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揚工程力學系優良傳統 促進航院教學進一步發展

2020-12-14 清華大學新聞網

發揚工程力學系優良傳統 促進航院教學進一步發展

●符松

  自2004年5月18日以工程力學係為基礎組建以來,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定位於國家高水平、整合型的航空航天人才培養基地。為國家的航空航天事業及力學等相關專業領域培養高素質、高層次、多樣化、創造性的骨幹人才是航院一切工作的核心。

  航院成立以來,本科教學工作繼承了工程力學系的優良傳統,並根據現代航空航天和工程力學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需要,在教學領域中提出了創新的思維和理念,採取了一系列舉措,加強了實踐性教學,並已經取得一些重要成果。

  航天航空學院現有在讀本科生323名、碩士生118名、博士生190名。每年招收本科生85~90名,其中20名國防生和20名左右的航空、航天、兵器定向生。每年畢業的本科生人數約80人。每年面向本科開設的課程為77門次,聽課學生總人數約為3600人次。擔任本科生教學的教師人數近90人次,教學總時數約為3500學時。任課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教授、副教授佔90%以上。

  人才培養是大學的根本使命。航院傳承工程力學系人才培養的優良傳統,始終以育人為第一位,整個航院以育人為核心,形成了完整的教育體系。

  航院所設本科專業「工程力學與航天航空工程」覆蓋工程力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等三個一級學科。航院的專業設置是建立在清華大學加強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充分吸收了美國、西歐國家的航空航天辦學的經驗,集航空、航天、推進等學科為一體,但在高年級階段分別側重向工程力學、熱能與動力工程(工程熱物理)和航空航天工程三個方向的培養,實現「通才」與「專才」的結合。因此,航院教學不同於國內傳統航空航天院校專業細分的模式,不單獨設立航空學院、航天學院和推進學院,而是類似歐美一流大學,在綜合性大學的框架下辦有特色的航空航天院系,充分考慮學院學生人數少、質量高的特點,重點放在寬口徑、複合型人才的培養上。

  結合現代航天航空的發展趨勢與工程力學系的實際情況,航院提出本科畢業生的培養要求為:

  * 具有現代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力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領域的基本理論,掌握所學領域的專門基礎知識;

  * 具有工程綜合能力、創新意識、團隊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 具有較強的口頭和書面交流能力;

  * 具有繼續進行科學研究和探索的能力;

  * 具有較高的人文素質與綜合能力,了解所學技術領域的有關管理和政策等知識,了解社會發展的歷史、文化、哲學和藝術等。

  航院的本科生培養計劃重視基礎知識的培養。在航院成立後培養計劃調整中,加強了數學基礎,部分學生可以選修基科班數學,提高了對數學基本功的訓練要求。在寬口徑、加強實踐訓練方面,航院的培養計劃則既保留了力學和機械的特色課程,又新增加了飛行器設計、結構、控制等相關方面的專業課;既擴充了同學們的知識面,也完善了課程體系。特別是根據現代航空航天技術發展趨勢的要求,調整了信息基礎與控制理論方面的課程。

  航院本科課程設置以學校的基礎課程平臺、機械學院課程平臺、航天航空學院課程平臺課為基礎,結合了寬口徑專業教育。通過研究發達國家本科生航空航天課程的設置,我們發現,力學與熱物理的課程依然是最主要基礎,同時又側重與控制和信息的結合。力學和工程熱物理是現代科學技術中歷史悠久、發展迅速、應用廣泛、具有技術學科性質的工科專業。研究生畢業後可服務於國民經濟的重要部門,其中包括航空航天、機械工程、土木建築、能源工程、核工程、造船、兵器、水電、交通運輸、石油化工、冶金、計算機軟體開發與應用、新材料研製、生物工程、環境工程等研究、設計和生產部門,以及擔任高等工業院校的教師。航院的課程設置充分認識到了力學與熱物理基礎知識是航空航天的重要基礎,而這一點恰恰又是航院的學科優勢。同時我們也認識到現代航空航天對控制與信息知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信息基礎與控制理論方面的課程。

