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首檢字法是我們查字典時最常用到的方法。有的部首一目了然,比如「木字旁」,跟樹木、木製品相關的字,大多歸他管轄。然而有的部首字不少,但我們不知道為什麼這些字就歸它管,所以,今天我就挑出幾個來給大家科普。
所有的部首,其實都是字,它們都擁有自己的讀音和意思的,懂了這些,也就知道它們的「管轄範圍了」。
阝,讀fù,我們這管它叫左耳旁。小學時我們老師拿「陳」給我們出字謎,謎面是「東邊掛鋤頭」,因此以前我對它的印象是耳朵、鋤頭,但實際上它和這兩個都不沾邊。它其實「阜」這個字的變形,注意「阜」上面的那一小部分,是不是很像「阝」?
所以,可以說阝是阜的一種簡寫。阜是小土山的意思,是山坡的象形字,所以和小坡、小丘有關的,可以歸「阝」管,比如「陵」、「隆」、「附」、「陸」等
各地的溝通,城市的發展,都要依靠交通,道路的修建是關鍵,而那些小土山就是修路的阻礙,所以,和障礙有關的字也歸阝管。比如「阻」、「障」、「防」、「隔」等等。
現在阝的意思是知道了,但有的字好像看不出與土山或障礙的關係,這裡我就提出來解釋一下。有很多字,它的原意和今義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古人無法預計後來的今義,造字遵從的是本意,所以得根據本意來分析它。
阿:ē,阿本意是山丘,比如陶淵明詩《輓歌》「託體同山阿」。
陰、陽:陰陽的本意是山的南北兩面。古代有山陰縣,位於浙江,表示這裡是會稽山的北面。
陽的文字演變,繁體的「陽」右下角的部分表示太陽射下來的光線,照到了左邊的山坡上,也就是地理學上的「陽坡」。
隊,其實它是「墜」的通假字,所以本意表示從高處落下,後面才發展出了自己的意思。
陣:陣的本意是「土堆」、「土牆」,後來引入到軍事概念中,陣就成了一種軍事防護的隊形,可以向土牆一樣起保護或推進作用。
陳:陳和「陣」其實是一對通假字,畢竟無論繁體還是簡體,「車」和「東」在字形上都是接近的。另外,陳的本意其實是「農田」,仔細觀察「陳」右邊的「東」字,裡面有個「田」字,而將「田」裹住的「木」,則是田裡生長的禾苗,而左邊的阝就是田埂,所以陳其實是一個會意字。
陶:陶的本字是「匋」,觀察「匋」字,裡面的「缶」表示的是器皿,代指正在燒制的陶器,而外面的「勹」,你可以看成是窯,也可以說成是包住未成形的陶器的「手」。後來,為了表示燒制陶器的土採集於土丘之上,給加了個「阝」,至於為什麼不加「土」,那我哪知道啊ㄟ( ▔, ▔ )ㄏ
不過阝的介紹還沒有結束,阝有時放在左邊,但有時它在右邊呀。比如「鄭、鄧、郡、鄒」等等。這些好像也跟土丘、阻礙無關吧!這裡就要區別對待了,放在左邊的和放在右邊的其實不是一個字!放在右邊的讀「yì」,是「邑」的變形。
邑的變形,漢字的簡化很多來自於草書,所以草書的「邑」很像阝(右)
說到這裡,相信有不少小夥伴已經豁然開朗了,「邑」是「採(cài)邑」的意思,肯定與地名有關。所謂採邑,就是分封制時期,國君賞賜給卿大夫的封地。這當然就與「地名」緊密相連。比如「郊」、「都」、「鄙」、「鄰」、「邦」。很多姓氏也是右耳旁,那是因為他們祖上住在那裡,就以封地的地名為姓,前面舉出的大量姓氏都是如此。當然,也有一些讓人費解字,老規矩,拿出一些來分析。
郵:現在雖然是郵局的意思,難道古代郵局設在郊外?但觀察繁體字事情就簡單了,郵的繁體字是「郵」,邊陲的「陲」也是這兩個字構成,只不過換了個邊,換了個邊而已,意思不變。所以「郵」的本意其實是「邊陲」的意思。
部:形聲字的聲部不是亂湊的,之所以用它也是有著深刻的意義。左邊的「咅」表示打開,或者合併,所以「剖」也用它當聲部。而右邊的「阝」則表示行政區劃。兩個字意思合起來就是把一個行政區劃開成幾個小部分,或者把幾個小部分合併成一個大的行政區劃,這樣就叫做「部」,所以才有的引申義「部分」和行政單位「XX部」。
