阝、阝、卩
上次公眾號發了《氵和冫》這篇文章後,受到讀者回應,「原來氵讀shuǐ,冫讀bīng呀!我們一直都讀『三點水』和『兩點水』。原來錯了這麼多年……」
是啊,我們的小學老師是這麼教的,中學老師也是這麼叫的,隨之,我們就一直這樣用著……
我們不知道「氵」就是「水」,「冫」就是「冰」。我們一直困惑,為什麼「泠」是「三點水」,為什麼「冷」是「兩點水」。
插播廣告:如果你不明白,去看公眾號的歷史消息,保證讓你恍然大悟!哈哈~~~
是的,每一個部首都是一個獨立的字,有自己的讀音和意義。
看今天的題目,估計很多小夥伴要嚷了「左耳旁」「右耳旁」「雙耳旁」「單耳旁」……
噓!不要吵!
我們從源頭講起,好不好?
阝,當放在字的左邊時,被習慣稱作「左耳旁」,當放在字的右邊的,被稱作「右耳旁」。其實這是兩個字分別演化來的。
邑,作為部首,寫作「阝(yì)」,常常放在字的右邊。我們習慣稱之為「右耳旁」。
邑,甲骨文,小篆字形如圖:
從字形上看,上象表示一個封閉範圍的「囗」,下面像是一個長跪著的人形。本義指很多人聚集的地方。《左傳》裡,稱有宗廟有君主的城市叫做都,沒有宗廟沒有君主的城市叫做邑。
一般情況下,部首為「阝(邑)」的字意思常常跟「邑」的本義有關。如:
邦——國也。(《說文解字注》)
郡——周制,天子地方千裡,分為百縣,縣有四郡。(《說文解字注》)
郴——桂陽縣。(《說文解字注》)
邗——國也,今屬臨淮。(《說文解字注》)
郜——周文王子所封國。(《說文解字注》)
邪——琅邪郡也。(《說文解字注》)
……
當「阝」作為部首在字的左邊時,「阝」讀作「fù」,本字是「阜」,小篆如圖:
阜(阝),字形上看,像是土塊層層堆疊形成的山坡的樣子,字形上看是三層,古人以三為多,所以是「阜」指堆疊很多層的土山。本義高大的山坡。
以阝(fù)為部首的字,意思也多跟「高大」、「山坡」意思相關。如:
陵——大阜曰陵(《毛傳》);陵,隆也,體隆高也(《釋名》)。
陽——高明也。(《說文解字注》)
陸——高平地。(《說文解字注》)
阿——大陵曰阿。(《說文解字注》)
阻——險也。(《說文解字注》)高的地方一般比較危險,所以暗含「高」的意思在裡面。
……
相比於阝(yì)、阝(fù)的「雙耳」,卩(jié)顯然就是「單耳」了。
卩,如圖。
卩(jié),字形上看,像是一個跪著的人形,本義是祭祀時行禮跪拜。跪拜是仁義、服從、信任的表示,引申指節操、符節。古代派遣使者或調兵時,要有一個東西做憑證,這個東西就叫「卪/卩」,即我們現在所說的符節。上面刻有文字或圖畫,分成兩半,一半存朝廷,一半給外任官員或出徵將帥。如圖。
所以含有部首「卩(jié)」的字,也跟其本義裡的「服從」、「信任」、「符節」等意思相關。如:
令——發號也。(《說文解字注》)
卲——高也。(《說文解字注》)
卷——膝曲也。(《說文解字注》)
卸——舍車解馬也。(《說文解字注》)
叩——二卩也。(《說文解字注》),表示非常尊敬,如「叩頭」。
……
「單耳旁」「雙耳旁」「左耳旁」「右耳旁」,今天的文章是不是又一次顛覆了你的認知呢?
如果你覺得有用,請動動手轉發吧!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
純淨漢字,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享受到更多類似文章,親關注下方公眾號:
想了解漢字的奧妙,請購買下列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