  航院視教學為本科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一直以來都非常注重本科生的教學質量和管理,致力於培養和輸送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具體表現在:

  1、面向三航、國防和國家重點單位的人才培養 航院的人才培養和輸送定位非常明確,每年邀請三航部門的領導與專家宣傳和介紹三航單位,航空、航天、航海部門的主要設計與研究單位都到航院進行過宣傳介紹和就業引導。同時航院將本科生的生產實習全部安排在三航等國家重點部門,開展航空航天節等宣傳活動,讓學生了解三航、熟悉三航、最終達到熱愛三航,立志於就業三航。國家重點單位已經成為航院本科畢業生就業的主流。

  2、基礎力學與航空航天相結合 航院成立前,工程力學系已經具有非常雄厚的力學研究和教學基礎,目前仍然承擔著全校約2800人次理工科學生的基礎力學教學任務。作為現代航天航空學科的基礎,力學和信息是缺一不可的兩大支柱。航院成立以後,吸收美國、西歐等國家航院的辦學經驗,針對培養目標調整了本院的培養計劃。新的培養計劃既保留了力學和機械的特色課程,又新增加了設計和控制相關的課程,如自動控制理論、信號系統、飛行器設計、飛行器控制原理等相關方面的專業課;完善課程體系過程中特別加強對航天航空方向有針對性的課程。在航院本科生的教學中,注重與航空航天相結合,引入航空航天的案例、習題和大作業,針對航空航天特點開展實驗等。

  3、重視課堂教學效果,教授親自上講臺 航院每學年教授給本科生上課率高達87.5%,在本科生教學中,具有副高級以上職稱的教師超過了90%。國家級教學名師範欽珊教授一直在本科生教學的第一線,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學院主要領導都給本科生開課。本科教學工作依託於航院強大的科研師資隊伍。航院的固體力學、流體力學、熱物理均為國內重點學科,為本科教育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實現了高水平科研與本科教學的相互促進。航院的教師經常會把最新的科研成果體現在教學內容上,科研成果和科研設備也經常服務於教學。

  4、積極拓展實踐教學環節 為貫徹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觀,實踐教學對於工科院系是不可缺少的環節。航院在積極拓展教學實踐方面的表現尤其突出。按層次可分為,專門的實驗教學課程、理論課程附加的課程設計、集中安排在暑期小學期的教學實踐、最終綜合論文訓練等實踐內容。教改中實驗的比重不斷增加,利用「985」和「211」經費新建動力學與振動、工程流體和風洞等3個教學實驗室,更新強度、電測和光測等3個教學老實驗室。實驗課程包括了基礎力學實驗、力學實驗技術、熱物理測量實驗、振動量測。2007年,航院被評為「國家級力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近年來,航院將本科生的生產實習全面推向三航及重點部門,建立了清華首批5個本科生專業實踐基地的其中兩個。此外,還有與國外合作的專業實踐,如本科生赴韓國KAIST進行專業實踐交流等。2007年,航院成立了「學生航空創新實踐基地」,鼓勵本科生參加科研活動,像空中機器人比賽、航空創新比賽、清華「挑戰杯」科技競賽、結構設計大賽、電子設計大賽、數學建模大賽、全國航模設計錦標賽等。眾多的學生在SRT訓練中得到科研鍛鍊,並取得科研成果,有的還在SCI期刊上發表了英文論文等。

  5、積極建設精品課程,形成了豐碩的教學成果 全院教師幾十年的教學積累形成了多門特色鮮明、教學效果突出的精品課程。其中國家級精品課4門,分別為《理論力學》、《材料力學》、《彈性力學》和《流體力學》;北京市級別精品課1門。眾多的精品課程反映了航院對本科生教學的重視和教學水平。對本科生教學的重視,使航院取得了豐碩的教學成果。近3年來,獲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清華大學教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1人獲得國家級教學名師獎,1人獲得北京市級教學名師獎,4名教師獲北京市「教育創新優秀標兵」稱號,2名教師獲清華大學青年教師教學優秀獎。這些獎勵充分反映了航院教師的教學效果。

