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卩」的形音義與構字作用
「卩」是偏旁,我們初學識字時被教作「單耳旁」「單耳刀」。後來,學了漢字知識,當知道了漢字是形音義的統一體時,就不禁要問:「卩」的讀音是什麼,讀「dān」嗎?意思是什麼,一隻耳朵嗎?甚至還要進一步追問,「卩」為何這樣寫?
「卩」的讀音,查《漢語大字典》(第二版,2018年),注音是「jié」。再看教育部和國家語委會聯合發布的《現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稱規範》(2009年),規範「卩」的讀音也是「jié」。 知道了「卩」的讀音,我們就容易理解「節、癤、爺」三個字的構形理據,原來,「卩」是這三個字的音符,提示三字的讀音。 或許,有些人說慣了「單耳旁」,一時記不住「卩」的讀音。沒關係,只要知道了「節」的讀音,並知道了「卩」是「節」的音符,就記住了「卩」的讀音。二、「卩」的形、義與構字作用
「卩」為何這樣寫,字義是什麼?溯源甲骨文就明白了。 甲骨文寫作 「」,是象形字,像古人屈膝跪坐之形。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有過很長的跪坐時期:人雙膝著地跪在地上,手和臂放在腿上,臀部靠在腳後跟上,就像現在日本人、韓國人的跪坐方式。 「卩」演變到楷書,頭部、身體和腿部寫成了橫折鉤 「」,手臂寫成了長豎 「丨」。 「卩」的本義是屈膝跪坐之人。「卩」曾是一個字,後來隨著漢字的發展演變就只作構字偏旁而不獨立為字了。 「卩」在構字中除了作「節、爺」等字的音符(聲旁),更多地是作意符(形旁),表示跪坐的人或人的腿部動作等意思,比如「叩、印、卻、仰、服、卸、即、卿」。下面選解數字。 這個字很有意思。這是形聲字,左偏旁「口」可不是意符,與嘴巴無關,是音符,表「kou」音;意符是「卩」,表示跪人,《廣韻·厚韻》:「叩,叩頭。」 「叩」是人跪下俯首至地的動作,是古代最敬重的禮節。 是形聲字。意符「卩」表示人的腿部,「去」是音符。本義是退,如「望而卻步」的「卻」就是後退、往後退縮的意思。由「退」引申為推辭,如「推卻」 「盛情難卻」。用作副詞表示轉折,如「人雖小卻很有勁。」 是會意字。甲骨文寫作 「」,上部 「 」 是 「爫 」(爪),就是手;下部「卩」是跪人,合起來像一幅畫:有人用 「爫」(手)強按他人使之下跪。楷書寫成左右結構,「爫」 移到左邊變為 「」。「印」的本義是按、抑。蓋章須按壓,故引申為印章;進而引申為印刷。按壓印章會留下痕跡,又進而引申指痕跡,如「印記」 「印象」 「腳印」。 「即」和「既」是很多人易混的字,易混的主要原因是不理解「卩」的形、義。(1)即,甲骨文寫作 「」,左旁 「」 是盛滿食物的高腳食具(簋guǐ),右邊加 「」(卩)表示人湊近食具吃飯,用圖畫表示為下:
[1]
本義是就餐。就餐要靠近食具,引申為靠近、接近,如「不即不離」 「可望不可即」。由「就餐」又引申為當時接觸,如「即景生情」。進而引申為就在當前時間,如「即日(當日)」 「即刻」 「成功在即」。用在判斷句中,相當於就是,如「非此即彼」 「梁父即楚將項燕」(《史記·項羽本紀》)。 (2)既,與「即」的不同是右偏旁。甲骨文「既」寫作 「」,左旁仍是食具,右旁 「」 是給跪人頭部畫了一個轉向朝後的大嘴巴,表示用食完畢、張嘴掉頭不再吃之義。(如下圖)楷書寫作「旡」(jì),仍能看出張嘴向後之形。 [2] 「既」的本義是吃完飯,引申為完、盡,如「言未既,有笑於列者曰:『先生欺餘哉!』」(韓愈《進學解》)虛化為副詞,表示已經,如「既得利益」 「既成事實」。進而引申為表示因果關係的連詞:既然,如「既生瑜,何生亮」。(3)「卿」與「即」的關係也密切。「即」是一人就餐,「卿」是兩人共餐。 卿,是會意字,甲骨文寫作 「」,中間是食具,兩旁是「卩」(跪坐人)在相向共食,這是古代氏族部落共同進食風俗的反映。引申為君對臣的尊稱,如「愛卿」。進而引申指古代的一種高級官員,如「三公六卿」 「卿相」。也引申表示一種親愛的稱呼,如「我自不驅卿,逼迫有阿母」(《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卿卿我我」形容夫妻或其他男女間非常親暱。理解了「卩」的形、音、義,我們的識字效率和質量是不是明顯提高了,且還了解到了一些漢字的文化知識? [1][2]引用於李樂毅《漢字演變五百例》(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年)。
喜歡本作品敬請「分享」並點「在看」
感謝您的讚賞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