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養活中國?

2020-12-18 虎嗅APP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政治經濟體制的改革,以及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農村尤其是中西部農業型村莊的人、財、物不斷外流,日常在村的主體主要是老年人和一些因家庭原因而無法外出務工的中青年人。由於中西部農業型地區就業機會有限,在村的勞動力和半勞動力把土地作為勞動力變現的重要載體,通過從事農業生產來獲得勞動報酬。另一方面,受限於區位因素農業產業發展不足,農業生產仍以糧食作物種植為主。因此,糧食價格的變動將對中西部農業型村莊糧食種植主體產生重要影響。


W村是中部農業小縣城X縣轄下的行政村,上個世紀80年代,村民便開始到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務工。現在常年在村的主要是老年人,有位村民小組長已經63歲了,還打趣說:「我還算在村的年輕人。」還有少數因為各種原因而無法外出務工的中青年人。在村的老年人和一部分中青年人皆從事農業生產,以水稻種植為主,把農業生產當作家庭收入的重要來源。


然而,2018年,糧食價格驟跌。2017年及以前,水稻價格穩定在120~130元/百斤,2018年下跌至105元/百斤,2019年甚至下跌至100元/百斤,這對在村從事水稻種植的農戶產生重要影響。通過對W村的考察,我們發現糧食價格下跌後,各種主體的行為選擇發生了重大變化。


老人農業? 


在全國大多數農業型村莊,在人、財、物皆外流的情況下,「老人農業」成為農業種植的主要形態。「老人農業」,即老人是農業種植的主要主體,且以糧食作物種植為主,種植規模一般是以老人個人勞動力能力為標準,一般主要是種自家的承包田。「老人農業」的主要目的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獲得「口糧」,老人實現糧食自給自足;一是除去「口糧」,若有剩餘的糧食,則出售到市場,換一點零花錢,這也是老人勞動力變現的一種方式;一是享受勞動帶來的快樂,老人種了一輩子的田,這已經成為他們的生活習慣。



而在最近兩年,W村的老人們沒有了種田的積極性。除了種植「口糧田」之外,他們把其餘的田要麼流轉給種田大戶,要麼荒掉。有的老人甚至想把他所有的田都流轉出去,然後拿著流轉費去超市買米吃。因為,「種田不划算」,「老人又吃不了不少,況且超市買的米質量還好些」。


W村的「老人農業」出現退守至「口糧田」甚至退出的現象,其關鍵原因在於,糧食價格下跌使得糧食作物種植的勞動力變現能力受損。我們知道,勞動力變現的價值=純收入/總工數。首先我們來看收入情況。在W村,糧食作物種植可一年一季,即中稻,也可一年兩季,即早稻和晚稻,正常年份,中稻畝產約1200斤,早稻、晚稻畝產皆為700~800斤。當糧食價格從130元/百斤下跌至100元/百斤,中稻每畝收入將減少360元,早稻、晚稻每畝收入將減少210~240元。


我們再來看用工的情況。水稻種植主要包括以下生產環節:耕田、播種、施肥、打農藥、除草、收割等。在2015年之前,這些生產環節都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而在2015年之後,W村村民蔣某投資農業機械,為周圍村民提供農業生產的社會化服務,主要包括耕田、收割,使得這兩項對勞動力需求較大的生產環節開始實現機械化。在生產過程中,農民只需要在糧食作物生產環節中主要是田間管理投入一定勞動力。經過計算,糧食作物生產實現機械化後,每畝地只需投入3~4個工。


除去生產成本,包括耕地、收割的社會化服務費用,種子、化肥、農藥等成本,每畝的純收入便是3個工的總價,由此可以計算出勞動力的單價。據村民介紹,在糧食價格下跌之前,中稻每畝純收入有600~700元,早稻、晚稻每畝純收入400~500元,種兩季每畝純收入800~900元,因此,老人通過糧食作物種植實現勞動力變現的單價為,中稻約200元/工,早稻、晚稻約150元/工。


W村是X縣的郊區農村,當地仍有一些非正規就業機會,如建築工,稍有些技術含量的大工工資為200元/天,沒有技術含量的小工工資為100元/天,因此,老人通過糧食作物種植實現的勞動力變現能力與通過非農就業機會實現的勞動力變現能力相當,從而,老人尚有種田的積極性。


但隨著糧食價格的驟跌,中稻每畝純收入只有400多元,早稻每畝純收入200多元,晚稻每畝純收入300多元,老人種地的勞動力變現能力為,中稻100元多一點點/工,早稻、晚稻還要更低,「算盤一打,就沒有了種田的積極性」。至於「口糧田」,老人主要種來供自家吃,只要吃得開心、吃得放心就好,是不會計較投入的。


中農種地?


