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爸媽的教育哲學】不用到處「叫人」,但要懂得介紹「自己」

2021-02-23 德國敗吧


往期回顧: (點擊屏幕右上角->查看公眾號->查看歷史信息)

回復關鍵詞搜索精彩文章:

回復奶粉查看:《德國奶粉購買大全》

回復衛生巾查看: 《【德國最舒服安全的姨媽巾】螢光劑滾粗!女生都應該收藏!》

回復德國廚具查看: 《【帶你認識德國廚具 】 德國三大廚具品牌福騰寶,菲仕樂,雙立人》

回復食品安全查看: 《【食品安全在德國 】到底有多嚴格?看看哪些做法值得我們借鑑!》

回復常用藥查看: 《藥藥,切克鬧!德國居家必備常用藥》

回復二手車查看: 《菜鳥指南 史上最全!【如何在德國購買二手車? 】》

回復寶寶疫苗查看: 《【德國嬰幼兒檢查和疫苗接種大全】親媽親爸必收藏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德國敗吧的觀點和立場)

「叫叔叔、說阿姨好…」在中國,「叫人」似乎已經成為每個小孩從小就必須學會的技能,要是不照做,可能就會遭到爸媽當場斥責「沒禮貌」,然而,在這樣半強迫的要求之下,孩子們真的有從這些口頭的形式中學到禮貌、學到該如何與他人互動嗎?

在德國,爸媽可從不會逼著孩子叫人,反而是讓他們說自己想說的話,從小學著「做自己」。

【到底德國人教小孩有什麼不一樣】這個問題,我被問了很多次。

說真的,我很討厭「概括式」地說哪個國家如何如何,畢竟每個國家裡都有不同的家庭,不同的觀念,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人們。

那,我就講講上周我遇到的三個小故事吧!

周三我的寶貝兒子人生第一次服口服疫苗,我們到了兒科診所。

親切的女醫師進來,跟我和老公一一握手介紹自己後,也很正式地握握兒子的手,稱呼他的名字,向他自我介紹並且問好。

後面進來的護士也是同樣做,而且整個過程都很認真雙眼看著小搗蛋,跟他「對話」,告訴「他」即將要發生的事情。

在他們眼中,小搗蛋是個「人」,就算他只有兩個月大!

上個周末我們回到老公在德國鄉下的老家,天氣大好!

好多小朋友都在門前的路上玩耍,大人並沒有在旁邊。

我跟老公說,真是羨慕他們啊!他覺得我很妙~這是他們每天都在做的事情。

正好我要到車上拿個東西,一出門就看到一個大約十歲的小帥哥,正和弟弟在玩球。

看到我,他就熱情地揮手說哈嘍!害我有點不好意思,怎麼不是我第一時間跟他打招呼。

小帥哥的爸媽沒在旁邊,我也不認識他,這就是「習慣」。在這邊,見人說哈嘍,離開說再見,每個人都這麼做。

接著,朋友帶著他女友的兩歲女兒~來家裡和老公敘舊。

一進門,大家一樣視交情擁抱或握手打招呼,小可愛跟著大人站著、等著,也一一跟我們握手,介紹她自己的名字。

當下,朋友沒有提示(或指揮)她要這麼做,也沒有催促她要「叫人」。

兩歲大的她,介紹的是「自己」,而不是記得一堆大人要怎麼稱呼。

有人問我,到底為什麼希望孩子到德國的環境一段時間?

因為我在這邊雖然也看到很多小屁孩,但是這些小屁孩私下都挺有想法,也不會遇到人躲起來,還能跟你一來一往聊天。我想一定有哪些地方不太一樣,來了一段時間之後,我發現一個最大的差別。

他們,做自己!

他們看著人的雙眼,微笑,握手,介紹自己的名字。很簡單的動作!

我認識很多已經身為父母的人,連以上都做不到,我們又怎麼「念」我們的孩子們不懂禮數呢?甚或,念我們的孩子又有什麼用呢?

你說,這些小事情有這麼重要嗎?

