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卩」的形音義與構字作用

2021-03-01 金老師講高效識字與深入閱讀

「卩」的形音義與構字作用

 「卩」是偏旁,我們初學識字時被教作「單耳旁」「單耳刀」。後來,學了漢字知識,當知道了漢字是形音義的統一體時,就不禁要問:「卩」的讀音是什麼,讀「dān」嗎?意思是什麼,一隻耳朵嗎?甚至還要進一步追問,「卩」為何這樣寫?

 「卩」的讀音,查《漢語大字典》(第二版,2018年),注音是「jié」。再看教育部和國家語委會聯合發布的《現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稱規範》(2009年),規範「卩」的讀音也是「jié」。  知道了「卩」的讀音,我們就容易理解「節、癤、爺」三個字的構形理據,原來,「卩」是這三個字的音符,提示三字的讀音。 或許,有些人說慣了「單耳旁」,一時記不住「卩」的讀音。沒關係,只要知道了「節」的讀音,並知道了「卩」是「節」的音符,就記住了「卩」的讀音。

  二、「卩」的形、義與構字作用

  「卩」為何這樣寫,字義是什麼?溯源甲骨文就明白了。  甲骨文寫作 「」,是象形字,像古人屈膝跪坐之形。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有過很長的跪坐時期:人雙膝著地跪在地上,手和臂放在腿上,臀部靠在腳後跟上,就像現在日本人、韓國人的跪坐方式。 「卩」演變到楷書,頭部、身體和腿部寫成了橫折鉤 「」,手臂寫成了長豎 「丨」。  「卩」的本義是屈膝跪坐之人。「卩」曾是一個字,後來隨著漢字的發展演變就只作構字偏旁而不獨立為字了。  「卩」在構字中除了作「節、爺」等字的音符(聲旁),更多地是作意符(形旁),表示跪坐的人或人的腿部動作等意思,比如「叩、印、卻、仰、服、卸、即、卿」。下面選解數字。 這個字很有意思。這是形聲字,左偏旁「口」可不是意符,與嘴巴無關,是音符,表「kou」音;意符是「卩」,表示跪人,《廣韻·厚韻》:「叩,叩頭。」 「叩」是人跪下俯首至地的動作,是古代最敬重的禮節。 是形聲字。意符「卩」表示人的腿部,「去」是音符。本義是退,如「望而卻步」的「卻」就是後退、往後退縮的意思。由「退」引申為推辭,如「推卻」 「盛情難卻」。用作副詞表示轉折,如「人雖小卻很有勁。」  是會意字。甲骨文寫作 「」,上部 「 」 是 「爫 」(爪),就是手;下部「卩」是跪人,合起來像一幅畫:有人用 「爫」(手)強按他人使之下跪。楷書寫成左右結構,「爫」 移到左邊變為 「」。「印」的本義是按、抑。蓋章須按壓,故引申為印章;進而引申為印刷。按壓印章會留下痕跡,又進而引申指痕跡,如「印記」 「印象」 「腳印」。  「即」和「既」是很多人易混的字,易混的主要原因是不理解「卩」的形、義。

(1)即,甲骨文寫作 「」,左旁 「」 是盛滿食物的高腳食具(簋guǐ),右邊加 「」(卩)表示人湊近食具吃飯,用圖畫表示為下:

     [1]

 本義是就餐。就餐要靠近食具,引申為靠近、接近,如「不即不離」 「可望不可即」。由「就餐」又引申為當時接觸,如「即景生情」。進而引申為就在當前時間,如「即日(當日)」  「即刻」 「成功在即」。用在判斷句中,相當於就是,如「非此即彼」 「梁父即楚將項燕」(《史記·項羽本紀》)。 (2)既,與「即」的不同是右偏旁。甲骨文「既」寫作 「」,左旁仍是食具,右旁 「」 是給跪人頭部畫了一個轉向朝後的大嘴巴,表示用食完畢、張嘴掉頭不再吃之義。(如下圖)楷書寫作「旡」(jì),仍能看出張嘴向後之形。         [2]  「既」的本義是吃完飯,引申為完、盡,如「言未既,有笑於列者曰:『先生欺餘哉!』」(韓愈《進學解》)虛化為副詞,表示已經,如「既得利益」 「既成事實」。進而引申為表示因果關係的連詞:既然,如「既生瑜,何生亮」。(3)「卿」與「即」的關係也密切。「即」是一人就餐,「卿」是兩人共餐。 卿,是會意字,甲骨文寫作 「」,中間是食具,兩旁是「卩」(跪坐人)在相向共食,這是古代氏族部落共同進食風俗的反映。引申為君對臣的尊稱,如「愛卿」。進而引申指古代的一種高級官員,如「三公六卿」 「卿相」。也引申表示一種親愛的稱呼,如「我自不驅卿,逼迫有阿母」(《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卿卿我我」形容夫妻或其他男女間非常親暱。

 

 理解了「卩」的形、音、義,我們的識字效率和質量是不是明顯提高了,且還了解到了一些漢字的文化知識?        [1][2]引用於李樂毅《漢字演變五百例》(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年)。

 

 

喜歡本作品敬請「分享」並點「在看」

感謝您的讚賞與支持!