W村村民謝某,今年63歲,2013~2016年,謝某承包經營近140畝水田,其中120~130畝是本小組的水田。2012年是該小組第三次調地,謝某作為小組長主持了這次調地。該小組共有164人,絕大部分村民都已外出務工,常年在村的只有26人。該小組有水田160多畝,除了在村的老人在種自家的承包田外,很多田都已經荒蕪,「想種隨便種」,謝某便無償地流轉到這些土地,「他們不種的,我都接管」,還有10~20畝是從別的小組流轉過來的,都是一些無人種的水田。


為耕種這140畝地時,謝某購買了兩臺小型打田機,成本約2000元/臺,每天能打田7~8畝,收割則請大型收割機。謝某還僱傭了1個工人,這名工人是謝某妻子的堂弟,46歲,單身漢,沒有什麼手藝,靠做苦工過日子。謝某家農忙時,主要是打田、播種、收割時期,他就過來工作,謝某家裡沒事,他就可以去做其他的事情。聘請這名工人花費1萬4千元。


謝某種田比較精細,田間管理較為上心,因而產量較高,種一季能達700~800斤/畝。W村以山地丘陵地形為主,種植條件不是那麼優越,若只種一季,工錢都賺不到。謝某不得不種兩季。在糧價下跌之前,糧價可觀,糧食七成幹也能賣到130多元/百斤。當時,謝某每畝能有純收入600多元,算下來,種糧的純收入有8萬多元,再扣除工人工資,純收入有6萬多元。



同時,謝某還是當地的泥瓦匠,與幾個人成立了一個較為鬆散的建築隊,主要業務是建民房。在農閒時間,謝某就做這個,每年還能收入1萬多元。這樣,種糧加上打零工的收入,謝某每年收入7~8萬。從經濟收入來講,他在本小組算得上是中上層。謝某的妻子從來沒有外出務工過,主要在家負責洗衣做飯這些家務,還餵養一些家禽。


謝某就是一位典型的「中農」,所謂「中農」,即常年在村,並且在村莊尋找就業機會,以便獲得不低於村莊中等收入水平的農民,適度規模的農業生產便是他們主要的就業機會之一。對於絕大多數農業型村莊而言,「中農」一般會承包30~50畝田,主要種植糧食作物,收入主要來自出售糧食和國家對種糧大戶的補貼,「中農」一般會購買小型農業機械,以便家中勞動力足以承擔起農業種植的勞動強度,不需要再僱傭勞動力。「中農」種田的主要投入包括農田租金、化肥、種子、農藥以及小型農業器械,甚至一些社會化服務費用。


事實上,「中農」種田賺取的主要是其家庭勞動力變現的價值。除了種田之外,「中農」一般還會在農閒時從事其他工作。種田的收入再加上其他工作收入便構成「中農」維持其村莊中等收入地位的主要來源。在人、財、物外流的中西部農業型村莊,「中農」在村莊治理、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日漸遲暮的村莊中的「中堅力量」。


然而,隨著2017年以來的糧食價格驟跌,「中農」逐漸退出糧食作物種植,開始謀求其他生路。據W村農機社會化服務提供者蔣某介紹,糧食價格下跌之前,W村及周圍村莊有較多的種植30~60畝糧食作物的「中農」,2019年則基本上都沒有了。


「中農」為何消失?30~50畝糧食作物的種植可以說是「中農」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中農」種田賺取的就是其家庭勞動力的報酬,糧食價格驟跌使得「中農」覺得種地不划算。我們來計算一下,假定一個「中農」種了50畝水稻,種一季中稻,畝產按1000斤來算,糧食價格下跌後,每畝至少少了300元收入,50畝則少了近1.5萬元的收入。這是「中農」家庭收入的巨大損失。


家庭農場?