邪:左邊的牙表示「犬牙」,柳宗元《小石潭記》有「犬牙差互」形容潭水兩岸的地勢交錯。可見犬牙有著突出的特點。把它和右邊的「邑」結合起來,表示一座向外突出的城池。這樣的城池由於其外形傾斜的原因,「邪」有了傾斜的意思。當然,也有說法是邪讀「yá」。表示「琅邪」。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地名,不用過多解釋。
阝字旁說完,輪到灬。
灬讀huǒ,不用多說了,和「火」是一個意思,而且字形上很像火焰,而且是置於底部,用來加熱或者烤食物的篝火。這個就比阝容易理解了,跟火接近,又和烹飪接近的,就用這個,比如「煮」、「烹」、「熱」、「熟」、「蒸」、「煎」等等。順帶一提,我們這叫它四點底。老規矩,挑一些難解的。
然:其實它才是「燃」最初的形態,本意是燃燒。不過有趣的其實是它的字形。底下是火,火上烤著的,也就是左上角的東西,其實是一塊肉。同樣的還有「炙」,我們說「殘羹冷炙」,炙就是在火上烤肉。右上角還有一個「犬」,不是把狗也烤來吃,古人很早以前就馴服了狗,所以那其實是一隻獵犬,它也是等著吃肉的。一個字居然描繪出了一幅祖先帶著獵犬圍著篝火烤肉吃的原始圖畫,怎能不讓人為漢字傾倒呢?
熊:有的人可能會納悶,熊和火有什麼關係?其實一開始還真沒關係。古人都是用「能」這個字來表示「熊」的,而且是象形字。能左上角的「厶」是熊的頭,而左下角的「月」就是熊的身軀,右邊的兩個「匕」就是熊的四肢。後來加上火,有兩種說法,一是說熊的性情就跟「火」一樣猛烈可怖,如今還有熊熊大火一詞,形容火勢猛烈;另一種說法是大家齊心協力戰勝了熊,作為戰利品將它烤了吃。
煞:說實話,這個字有點難,因為它暫時沒有甲骨文的原字,看不到它原本的姿態。所以以下解釋全為我個人的猜測,再說一遍,以下解釋全為個人的猜測!煞有兩個讀音一個是「shā」,另一個是「shà」,要從兩個中判斷哪一個是本義,個人傾向於shà。這個煞指的是「煞神」,煞神是什麼呢?就是一種兇神,具體不清楚,但是會害人,給人帶來災難,成語兇神惡煞便是來源於此。本來跟火沒啥關係,但在這裡,班固的《白虎通》在這裡寫了一條:「五祀春木主煞上,故以所勝祭之也。」大意是在某某季節,煞神降臨,災星到了會給人帶來災厄,但是無論是請神還是送神,都是要祭祀一番的。說到古代的祭祀,大家都會想到用什麼太牢,牛、羊、豬做祭品,但那是有禮節的,只有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這樣,平頭百姓如何呢?見過爺爺奶奶掃墓時燒紙錢嗎?沒錯,沒有祭祀品,就用草、木頭什麼的,紮成牛羊的形狀來代替祭祀。這種代替品,叫做「芻狗」。《道德經》雲「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裡面的芻狗,就是這些指這些代替品。所以我推測,煞左上角的「芻」就是祭祀的「芻狗」。右邊的反文旁「攵」是什麼呢?其實這是一個象形字,表示一個人把雙手交叉放在背後,像個老幹部一樣的(這裡下次說到反文旁時再細講),表示手部的動作,所以上面就是用手抓著芻狗,下面是火,用火把這個芻狗燒掉來祭祀煞神,就和現在燒紙錢一樣。所以「煞」就是一幅古人用芻狗祭祀「煞神」的圖景。本意確定後,煞便衍生出「兇惡」、「殺害」等意思了。
雖然說的跟真的一樣,但全是猜測,沒有實錘,我也不是中文專業,不能請教老師,不過我還是對這個猜測很有自信的,如果你也這麼認為,點個讚應該不過分吧?(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