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出生後,相信有很多家長都是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一直悉心呵護著孩子成長。
也正因為這樣,家長們往往會在各方面寵著孩子,最終導致了孩子說話以及各種行為等,出現偏差,但即使如此,很多父母仍然不會覺得孩子做得不對,甚至還會以此為榮。
其實這樣的教育遲早會讓我們後悔,我經常聽到有家長抱怨自家的孩子管起來越來越麻煩,根本不服管,而這正是因為家長在孩子小時候沒有及時管教和引導導致的,以至於家長們在這邊剛教育完,孩子立馬又回頭惹出了其他麻煩,成了人見人恨的熊孩子。
耶魯哈佛大學研究指出:3-6歲是孩子性格、行為習慣培養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也被稱為&34;。
因為孩子85%~90%的性格、想法、行為方式都是在這個階段形成的,是孩子性格和行為習慣培養至關重要的時期。
在紅媽看來,&34;這句話並不是胡說,家長在孩子小時候如何教育,將會直接的影響到孩子的未來,那些不該我們管的,我們不瞎摻和,但是應該我們管的,我們必須管,而且要使勁管,尤其在下面4個方面!
做人如果沒有時間觀念,必定不會有什麼大成就,如果你家的孩子有早上賴床、出門上學磨磨唧唧、寫作業拖拖拉拉等行為,足以說明他沒有時間觀念。
這樣不僅僅會影響孩子自己,在以後集體活動中,也會因為個人因素影響整個集體,這樣自然就不會受人待見。
所以家長們一定不要忽視孩子的錯誤,更不要因為心疼孩子就放任他睡到自然醒,你這不是愛他,是害了他。
可能在很多家庭中,孩子都說過這句話——&34;,尤其是當老人管教孩子的時候,孩子出現小脾氣後,就會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老人可以寵溺孩子,但我們作為孩子的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懂得尊重長輩。
包括語言和行為上的不尊重,我們都要在第一時間制止他,並讓他知道這是不對的,然後以身作則,讓孩子知道怎樣尊重老人。
孩子脾氣暴躁、亂發脾氣,逃不出這3個原因:
1、 通過發脾氣來要挾父母,逼迫父母妥協,達到自己的目的。
2、 想通過發脾氣、哭泣的方式,來引起他人的注意和關注。
3、 單純的發洩自我情緒,完全不顧及他人的感受,以自我為中心。
父母在對待這種亂發脾氣的孩子時,首先就是要冷靜,千萬不要急躁更不要以暴制暴,就讓孩子自己鬧,慢慢的他平靜下來。
等到孩子平靜下來的時候可以給孩子一些懲罰,比如罰站等,一定要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了,從而讓孩子懂得亂發脾氣是不對的。
當然孩子脾氣暴躁和父母脫不了干係,人們都說:&34;,父母是什麼樣的脾氣,孩子就是什麼樣的脾氣,所以家長除了管教孩子之外,也一定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最好的示範。
有時候父母可能會發現,孩子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會找各種各樣的藉口逃避,久而久之,孩子什麼事情也不願意去做了,這對孩子的性格會造成非常大的影響。
所以我們父母就要從小去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告訴孩子哪些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過一些小故事讓孩子自己去理解,當孩子找藉口的時候,那些幽默的小故事會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做,家長也可以留給孩子足夠的自尊心。
在成長的這條路上孩子會出現很多的問題,面對這些,父母不免會有力不從心的時候,這時我們不妨試試用繪本來引導孩子,雙管齊下,會省力很多。
有一個良好的習慣才會成為孩子成功路上的指路明燈,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就要注重孩子的素質教育,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擁有健全的人格,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有著良好行為習慣的人。
這套《小松鼠情緒管理與行為習慣繪本》非常實用,一套好的繪本,不僅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孩子好的行為習慣,還可以讓孩子愛上閱讀。
一舉兩得,家長何樂而不為呢?
這一套共有10冊,在3歲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做睡前故事書。
在3-7歲時就可以當做養成的教育繪本,幫助孩子更好的管理情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每一冊書都有一個主題,生動的小故事再現孩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而我們故事的主人公——小松鼠則教會孩子為人處世的許多道理。
孩子在閱讀時得到正確的指導,潛移默化中就影響了孩子的行為習慣,培養出健全而有魅力的品格,搭建好通向社會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