在人、財、物不斷外流的中西部農業型村莊,「老人」和「中農」是主要的農業種植主體,然而,當前由於糧食價格下跌,「老人農業」退守至「口糧農業」或者退出,「中農」退出,那麼,誰來種田?對於種植條件較差的農村而言,田地便會出現大面積拋荒,對於種植條件較好的農村而言,規模較大的「家庭農場」也許會成為新的種地樣態。


蔣某是W村村民,經營了一家規模較大的家庭農場。蔣某今年36歲,父子倆一起種田。父親今年67歲,身強體壯,2019年種了500畝田,同時蔣某還為周邊農戶提供農業生產的社會化服務。蔣某在2015年前是一名貨車司機,純收入5~6萬/年。2015年,他開始主要從事為農民提供機械化服務這項工作,主要是耕田、收割兩個生產環節。


為此,他投資了大型農用機械,包括旋耕機1臺,10萬/臺,政府補貼2萬/臺,收割機1臺,12萬/臺,拖拉機1臺,7~8千元,主要負責給周圍3~4個村子的農民提供機械化服務。2016年,蔣某擴大投資規模,又分別投資了一臺旋耕機和一臺收割機。2018年,又添置了一臺收割機。


同時,蔣某開始種水稻。2016年只種了100畝,租金260元/畝。2017年,擴展至180畝;2018年擴展至300畝,因為糧食價格下跌,租金下降至200元/畝;2019年,蔣某種植面積擴展至500畝,租金則降至150元/畝。蔣某擴種的地主要來自兩部分群體:一部分是「種植大戶」,包括本地的「中農」和外地的種植戶,糧食價格大幅度下跌使得他們不想種地,蔣某便接管過來;一部分是「老人」,糧食價格下跌後,他們把除「口糧田」之外的土地流轉給蔣某。就收入而言,2018年,蔣某社會化服務的純收入:打田7~8萬,收割7~8萬,種田純收入10多萬,共有近30萬的純收入。



「中農」和老人種地,主要的投入是家庭勞動力,有的農戶可能會購買小型輔助機械。因此,其種植規模保持在家庭勞動力可承受的範圍內,稱之為「適度規模」。「中農」和老人種地賺取的主要是家庭勞動力的報酬,而糧食價格的大幅度下降,使得「中農」和老人的勞動力報酬降低,「中農」和老人覺得種地不划算,便退出了糧食作物的種植。由此可見,以家庭勞動力投入為基礎的糧食種植規模已經無法實現農民的勞動力變現預期,從而無法實現農民的收入預期。而蔣某通過較大規模的家庭農場經營,以糧食作物種植為基礎實現了家庭收入預期。


然而,像蔣某這樣規模的家庭農場,卻是家庭勞動力的投入和資本的投入兩相結合的結果,若沒有大型農機設備,僅憑蔣某父子倆的勞動力,是無法種植如此規模的土地,且若大型農機設備僅僅服務於蔣某自家的土地,那麼,這樣的投資也是不經濟的,大型農機設備必須充分發揮它的價值,給周圍的種植戶提供農業生產機械化服務。


因此,蔣某之所以能夠依託糧食作物種植獲得較高的收入,關鍵在於其形成了「家庭農場+散戶」的互嵌種植樣態。大規模的農田種植要求大型農機的投入,而大型農機的投入又要求農機設備能夠充分發揮其價值,於是散戶種植對農機設備服務的需求就變得很重要。蔣某的收入實際上包括兩部分,即糧食作物種植和農機社會化服務,兩者相互嵌入,缺一不可。


然而,在中西部農村地區,蔣某這樣的家庭農場能夠存在具有特殊性,光資金的投入這一項就讓人望而卻步。因此,在這些地區,糧食價格大幅度下跌後,誰來種地可能會成為一個真問題。


