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聞訊近日,一份《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引發廣泛熱議。
看到新聞,學渣霸如小編者,好詫異!難道只有我體格清奇,自帶「繁簡轉換器」?
點擊播放 GIF 0.5M
不僅是小編,相信各位也有這樣的經歷:金庸古龍武俠,全文繁體,讀得津津有味;港澳臺旅遊,滿街繁體,照樣買買買、逛逛逛,閱讀0障礙。
雖然咱不認識,但咱看得懂呀!
So……學啥繁體字?你不已經會了?否則……你是怎麼讀到這一句的?
點擊播放 GIF 0.3M
據媒體報導,全國閱讀繁體字書報困難程度調查數據表明,58.69%的人閱讀繁體字書報「基本沒有困難」和「有些困難但憑猜測能讀懂大概意思」;「困難很多」的比例佔41.31%,多集中在西部省份。事實證明,我國多數人基本能夠認讀繁體字。
說到這,是不是你也有一樣的疑問:為啥咱們仿佛自帶「繁簡轉化器」一般,天生認得繁體字?
天賦異稟也不是沒可能,但直覺告訴我,還有別的可能性。
橋梁般的傳承字讓「腦補」有跡可循
請將下面臺詞朗讀一遍:
(讀得如此順暢,竟被自己折服!)
然鵝,聰明的你一定發現了:這幾個字,咋跟簡體字長一樣?
繁簡同型的這些字就叫做「傳承字」。即使一句話中,有不認識的繁體字,但只要讀出所有傳承字,然後再結合上下文語境,就能自動把不熟悉的繁體字翻譯過來。
做個測試,請看下面四個字:
豔、嚮、籤、籲
認得幾個?別放棄!把它們組成詞看看呢?
豔遇、嚮往、牙籤、呼籲
如果再造個句呢?
她說自己從不期待艷遇。
什麼時候才能過上嚮往的生活?
吃完飯後,阿黃開始到處找牙籤。
政府呼籲民眾,請務必進行垃圾分類。
2013年,國家正式頒布的《通用規範漢字表》中共收錄8105個漢字,其中2546個左右的漢字是由繁體字簡化得到的簡體字。也就是說《規範表》中超過三分之二的漢字都是傳承字。
同時,漢字簡化過程中,一大批漢字的字形結構沒變,只是把比較複雜的部分簡化了,還有一批保留了原繁體字中的一部分;另外一批則保留了原繁體字的輪廓特徵,僅對內部筆畫適當簡化。因此從字形上看,很大一部分簡體字保留了原字重要的形態特徵,大大提高了我們「腦補」的準確率。
1956年1月《人民日報》全文刊登國務院《漢字簡化方案》,公布了第一批簡化漢字。
80、90年代港臺文化的強勢影響
八九十年代港臺文化風靡大陸,港臺劇、港臺電影、流行歌曲影響了無數青少年。
曾經,最開心的就是租幾張VCD,和小夥伴一起窩在家裡睇港劇、看電影;
再後來,KTV裡又留下了我們忘情歡歌的背影。
80後、90後們接觸繁體字的機會遠比想像的多。臺詞字幕,歌詞字幕……不知不覺間,(甚至粵語都學會了),我們竟上過這麼多堂繁體字課!
點擊播放 GIF 0.2M
人腦匪夷所思的信息重構能力
說完外部原因,再來看看內部因素。
大部分人在閱讀的時候並非逐字看,而是將文字組成詞組、半行、一行等大小不一的單位進行整體閱讀。整體閱讀能夠讓我們從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信息。
這也就是為何改變文字順序和大小,不影響正常閱讀的原因。
人腦這種信息加工重構能力非常強大,識讀個火星文都不是難事。
甚至一段文字中摻雜著繁體字、外文文字、符號文字、字符大小不同……都不會影響信息的獲取。
看來只要你認字又敢猜,沒啥讀不懂的繁體字!
簡化字伴隨著漢字的產生而發展,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兩者本就一脈相承,根植於同一種文化。
教育部在本周對「識讀繁體字」做出回應時表示,學校教學應依法使用規範漢字。但在中小學經典閱讀和書法教育中,會涉及繁體字教育有關內容。
專家也指出,若要想傳承中華文化,單純讓孩子識讀繁體字遠遠不夠,更應從多學科汲取知識,提高綜合素養。
(荔枝新聞專稿文/朱彤資料來源:知乎、百度百科、教育部官網、「柴知道」、中國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