說真的,我寧願我的孩子們不一定多會念書,但我希望他們能自在做自己,也舒服地和人互動。

這些事很小,但我說這些事很重要。


本文轉載自生活報橘網,如有侵犯版權,請與我們聯繫


供稿及商業合作

請聯繫:微信 buy_bar 給我們留言,或郵件 info@buy-bar.com

-

-

查找微信號:buy_bar

長按以下二維碼 關注我們


德國名博,最受歡迎的中文社會化媒體,最大的中文導購平臺,2007年始創於德國埃森

我們分享新鮮網絡資訊,交流海淘敗家經驗

↓↓↓↓↓↓↓點擊下面藍字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教育孩子要「慎始」---寫給父母
    爸爸邊哭邊說:「其實我愛吃的是瘦肉,只是因為你們不吃肥肉,我才會說我愛吃肥肉,想不到快死了,連一塊瘦肉都吃不到啊!」第二個故事:阿美和阿英是很要好的朋友,這天阿英來找阿美,傷心的哭訴女兒的不孝。阿美忙著安慰好朋友:「別哭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阿英邊啜泣邊說:「平常有好吃的東西,我都先讓孩子們吃。
  • 一個叫「招娣」的女孩,下定決心去改名
    改名之旅處處受阻,父母的阻撓、戶籍管理人員的不理解、因不合規被拒……她不認命,繼續為自己爭,耗時三個月,窮盡各種辦法後,2018年7月22號,25歲的她終於改掉了自己的名字。 她的新名字,叫芊。蔥蔥鬱鬱、平和自然。她終於可以坦然向人介紹自己的新名字,她也變得更堅定、無畏,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 吃完員工餐就閃人!碗丟洗手槽「廚房飄臭酸味」他爆氣:爸媽沒教
    現在許多提供員工餐的公司都被贊「有佛心」,但通常員工吃完就會去休息,養精蓄銳準備下午繼續拚。一名網友卻怒氣滿滿,「煮員工餐給你們吃,沒吃完也不丟,直接擺桌上,隔天上班整個廚房都臭酸味」。看到貼文後,其他人紛紛留言「這在我上班的地方就是先開罵」、「員工教育看來也不能等啊!」「上輩子造了什麼業啊!」
  • 鍾欣怡當了媽更懂得愛自己!「安全感是自己給的」
    「人就是視覺動物,如果連臉都保養不好,更別說是衣服遮住看不到的」問到鍾欣怡最重視的保養部位,她瀟灑地說:「人都是視覺動物,當然從會被大家看的臉開始」身為藝人的她,照顧好自己的外表,儘可能將自己的狀態調整到最好,也算是做好自己的工作之一。3.
  • 淨空老法師出家的因緣,「華藏圖書館」的緣起
    說到這樁事情,要從我學佛開始,我是在民國四十二年親近方東美先生,我跟他老人家學哲學,他給我上了一部哲學概要,從西方哲學開始,講到中國,講到印度,最後講到佛經。我當時感到很訝異,我說佛是宗教、是迷信,他怎麼會是哲學?方老師告訴我,「你年輕、你不懂,釋迦牟尼佛是大哲學家,佛經是世界上哲學的最高峰。」
  • 「德國Womanizer」德國Womanizer
    客服微信 yyffccz 加客服下單享受8優惠瀏覽器用戶長按下面識別二維碼「德國Womanizer」德國Womanizer「德國Womanizer」德國Womanizer許多都是一些被迫技術找成人用品sf網站我反而還認為這個技能非常的強大我有一些不同的意見只是看清它的動態「德國Womanizer」德國Womanizer道士在打情趣網站時要是覺得傷害不夠還可以召喚一個雄武戰神現在就來進一步的說明「德國Womanizer」德國Womanizer第三項比賽為道士PK大賽
  •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中國人的元祖(4500年前)是怎樣教導他后羿的古人早在(禮記、學記)中就有精闢的見解《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怎麼差這麼多!但是父親對孩子的期許愈來愈低,孩子會不會有出息?不會!當長者沒有好的榜樣給他,他就沒什麼志向,慢慢就終日悠悠放任,很無聊。所以,為什麼我們在一開始學習強調「學貴立志」,而且學能力的目的在哪兒?這個要慎於始!孩子學能力的真正目的在哪?為什麼要學本事?我們一開始說,讀書志在聖賢,而現在的人讀書志在賺錢,目標錯了,有可能會有好結果嗎?
