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顧: (點擊屏幕右上角->查看公眾號->查看歷史信息)
回復關鍵詞搜索精彩文章:
回復奶粉查看:《德國奶粉購買大全》
回復衛生巾查看: 《【德國最舒服安全的姨媽巾】螢光劑滾粗!女生都應該收藏!》
回復德國廚具查看: 《【帶你認識德國廚具 】 德國三大廚具品牌福騰寶,菲仕樂,雙立人》
回復食品安全查看: 《【食品安全在德國 】到底有多嚴格?看看哪些做法值得我們借鑑!》
回復常用藥查看: 《藥藥,切克鬧!德國居家必備常用藥》
回復二手車查看: 《菜鳥指南 史上最全!【如何在德國購買二手車? 】》
回復寶寶疫苗查看: 《【德國嬰幼兒檢查和疫苗接種大全】親媽親爸必收藏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德國敗吧的觀點和立場)
「叫叔叔、說阿姨好…」在中國,「叫人」似乎已經成為每個小孩從小就必須學會的技能,要是不照做,可能就會遭到爸媽當場斥責「沒禮貌」,然而,在這樣半強迫的要求之下,孩子們真的有從這些口頭的形式中學到禮貌、學到該如何與他人互動嗎?
在德國,爸媽可從不會逼著孩子叫人,反而是讓他們說自己想說的話,從小學著「做自己」。
【到底德國人教小孩有什麼不一樣】這個問題,我被問了很多次。
說真的,我很討厭「概括式」地說哪個國家如何如何,畢竟每個國家裡都有不同的家庭,不同的觀念,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人們。
那,我就講講上周我遇到的三個小故事吧!
周三我的寶貝兒子人生第一次服口服疫苗,我們到了兒科診所。
親切的女醫師進來,跟我和老公一一握手介紹自己後,也很正式地握握兒子的手,稱呼他的名字,向他自我介紹並且問好。
後面進來的護士也是同樣做,而且整個過程都很認真雙眼看著小搗蛋,跟他「對話」,告訴「他」即將要發生的事情。
在他們眼中,小搗蛋是個「人」,就算他只有兩個月大!
上個周末我們回到老公在德國鄉下的老家,天氣大好!
好多小朋友都在門前的路上玩耍,大人並沒有在旁邊。
我跟老公說,真是羨慕他們啊!他覺得我很妙~這是他們每天都在做的事情。
正好我要到車上拿個東西,一出門就看到一個大約十歲的小帥哥,正和弟弟在玩球。
看到我,他就熱情地揮手說哈嘍!害我有點不好意思,怎麼不是我第一時間跟他打招呼。
小帥哥的爸媽沒在旁邊,我也不認識他,這就是「習慣」。在這邊,見人說哈嘍,離開說再見,每個人都這麼做。
接著,朋友帶著他女友的兩歲女兒~來家裡和老公敘舊。
一進門,大家一樣視交情擁抱或握手打招呼,小可愛跟著大人站著、等著,也一一跟我們握手,介紹她自己的名字。
當下,朋友沒有提示(或指揮)她要這麼做,也沒有催促她要「叫人」。
兩歲大的她,介紹的是「自己」,而不是記得一堆大人要怎麼稱呼。
有人問我,到底為什麼希望孩子到德國的環境一段時間?
因為我在這邊雖然也看到很多小屁孩,但是這些小屁孩私下都挺有想法,也不會遇到人躲起來,還能跟你一來一往聊天。我想一定有哪些地方不太一樣,來了一段時間之後,我發現一個最大的差別。
他們,做自己!
他們看著人的雙眼,微笑,握手,介紹自己的名字。很簡單的動作!
我認識很多已經身為父母的人,連以上都做不到,我們又怎麼「念」我們的孩子們不懂禮數呢?甚或,念我們的孩子又有什麼用呢?
你說,這些小事情有這麼重要嗎?
說真的,我寧願我的孩子們不一定多會念書,但我希望他們能自在做自己,也舒服地和人互動。
這些事很小,但我說這些事很重要。
本文轉載自生活報橘網,如有侵犯版權,請與我們聯繫。
供稿及商業合作
請聯繫:微信 buy_bar 給我們留言,或郵件 info@buy-bar.com
-
-
查找微信號:buy_bar
長按以下二維碼 關注我們
德國名博,最受歡迎的中文社會化媒體,最大的中文導購平臺,2007年始創於德國埃森
我們分享新鮮網絡資訊,交流海淘敗家經驗
↓↓↓↓↓↓↓點擊下面藍字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