園畫譜》線裝彩頁版,希圖將其精髓盡現於您眼前。
全書主要分為初集、二集、三集三部分,囊括樹譜、山石譜、人物屋宇譜、梅蘭竹菊譜、花卉草蟲翎毛譜之精華內容。除此之外,並附中國畫的繪畫技法、各名家畫論及經典畫作於其中,以饗讀者。
《芥子園畫譜》深入淺出,循循善誘,令人讀之如醍醐灌頂,頓開茅塞。
芥子雖小,可納須彌山。
《芥子園畫譜》的影響力猶如這枚小小的種子,攜帶著能量,飄散在各處,在每一個人心中種下一座須彌山。
《芥子園畫譜》是一套世間少有珍藏的藝術品;同時也是零基礎學者的入門教科書。不管是拿來欣賞,還是作為繪畫入門的書本,大家都應該看看這套書。
《芥子園畫譜》手工仿古線裝彩頁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