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性能改裝相比,車內隔音改裝是一項提升駕駛體驗的改裝項目,因為有些車主無法忍受多年的異常噪音、底盤噪音、道路噪音、輪胎噪音等,最後決定進行隔音改裝。然而,別錯誤地認為隔音是為了隔絕外界聲音進入汽車。
隔音並不意味著強制密封
密封條應該是成本最低的隔音方法之一。一般來說,它將與在腳墊下鋪設隔音棉的方法相結合,以進行最簡單的隔音改造。把兩者加起來,去網上購買,大約只要花200多元就能搞定。
然而,這種方法僅適用於隔離風噪聲,並希望能在車內清楚地聽到其他人說話。認為密封條可以讓車內安靜得連蚊子飛都能聽是不現實的。因為我們必須明白一件事:做隔音,本質上是減少車身金屬的振動。
除了車身部件振動產生的噪音外,底盤、發動機和變速箱也是噪音源之一。當你在市區時,這種震動聲音並不明顯,當你跑高速時,你會明顯感覺到了。因此,只花少量的錢寄希望於密封膠帶隔音是不太可靠的。
全車隔音有沒有必要做?
對於許多想做隔音的車主來說,要不要搞一個全車隔音也是糾結的問題之一。面對改裝店老闆的巧舌如簧,我敦促每個人都花一半的時間考慮是否有必要給你的汽車做全車隔音?
為什麼呢?因為你在車內遇到的一些噪音過大的問題不一定是由你的車隔音水平差引起的,而是可能是由某個地方隔音差引起的。以輪胎噪音為例。輪胎噪音太高了,除了輪胎問題之外,輪拱的振動也可能太強。如果聲音提高了一分貝,在車裡聽會很煩人。在這種情況下,最實際的是針對輪搭和行李廂門做止震,輔以隔音棉,從而明顯提高效果。找出噪音來源,對症下藥,比做全套隔音更省錢。
當然,一些有10萬元左右的汽車(無論是合資還是國產)在原廠的隔音就很一般,有些甚至不做底盤隔音。那全車隔音還是值得做一做的。
動態平衡非常重要
無論是開車還是坐公交車,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雖然坐在車裡會不斷有噪音,但只要不是特別刺耳的聲音,過一段時間就會習慣,聽音樂、看戲劇和睡覺也不會受到太大影響。這是因為車內混合的各種聲音的高、中、低頻率恰到好處,換句話說,它們處於動態平衡狀態。
隔音的關鍵也在這裡。當你最終確定一個隔音計劃,但不講究,有縫的地方被封閉,可以用隔音棉覆蓋幾層。事實上,這種粗糙的方法有時不會達到最好的效果。因為無論如何隔音,只能降低噪音,但噪音不能完全消除。例如,四個門的隔音將減少高、中頻門的振動,但它將擴大車內低頻的振動噪聲,增加新的煩惱。因此,越多不等于越好,最有效的方法是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