相關焦點

  • 放心,中國的糧食可以養活中國人
    誰來養活中國?1994年布朗博士的同名書籍引發全世界對中國糧食安全問題的關注。時至今日,對於世界第一人口大國而言,這依然是一項至關重要的大事。  糧食生產需要綜合考慮投入、產出、倉儲和消費需求等諸多要素。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中國曾經多次經歷饑荒和食物短缺,政府甚至為此在1955—1993年實行了糧食配給制度。
  • 養貓就養這5種,價格不貴還好養活,它們的好,誰養誰知道!
    養貓就養這5種貓,價格不貴還好養活,它們的好,誰養誰知道!第一種貓:獅子貓大多數人乍一看,都會把它給認錯,把它認成布偶貓,其實它跟布偶貓可不一樣,布偶貓來自國外,價格頗高,一般家庭根本飼養不了。而獅子貓來自我國,價格一般,千數塊錢便能買到一隻品相很好的獅子貓了。
  • 中國的人口容量是多少,中國最多能夠養活多少人?
    我們可以簡單的把人口容量理解為某一區域在某一時間內最多能夠養活的人口數量。中國人口密度圖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存都是要消耗資源的,吃穿住用行都需要資源的支持,我們可以通過相關計算來推算某區域的人口容量。中國沙灘密集的人口人口容量既然是某地區某時段能夠養活的最多人口,那麼他就具有警戒性,也就是說當某地區人口數量越接近人口容量,那麼地區的自然及社會環境會出現更多的問題,如果人口數量超過人口容量,那麼就可能出現環境崩潰的情況
  • 養貓就養這5種,價格不貴還好養活,它們的好,誰養誰知道
    養貓就養這5種貓,價格不貴還好養活,它們的好,誰養誰知道!狸花貓還非常的好養活,它似乎繼承了我國中華田園犬身上的這一特性,哪怕寵主沒有精心照顧,它也能活得很瀟灑。至於價格,知道它的人都知道,狸花貓的價格並不高,甚至可以免費獲得。想飼養它,只需要回趟老家便能尋找到它。第三種貓:橘貓
  • 《養活教育》:望子成龍是父母對教育的最大謬誤
    其實關於新一代優生優育的孩子教養的弊端,很多教育家老早就開始了思考,長江平民教育基金會的主席聶聖哲先生就提出了「養活教育」,來駁斥新生代不切實際的全民「精英教育」,來治癒「唯教育」所帶來的社會弊端和親子問題。
  • 《養活教育》:望子成龍是父母對教育的最大謬誤
    其實關於新一代優生優育的孩子教養的弊端,很多教育家老早就開始了思考,長江平民教育基金會的主席聶聖哲先生就提出了「養活教育」,來駁斥新生代不切實際的全民「精英教育」,來治癒「唯教育」所帶來的社會弊端和親子問題。
  • 中國耕地僅佔全球7%,為何養活了世界20%的人口?
    1949年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糧食總產量達到113百萬噸;到了2018年我國糧食總產量翻5倍,已達到658百萬噸。已經徹底解決了人們的溫飽問題,而國人的溫飽問題歷史上從未得到過解決。 中國只有佔全球7%的可耕地,要養活佔全球20%的人口。
  • 中國三個產糧大省,幾乎養活了半個中國,各個都十分富足!
    中國三個產糧大省,幾乎養活了半個中國,各個都十分富足!民以食為天我國是著名的農業大國,許多地方都有大米生產,雖然中等農業地區大多數是很窮的,但我國三省卻不是這樣,糧食產量在全國都是領先的,但都不弱。今天讓我給大家來繼續說這個旅遊,時常聽到這樣一句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那就別讓自己的時間浪費在床上,家裡,多出去走走,見識一下外面的世界有多美好,好了,好了,咱們廢話不多說,那就讓我們開始今天的內容吧,第一個是我國僅次於山東,山東,山東文化的落後省份,廣東,江蘇,是我國第三大經濟省,2017
  • 養活教育·寒假兒童烹飪課 招生中
    養活教育: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學做飯?2018年上半年舉辦了第一期養活教育·兒童烹飪課我們安排了三名指導老師和一名助教來支持這5名學員。關於養活教育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長江平民教育基金會主席聶聖哲先生,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基礎上,創立了「養活教育思想
  • 40年前父親36塊錢工資養活一家人,今天我3500元工資勉強養活自己