相關焦點

  • 「囗」的形音義與構字作用
    「囗」的形音義與構字作用  「囗」因與「口」形近而被稱作「大口框」,也因是
  • 「弓」 「矢」構字作用的異同 ——兼談「寸」字及構字作用
    「弓」「矢」構字作用的異同 ——
  • 部首卩的漢字、偏旁部首為卩的漢字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2、印(yìn),5畫,左右結構,部首:卩組詞:印象(yìn xiàng) | 印章(yìn zhāng) | 印記(yìn jì) | 手印(shǒu yìn) | 複印(fù yìn) | 印發(yìn fā) | 3、即(jí),7畫,左右結構,部首:卩組詞
  • 阝、阝、卩
    阝、阝、卩 上次公眾號發了《氵和冫》這篇文章後,受到讀者回應,「原來氵讀shuǐ,冫讀bīng呀!
  • 簡論漢字形音義的層面關係
    導讀:漢字的形音義是三個不同的層面,義處於底層,是內容;音和形處於表層,是兩種形式。音是詞的聽覺形式,字是把詞的聽覺形式由線條變為平面、由瞬間變為永恆的視覺形式。漢字的形音義三個層面的變化形成了各種複雜的文字現象。漢字從古到今在不斷發展變化。
  • 欠和卩的比較——讀說文部首筆記
    不是從卩的。卩,只是突出人的屬性,並沒有強調口的動作。卩,說文部首第九卷第338個部首。字源中,說了半天,也沒說清楚卩到底啥意思。說文就沒說清楚。後人大都以說文為基礎,也沒有說透徹。不過有幾點說的有意思:第一,說文中解釋卩是節的初文,後人解釋節是一種彎曲的什麼東西。第二,這種節可以用作信物。原文是「瑞信」。
  • 連載②丨孫玉文:談傳統小學中形音義互求的方法——讀《說文解字注》札記之一
    (一)小學形音義的六種互求之法,是在承認漢字是記錄漢語符號的形音義結合體的前提下,根據漢字形音義的一方求探求另一方的方法。段氏提出的互求之法,「因形求義」「因義求形」離不開字音,「因形求聲」「因聲求形」離不開字義,「因聲求義」「因義求聲」離不開字形。研究古代語言,怎能離開字形,離開音義結合體?《廣雅疏證序》「因形以得其音」的「形」即字形。段玉裁為什麼要說用形音義的一方去求另一方?
  • 【相融語文·識字篇】「隹」的形音義與構字方式
    接下來,讓我們來聽一聽專家們的高見吧:《小學語文教學》(會刊)2020年第3期「漢字學運用」欄·27「隹」的形音義與構字方式文/朱應俐 金文偉「隹」不是常用字,在《通用規範漢字表》中屬於第三級。但它的構字能力卻很強,在「語文課標」所列3500個常用字中,構字約50個。
  • 連載①丨孫玉文:談傳統小學中形音義互求的方法——讀《說文解字注》札記之一
    以上所引段玉裁的話是段氏對他提出的形音義互求方法的具體闡述,我們總結他互求之法的含義,不能離開這些話。還應該結合段的《說文解字注》和《六書音均表》等論著來考求。《說文解字注》「一」下段註:「又恐學者未見六書音均之書,不知其所謂,乃於《說文》十五篇之後,附《六書音均表》五篇,俾形聲相表裡,因耑推究,於古形、古音、古義可互求焉。」
  • ——從漢語的形音義說起
    ——從漢語的形音義說起」講座,以平易幽默的語言、生動形象的例子為我們講述了司空見慣的漢字背後的故事。屠呦呦先生是我國首位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她利用青蒿研製的抗瘧疾新藥對於世界人民作出了莫大的貢獻。而她最早是從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得到了啟發。《肘後備急方》中《治寒熱諸瘧方》記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 新知丨「集」字的形音義
    關鍵詞  集  特殊寫法  幽部  本義  降落(下落)「集」字的古文字字形有一種以往未被重視的特殊寫法,對於探討「集」字的本義能起到關鍵的提示作用。漢藏比較的結果也告訴我們,幽宵部與侵緝談盍部之間的通轉其實就是韻尾的雙唇作用的強弱變化而已。這可以視作「集」有「就」音在音理上的合理解釋。「集」可讀「就」,到底是純粹的通假關係,還是屬於「同義換讀」呢?我們認為都不單純是。「集」可讀「就」是因為「集」「就」音義皆近,是一種同源關係的通轉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