  在工程力學系的基礎上,航院的教學正在穩步前進。近3年來,在學生對本科課程教學的多次評估中,航院教師的教學評估平均分數均超過了全校參評教師的平均分數且名列前茅,基本穩居學校前3名。我們相信,有工程力學系的優秀傳統,航院的本科教學一定會在新形勢下取得更大成績。

相關焦點

  • 江蘇科技大學工程力學系務實基礎力學教育助力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江蘇科技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景榮春黨支部工程力學系全體教師,在校、院黨委的正確領導下,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務實基礎力學教育助力高質量發展,黨的建設、學科建設、師資隊伍、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和成績。
  • 近代力學系與中科院力學所英才班教育工作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近代力學系與中科院力學所英才班教育工作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2009年12月29-30日,工程科學學院近代力學系與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教育工作研討會在北京昌平召開
  • 傳承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傳承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 發揚黨的三大優良作風
    理論聯繫實際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作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是我們黨的三大優良作風。這三大優良作風,是毛澤東於1945年4月在黨的七大上,首次提出來的,是我們黨同其他政黨相區別的三個顯著標誌。
  • 清華工程力學系
    清華大學 工程力學系創立於1958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錢偉長,張維,杜慶華,黃克智等先後在我系任教。工程力學系現有工程力學和工程熱物理兩個本科專業:固體力學、液體力學、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和工程熱物理四個博士點、五個碩士點和兩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其中固體力學、工程熱物理為國家重點學科。我系工程熱物理專業雖然按熱能工程專業招生,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養仍隸屬力學係數。
  • 航空航天學院工程力學系召開2018年度力學學科年會
    學科帶頭人楊衛院士,工學部副主任鄭耀教授,院長阮祥新、黨委書記畢建權、副院長金仲和和曲紹興、黨委副書記戴志潛,以及應用力學研究所和流體工程研究所的骨幹教師、學院機關教師共30餘人參加了會議和研討,共同聚焦2018年學科發展中取得的成績和面臨的問題,為2019年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建言獻策。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辦工程科學學院近代力學系主任何國威院士授聘...
    10月10日下午,工程科學學院近代力學系主任授聘儀式在西區3B103報告廳舉行。,西北工業大學民航學院院長李玉龍教授,華南理工大學工程力學系主任姚小虎教授。工程科學學院教授伍小平院士、工程科學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陸夕雲院士、工程科學學院黨委書記劉明侯教授、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盧磊教授以及工程科學學院有關領導、校內相關單位代表、近代力學系師生參加了儀式,授聘儀式由工程科學學院執行院長吳恆安主持。
  • 上海制皂:牢記社會責任 發揚國企優良傳統
    上海制皂:牢記社會責任 發揚國企優良傳統2011/8/17/17:8來源:慧聰清潔網科研技術先進,生產設備優良,產品門類齊全,主要生產和銷售以天然油脂加工而成的綠色標誌產品。其中包括香皂、洗衣皂、甘油、家居清潔用品、油脂化工產品及其衍生物產品。公司擁有蜚聲國內外並三次榮獲《國家質量銀質獎》的「蜂花」品牌;連續多年被評為《上海市名牌產品》的「白麗」、「扇牌」、「上海」品牌。公司還擁有「美佳淨」、「海鷗」、「固本」等知名品牌。
  • 中北大學:發揚兵工傳統優勢推動軍訓創新發展
    ­  發揚兵工傳統優勢推動軍訓創新發展­  ——中北大學近年來學生軍訓工作取得的經驗成果及未來規劃­  《教育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關於全面提高學生軍訓質量的通知》印發以來,中北大學積極貫徹落實通知精神,在嚴格執行軍事訓練教學大綱規定的學時學分的同時,注重發揮學校軍工傳統優勢
  • 西南大學推進思想理論建設三大工程 努力培育優良校風教風學風
