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
一葉小舟在歷史長河中激起紅色的波浪
千年前
一桿毛筆在歲月捲軸上寫下墨色的筆畫
黨的領導讓中國不斷奮進
漢字的傳承讓我們牢記使命
11月17日,我們有幸邀請到了來自南京師範大學的朱樂川教授。他為我們帶來了「這是你熟悉的漢語嗎?——從漢語的形音義說起」講座,以平易幽默的語言、生動形象的例子為我們講述了司空見慣的漢字背後的故事。
屠呦呦先生是我國首位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她利用青蒿研製的抗瘧疾新藥對於世界人民作出了莫大的貢獻。而她最早是從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得到了啟發。
《肘後備急方》中《治寒熱諸瘧方》記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屠呦呦先生正是受這句話啟發,提煉出了青蒿素用於對抗瘧疾。
但是也正因為對古漢語不夠了解,所以他們在科研路上走了一些彎路。提取青蒿素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提純,但是屠呦呦團隊在傳統煎煮後並未發現有效成分。
原來,問題在於他們對「漬」的意思有所誤解。《玉篇·水部》中這樣解釋「漬」——「漬,浸也。」所以在提純青蒿素時,應當避免高溫,如果使用煎煮的方法,就會破壞有效成分了。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出自我們熟知的北朝民歌《木蘭詩》,但你是否知道此句中的「唧唧」是指什麼聲音呢?
1、機杼聲
2、嘆息聲
3、蟲鳴聲
根據《黃侃論學雜著》,許多現在讀作j、q、z的聲母,在上古時讀作z、c、s,所以「唧」的聲母j在上古時讀作「嘖」的聲母z。所以,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一樣,「唧唧復唧唧」中的「唧」指的是人的嘆息聲。
朱教授也從方言的角度解釋了一些漢字的形音義現象。例如上古漢語中沒有f與v的音,它們讀作b、p、m。而我們如今還能在一些形聲字與方言中見到這樣的現象。
形聲字:
非(f)——輩(b)、排(p)
奉(f)——捧(p)、棒(b)
方言:
無(v)——冇(m)
房(f)——[pɔŋ]/[paŋ](廈門)、[puŋ](福州)
肥(f)——[pui](廈門)、[pi]/[puei](福州)
而古漢語中的語音文字的影響也體現在其他漢文化圈國家的語言文字中,例如日語中的「大丈夫(だいじょうぶ)」的羅馬音為「daijyoubu」,「夫」發成了「bu」的音。
漢字之美不僅在音,也在它的形。朱教授結合他為外國留學生講授漢字時遇到的故事為大家生動地講解了漢字的形之美。
初學漢字的留學生常常不小心將「看」字的下半部分錯寫為「日」字。而實際上,「看」本是由「手」和「目」組成的,表示將手放於額頭處遮眼瞧望。將形與義結合,正是漢字的美妙之處。
講座末尾,朱教授也針對同學們的提問進行了細心的解答,讓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漢字的精妙與美麗。
漢字是漢語的載體,它轉寫漢語口語、超越方言,使漢語免除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世界上的文字只有兩種體系。因為口頭語言有兩個要素——音和義,記錄語言的文字,只能從中選一作為構形的依據。所以,文字形體直接顯示的信息只能或是語義、或是語音。
漢字根據兩分法原則,屬於表意文字體系。漢字構形的最大特點是它根據漢語中與之相應的某個詞的意義構形,因此,漢語總是攜帶著可供分析的意義信息。
我們使用的每一個漢字,背後都有一段故事。我們每天演繹著的文化,都是無數前人智慧與情感的結晶。了解漢字,追溯歷史,牢記使命,我們才能更好地面向未來。
【主辦單位】
生醫學院研究生會
文案&排版&封面 | 劉佳歡
圖片 | 劉佳歡&網絡
責編 | 劉夢辰
審核 | 周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