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不愛玩手機的很少,幾乎是鳳毛麟角。只要放假,就會抱起手機不鬆開,吃飯玩,睡覺玩,上廁所也不放下。當然,很多家長也是這樣的。
經常玩手機,刷抖音,玩遊戲,聊天耽誤了孩子的學習,讓孩子的眼睛散光、近視,甚至還有的造成了孩子視網膜脫落,給孩子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家長非常焦急,但是又不知該如何讓孩子不去玩手機。
4月14日,四川自貢貢井區一11歲的小女孩,因為家長不給玩手機,於是趁父母不在,爬到六樓樓頂準備跳樓,幸好警察叔叔和消防人員及時趕到,救下了女孩。
同樣,之前還有兩個家在寧波的孩子,一個是因為家長不讓玩手機,並罵了孩子兩句,於是孩子衝動之下揮刀自殘,幸好搶救及時,保住了生命。
另一個是個10歲的孩子,因為家人不讓他玩手機,他直接從六樓跳下去,孩子被送進醫院搶救,卻沒有搶救過來,家人悲痛欲絕。
但是不阻止孩子玩手機,又會讓孩子痴迷於手機,直至上癮,無法自拔。為了孩子的將來,家長又不得不去阻止,但是到這個時候就已經晚了。
那麼如何讓孩子不迷戀手機,能夠正確使用手機呢?那就要先從孩子接觸手機開始的。
有些家長工作忙,但是又怕孩子亂跑,於是把手機交給了孩子,或者讓孩子看小視頻,或者動畫片。這樣孩子既丟不了,自己還能安心工作,於是手機就成了孩子的好玩具和好夥伴。
沒到家長忙碌起來,就會把手機丟給孩子,而且只要家長要去忙,孩子就知道自己玩手機的機會來了,長此以往,孩子就越來越離不開手機,迷上手機。
當有一天家長發現孩子迷上手機時,卻再也控制不了了。
孩子最好的夥伴本應當是他的朋友,他的同齡人。記得我們小的時候,最喜歡的就是跟自己的玩伴一起到處跑著玩,做各種有趣的事。
但是,現在每家幾乎都是一個孩子。住在鄉村或者小城鎮的孩子,還有可能跑到院子裡或者街上呼朋引伴地一起玩,但是城市裡的孩子幾乎是沒有朋友可以玩的。成年人有自己的朋友圈,可以聚在一起聊工作,聊生活,但是孩子卻找不到能一起暢快交流的人,所以非常孤單。
手機裡的信息彌補了孩子情感上的空缺,讓孩子不得不去依戀手機。
現在,學校更注重的是孩子的安全,怕孩子們跑,跳,玩耍,所以,孩子們幾乎沒有課間十分鐘。那曾經的《課間十分鐘》對現在的孩子來說,簡直就是奢望。
他們除了能去上廁所,就幾乎都要呆在教室裡,哪怕是下課都不能大聲說話,不能在教室外走動。
被關在教室裡的孩子,沒有在田野裡奔跑的快樂,也沒有課間遊戲的放鬆,而且放學後他們仍然要去輔導班,補習班,或者小飯桌,無論哪個地方,都不會允許孩子運動、跑、跳、做遊戲的。
回到家,也會面對家長的壓力。為了緩解這種鬱悶跟壓力,手機就成了孩子們必不可少的釋壓良藥。
這種種原因,「逼」得孩子們不得不去迷上手機,因為只有手機讓他們感到快樂和輕鬆。
可是,手機雖然無辜,但是用得太多,畢竟還是對孩子們的學習和身體有傷害的,所以,控制孩子用手機是必然的,那該怎麼做才有效呢?
無論我們怎麼玩手機,我的孩子都不上癮,也是因為我這幾個做法。
如果我有時間,就會帶孩子到野外去奔跑,或者去公園跑步,騎車。而不是宅在家裡。讓他感受野外的空曠和奔放,也會讓孩子的心態放寬。
永遠都不要說不讓孩子玩手機,因為越是不想讓孩子玩,孩子會更好奇,他會偷偷玩,這樣會更讓孩子產生上癮的機會。
如果不能在孩子身邊,告訴他每次只能看十到二十分鐘的時間,然後做眼保健操。遵守時間,就是給自己下次的機會。其實孩子遵守的不是時間,而是你對他的愛在他內心產生的信任,所以,尊重孩子,就會給他信守承諾的動力。
如果能讓孩子到野外或者小區的花園裡跟小夥伴玩耍,孩子就不會天天盯著手機了。
農村或者小鎮上的孩子,放學後就讓他寫完作業跑去玩。或者寫作業之前玩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城市的孩子可以在小區跑一跑,玩一玩,或者去運動。
這都能有效防止手機上癮。
孩子們的壓力是家長們體會不到的,少些嘮叨和束縛,多些關心和疏導,讓孩子對家長產生感恩之情,孩子為了不讓父母失望,也不會過多關注手機的,更不會上癮。
那些因為不讓玩手機而選擇極端方式的孩子,多數也是家長的管理方式出現的問題。想阻止孩子,但是又不能通過疏導解決,而是強行幹預,所以孩子才走了極端。
如果孩子真的上癮了,一定更要注意方式方法,還有不要出現過激的語言,以免刺激孩子。
先安撫或者疏導,慢慢讓孩子自己產生放棄玩手機的意願。如果還是不行就找專門的心理專家去做心理疏導。
事情發生在孩子身上,但是出問題的大多是家長,要讓孩子變得更好,家長就要學習要改變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