    、理論研究三大工程,不斷加強思想理論建設,為培育優良校風教風學風奠定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  一、深入推進理論學習工程,鞏固「三風」建設的思想基礎  通過完善理論學習三項制度,強化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主渠道建設,引領師生員工轉變思想作風、工作作風、學習作風,為培育優良校風教風學風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  一是以領導班子為核心,完善兩級黨委中心組學習制度。學校建立和完善了校、院兩級黨委中心組學習制度,制定了《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黨委中心組學習的意見》。
  • 教學計劃解讀會暨「青藍工程」師徒結對儀式
    >齊曉蕊副校長從教師專業成長、課堂改革、課程改革與教學研究、常規管理、學生學業發展水平評價和學科活動六個方面闡述了本學期的工作目標。齊副校長強調常規管理要以質量為生命,規範教學過程,強化常規監督管理,確保各項制度的落實。學生學業發展水平評價要深化學生學業發展評價機制,加強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數據收集整理和跟蹤,激勵、引導學生主動發展。學校組織開展各種有意義的學科活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師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廣闊的平臺。
  • 清華舉辦首屆新時代論壇暨清華馬院成立十周年紀念會
    論壇現場陳旭在致辭中指出,清華大學具有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光榮傳統,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自2008年成立以來,在探索教學改革、開展學術研究、加強學科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她希望,學院能夠秉承優良傳統、發揚奮鬥精神,加強學術研究、改進課堂教學,紮根中華中國大地、引領世界一流,為清華乃至全國的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新的貢獻。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致辭劉大為對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成立十周年表示祝賀。
  • 面向未來的教學發展——北京大學在線教學總結會暨教師教學發展...
    」的北京大學在線教學總結會暨教師教學發展中心成立五周年研討會在北京大學中關新園舉行。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20多所國內高校的教學發展中心主任參加會議,來自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和港澳地區的高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主任及英國高等教育學會HEA、英國教師教育發展協會SEDA等國際組織代表在線交流,共同展望面向未來的教師教學發展。大會由教務長辦公室主任王小玥主持。
  • 長沙理工大學力學系黨支部:教學相長,立德樹人
    此外,學院力學系的付果和歐麗兩位老師榮獲優秀指導教師獎。這是長沙理工大學在此項賽事上取得的最好成績。 「這是一支政治素質好,業務能力強,充滿活力的隊伍!」在長沙理工大學,說起土木工程學院力學系,師生們交口稱讚。力學系黨支部先後被評為「校級優秀基層黨組織」、「湖南省委教育工委先進基層黨組織」。
  • 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
    我國的傳統文化是經過歷史的積澱,代代流傳下來的,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
  • 傳承志願精神 發揚傳統文化
    傳承志願精神 發揚傳統文化發表時間:2020-12-03來源:蕪湖文明網為迎接「12.5國際志願者日」, 進一步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服務精神,鏡湖區汀棠街道香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聯合文化志願服務隊開展
  • 與時俱進弘揚黨的優良作風
    新時代,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和發展任務、發展形勢的嚴峻挑戰,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目標能否實現,黨的執政能力能否提高,都需要我們必須與時俱進地堅持和弘揚黨的優良作風,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要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發揚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團結帶領人民把黨的十九大繪就的宏偉藍圖一步一步變為美好現實。
  • 【家風建設】傳承中華優良傳統 弘揚時代美好家風
    【家風建設】傳承中華優良傳統 弘揚時代美好家風 2020-11-10 19: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哈工程煙臺研究(生)院正式啟用
    ,他指出,作為煙臺首個「雙一流」高校研究生院,哈工程研究(生)院開設的「三海一核」相關專業,與煙臺重點發展的海洋產業、藍色經濟高度契合,合作空間廣闊、發展潛力巨大,在雙方共同努力下,必將開啟校地合作共建新篇章,也必將為煙臺八角灣中央創新區加速崛起插上騰飛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