    40年前父親36塊錢工資養活一家人,今天我3500元工資勉強養活自己(當您打開這篇文章時,感恩在我心。在浩瀚的網絡裡,姚志芸堅持正能量的導向,或許微不足道,但您的關注和留言支持就是小編的全部動力。)因為父親是從農村來的,城裡沒有房子,母親是隨軍家屬,回到了地方當工人,還沒有地方安置,所以也沒有收入。 一窮二白什麼都沒有的父母準備把家安在縣城裡。往上數三代都是農民,從父親這一代開始,到了我這一代,家裡基本上脫離了農村,沒有地沒有農村的宅基地。但父母用了一輩子的時間來完成從農民向居民身份的轉變。
  • 中國遊客羨慕的美國農場主:230萬人養活一個國家,卻負債纍纍
    直至今天人們仍然認為美國農場主是世界上掙錢最多,生活最幸福的一種職業,所以不少中國遊客到美國旅行,都很有興趣去農場看看。今天我們就來客觀地講一講真實的美國農民生活。230萬人養活一個國家從事農業的美國人大約有230萬人左右,卻能夠提供全國超過85%以上的日常農畜產品。玉米、大豆、小麥、牛奶、牛肉,都是來自於美國各大農牧場。
  • 陳昂:一個可以被詩歌養活的90後詩人
    《人民文藝家》雜誌社編審、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形象大使、中央電視臺《機智過人》詩詞嘉賓。現任CCTV《中國詩詞大會》特邀嘉賓,北京語言大學客座教授,聞一多詩社名譽社長,中國詩歌學會會員。詩歌作品先後譯成英語、法語、俄語、日語、德語等十餘種版本。
  • 是誰養活了整個中國十幾億人
    他就是袁隆平,他讓中國成為了世界上首個在生產生,利用水稻雜交成功的國家。如今袁隆平已經老了,會累,會難過,也會想要過上一個普通老人的平凡日子,但不能,每天不是在稻田裡,就是在去稻田的路上,他只是不想讓中國再次被糧食絆倒。採訪時記者問道:您是不是特別害怕這樣的場景再次出現?袁隆平回道:不可能了。
  • 一個中國留學生養活一個美國家庭
    CFP《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侯雋|北京報導越來越多的中國高中生選擇了參加「洋高考」,出國讀大學。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國內有近100萬名考生放棄高考。有教育研究機構調查後表示,其中,出國留學的高中畢業生近20萬人,而這一人數正以每年20%~30%的速度在增長。
  • 這幾所日本大學,是中國學生養活的
    當然不是了,今天就給大家盤點幾所靠中國學生養活的日本大學,如果有人勸你去這幾所大學讀書,那可得小心啦! 雖然現在隨著學生競爭越來越激烈,這所學校的入學標準也變的嚴格起來,但中國學生依然是他們的主力軍。
  • 在中國境內,平均每兩萬居住人口或流動人口可以養活一個眼鏡店
    老陳說眼鏡上一期視頻,我們聊了一些目前的眼鏡市場情況,也分析到了目前中國人口中,平均四到五個人裡面有一個人佩戴上了近視眼鏡。依上所述,我們可以推算出,在一個居住人口在兩萬人的區域才可以養活一個眼鏡店。因為一個眼鏡店平均每年需要三千位客戶才可以有所盈利。這三千位客戶包括近視眼、遠視眼、老花眼及所有其他需要視力矯正和舒適型客戶。
  • "賤名"好養活?"中國式"乳名不光難聽,還很傷孩子自尊
    相信大家都有一個小名或者是乳名吧,不少老人都有一個觀念,那就是&34;好養活。所以在給孩子起乳名的時候,會選一些難聽的字眼,比如&34;、&34;、&34;這些&34;乳名。&34;好養活?&34;乳名不光難聽,還很傷孩子自尊曾經在網上看到過一位孩子吐槽,說自己父母起的乳名太難聽了,同學偶然聽到以後,嘲笑了他好久。據了解,這位孩子的父母也是比較傳統的人,生了孩子以後聽家裡老人的建議,給娃起乳名叫做&34;。
  • 高火火結婚,他的一句「養活玩」是認真的嗎?網友:這樣的還有嗎
    高火火結婚,他的一句「養活玩」是認真的嗎?網友:這樣的還有嗎高火火在結婚的時候,也是負責直播了結婚的全過程,剛開播的時候,也是吸引了很多的參觀,可見是有多麼火了。俊男美女,真的是吸引了不少的人。高火火有兩個非常可愛的小虎牙,笑起來的時候也是特別的好看。最重要的是,他的每個視頻都是很有特色的,最喜歡的就是他和逼人尬的時候,才是最棒的。
  • 從地下走到地上,用說唱養活自己,他做到了
    說到GAI的第一印象,應該是個酷蓋吧,走路帶風的那種,但是誰能想到在《新生日記》中,酷蓋變奶蓋了。他還在新一季的《中國新說唱》中擔任了導師。
  • 怎麼才能養活自己?
    有個大一新生,在網絡上向網友求救:原來,他和父母斷絕了關係,現在不知道通過什麼方式可以養活自己,所以向大家求助。這是一個悲傷的話題,作為一名大學生,我不知道你為何要和父母斷絕關係,因為不知道誰的錯,這裡不做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