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方直金小編注意到國民老公王思聰又登上了微博熱搜榜。但這一次的熱搜,是一場關於英語學習的「掐架」。
事情的起因是有一位網友發表了一條這樣的微博:
「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英語都是一件廢物技能。浪費了我們無數人力財力,犧牲了孩子們寶貴的童年。
為英語吶喊的人,無非是那些行業從業者,和一部分思想上自我矮化的奴隸。說什麼外文資料,維基百科,解決這個問題只要搞一支專業翻譯團隊就搞定了,哪用得著全民傻乎乎的學英語?我覺得這才叫減負。」
此話一出,迅速引發熱議,王思聰也立馬發了一條微博懟了回去:
於是二人你來我往,激烈的爭辯使得這場「掐架」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甚至演變成了關於「有沒有出過國」的對噴。
王思聰認為:儘管出國可以用翻譯軟體,但是這些軟體翻譯不出英語中的文化。
這名網友則稱:語言是文化的基礎,語言西化思維就該西化,追趕時期的時候可以學習,而取而代之的時候,就必須改變。
兩人的掐架,也吸引了許多網友參與到關於英語學習的討論中來。
甚至還專門發起了一個關於英語學習有沒有必要的投票。
▼▼▼
從投票的情況來看,正方雙方的投票不相上下,支持學英語的投票稍微佔優。
支持學英語的網友認為:掌握英語是職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英語也有助於了解世界的知識和文化。
而不支持學英語的網友則認為:英語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根本沒用,浪費學生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
那麼,到底有沒有必要學英語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來看一下中國人學英語的歷史。
中國人學英語的其實歷史其實由來已久,但英語真正進入我國的教育機制是在1978年,當時英語被列為高考科目,英語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
我們所熟知的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也正是在這一年參加高考,但他當時英語僅考了33分。
而英語進入9年義務教育的課堂,是在2001年,當時教育部發布了《關於積極推進小學英語課程的指導意見》以及《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將英語列入小學和中學的學習科目。
來源:教育部官方網站
至此,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英語都成為中國的學生需要學習的科目。
從時間節點來看,我們不難發現,英語進入中國學生的課堂都與中國對外開放的程度相關。
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開始加強與國外的貿易往來。而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與外國的貿易往來更加頻繁。
所以中國人學英語,可以說是大勢所趨。
從國家層面來說,學習英語是中國適應時代發展需要,連接世界必然選擇。
而從個人的層面來說,英語學習是提升個人素質,拓展思維和視野的重要途徑,甚至是改變命運的重要通道。
在王思聰與這名網友的「掐架」中,許多網友也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其中,不覺得英語學習是廢物技能的網友主要有以下幾類看法:
■ 英語學習能夠拓展思維和視野
正如王思聰在回擊這名網友時所說的那樣:翻譯軟體翻譯不了文化。
外國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僅僅通過翻譯軟體是理解不了的。
很多人雖然不出國,但是通過英文書籍、英文網站和英文電影,卻能獲得許多新知,了解我們文化中不具備的東西。
通過與外國文化和思維的碰撞,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認知和視野。
■ 英語是職場中的重要技能
隨著我國與世界的連接更加密切,現在國人所從事的大部分職業中,都需要跟英語打交道。
有些職業可能暫時用不到,但未來的不可知性誰也預料不了。
不是因為有用才學英語,而是因為學英語才有用。越高端的行業,英語在其中所佔的比重更大。
英語學習是普通家庭孩子突破階層的重要選擇
目前中國的學生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都需要學英語,這對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英語的學習對他們來說不僅是一個科目這麼簡單,而是給了他們突破階層的一種可能性。
在現有教育體制下,如果學不好英語,怎麼上好的初中、重點高中和名牌大學?
再者,如果取消英語科目,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孩子可能就放棄學英語,但精英家庭當然不會放棄。這樣的話,普通家庭的孩子向上的階層躍升就少了一些可能性。
總之,關於英語學習,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如果僅僅因為覺得英語難學、浪費時間和財力,並不能成為阻止我們去了解的世界和去獲得無限可能性的藉口。
最後,引用人民日報對於這件事的評論:
「學英語的重要性,並不是相關行業從業者『吹』出來的,對於中國的年輕人而言,英語學習是必要的。
而且大家應該更清楚的明白一點:學英語,不是為了遵循社會遊戲規則來「通關」,而是為了獲得視野和思維的『進階』。
另外,多學習一種語言,多靠近一種文化,在互相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時代,這是年輕人理應內化、吸收的常識。」
方直金太陽,知教育,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