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漢語拼音你第一反應會聯想到什麼?
之所以談及這個話題,還需從幾日前我無意中觀看到的一個搞笑視頻說起。視頻題名為「喬峰,你身上的狼頭刺青,便是你是契丹人的鐵證」配圖如下:(大家可以先娛樂一下!)
娛樂過後我不禁深思許久,突發奇想問自己「我國的漢語拼音是怎麼來的?我國的漢語拼音是怎麼發展過來的?」
其實漢語拼音在我們的生活中就好比是一位被我們拋棄的朋友、一位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這位朋友我們在小時候隨時會想到它,但後來它卻慢慢淡出我們的視野;這位陌生人在你我的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樞紐作用,但我們卻視而不見。比如我說「自媒體」這三個字,你的第一反應是不是直接在腦中認知系統裡檢索「自媒體」這個詞的含義,但在這個過程中你卻忽略了一個信息轉化的重要過程,那就是外界傳到你腦中的原始信息是「zi」「mei」「ti」,其次我們在自己的大腦中讓「zi」「mei」「ti」與「自媒體」相匹配,然後以「自媒體」的形式在腦中認知系統裡進行檢索,最後再理解所表達「自媒體」的含義。所以我才說漢語拼音是我們生活中「最熟悉的陌生人」!(反正這段不是我要講的重點,我姑妄言之,你姑妄聽之。)
言歸正傳,我國漢語拼音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用簡單的「起因、經過、結果」這三個方面來闡述的話大概是這樣的:
起因(為什麼會提出使用漢語拼音?)為什麼要提出使用漢語拼音?1840年發生什麼事情你肯定知道,鴉片戰爭以來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擊碎了我們「天朝上國」的美夢。中國境內的文人志士開始開眼看世界,慢慢地認識到我們天朝與西方國家的落後。認識到國家的落後源於科技的落後,科技的落後源於教育的落後,教育落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國的漢字太難。放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漢字是獨立於語言之外的,再加上我國漢字筆畫繁難,所以識記漢字的過程就是非常困難的。而較之西方我們發現西方拼音文字只要會讀就會寫(比如:beautiful、manufacture),相應的其國民識字率很高。所以提出使用漢語拼音的主要目的就是為達到音字一律,建立音字匹配的內在聯繫。
經過(在漢語拼音發展的過程中有哪些人?作了什麼貢獻?)1.1892年福建盧戇(gang)章寫了一本名為《一目了然初階》的書,他希望通過書中方案可以做到「字話一律」。
2. 民國成立後,孫中山著手普及國民教育工作,因為那時漢字繁難、方言繁雜,所以就將目光先發在音字運動中。
3. 1949年吳玉章給毛主席寫信,建議中國文字應改成拉丁化的拼音文字。
4. 1950-1955年間,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提出各種漢語拼音方案。包括:漢字筆畫式、外文字母式、圖案式、數碼式、速記符號式等
5. 1956年在中共召開的知識分子問題會議上,毛主席表示「我很贊成在將來採用拉丁字母,因為這種字母很少,只有二十幾個,向一邊寫,簡單明了。……凡是外國的好東西,對我們有用的東西。我們就要學,就是要統統拿過來學,並且加一消化,變成自己的東西。」
結果(漢語拼音最後如何被確定的?)1956年2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發表了《漢語拼音方案(草案)》,這是第一個漢語拼音方案草案。但當時社會對該方案有一些誤會和質疑,造成方案實施的不太理想。(主要的誤會和質疑是有些知識分子擔心漢語拼音的應用與推廣在將來會取代漢字,而使漢字消失。)為了使漢語拼音儘早在社會文化中發揮作用,周總理專門指示審定委員會「漢語方案不同於文字方案,它是給漢字注音,幫助掃盲,幫助推廣普通話,它不會也不能代替漢字」。至此,關於《漢語拼音方案》的爭論才得到平息。1957年11月1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六十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公布(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的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