  • 「融合教育」在臺灣:是「融」或「不容」?
    班上總有 1、2 個讓大家覺得「有點怪怪」的同學,他們或者會在某些課程跑去其他教室上課,或者體育課時,只能在旁邊看著大家打球、遊泳。平常他們雖然與大家一起待在教室裡面,你卻總覺得好似有一道隱形的牆難以突破?──這正是臺灣以「融合教育」為名、卻是以「整合教育」為實的教育現況。什麼是「融合」教育?
  • 弱肉強食的世界裡,太多家長把孩子的「善良」當「懦弱」
    他認為,阿部走的這條「少有人走的路」,讓我想起鄭淵潔說過的一句話:「一個好的教育者,應該用50種教育方式,去教育1個孩子,而不是用1種方法,去教育50個孩子」但我們無法阻止的,是「教育成功學」的遍地開花:「你兒子去了哈佛?
  • 為什麼「羊水」不叫「牛水」「人水」?
    「羊水」這個詞我們聽得多了,但真要寫出來時,可有不少準媽媽會寫錯別字——「氧水」。胎寶寶是被包裹在羊水中長大的,這麼一想,「氧水」似乎更「名正言順」一些,但為何偏偏要叫「羊水」?羊水為啥叫「羊水」?嬰兒出生時包裹著的一層薄膜看上去像羊腸,因而被古代醫生稱之為「羊膜」,包裹在羊膜裡的液體就被稱為「羊水」。
  • 「爸媽必修課」訓練孩子自覺性從「照鏡子」開始
    其中有一道問答題:「你每天早上睜眼之後,到晚上睡覺之前,你有沒有主動去跟10個陌生人打交道?」「信任」能縮短人與人的距離這個調查背後透露出一個重要元素——信任。信任大家都不會去做越軌的事情,你才會很放心地跟初次見面的人打招呼、道早安。
  • 父母要不要經常提「別人家的孩子」?
    你要知道,宇宙都有盡頭,別人家的孩子,沒有。家長但凡拿一個可模仿、可學習的對象出來,孩子死磕這一個人,也不至於自尊心、自信心一潰千裡,長期生活在「你不如別人」的打壓下。可是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是個變量,隨著自家孩子的成長,這個別人家的孩子也一路成長,且永遠壓你一頭。孩子面對這樣一個永遠不可能超越且陰魂不散的「標杆」,不留下童年陰影都算孩子心理強大,還奢望孩子感到激勵?過分了啊。
  • 一顆戳破在線教育泡沫的「釘子」
    「這樣時間上能容錯,就分擔了一大部分的運營壓力。如果沒這個優勢,要服務現在考拉知道的 1 萬多個學生,得多少老師?我們的全職老師不到 100 個,三班倒,最多可以服務二十萬學生。反而國內的高峰期我們是空閒的,所以現在又開發了東南亞市場,一個新加坡,一個馬來西亞。」那什麼叫組織能力的盈利?我疑惑地說「少見」。王寧身子微微前傾,「啪!」地一聲跟我擊了個掌,「這就對了!」
  • 旅遊書上沒介紹的東京近郊賞楓秘境:「御嶽山」與「奧多摩湖」
    「御嶽山」與「奧多摩湖」位於東京的西北邊,距離東京車程約兩個小時,平常是日本人喜愛的登山散策路線,每年秋天更是東京人氣的賞楓秘境。「樂吃購!日本」要來介紹這兩條東京近郊一日遊的賞楓路線!由於「御嶽山」、「奧多摩湖」山林佔地廣闊,又有好山好水,美得宛如仙境,常常讓人忘卻自己身在東京都內,是非常值得一去的景點。
  • 「智能春聯」爆紅?傳統文化又變得「省事」了!
    有人說人工智慧以後會搶大部分人的飯碗,也有人說人工智慧會毀滅人類等等,我們暫且不討論未來的事情,但我想就前幾天「智能春聯」爆紅網絡的事情發表一下自己的觀點。我們先看一下什麼是「智能春聯」,下面是一段網絡介紹:過年貼春聯,大多人都會選擇在商場購買,可是商場裡可選的內容不多,所以導致各家門口常常貼了相同的春聯,於是很多人想寫一副與眾不同的春聯,可惜又不大懂聯律,能不能利用人工智來寫呢?
  • 教孩子「好好吵架」之二孩子吵架,爸媽真的不需要介入?
    (例如:原來你去弄哥哥的積木,是想跟他玩,但他不跟你玩,你就生氣才故意把積木踢倒:說出前面的善意,但也指出後面行為是因為來自於挫折。)學習尊重彼此的界限爸媽可以試著這麼說:「你們最近常為同樣的事情吵架,我們來討論看看,有沒有好一點的方法,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況,可以不用吵架的方式。」
  • 「成功的孩子」太多,請作為家長的你,多培養「好孩子」
    他認為,阿部走的這條「少有人走的路」,讓我想起鄭淵潔說過的一句話:「一個好的教育者,應該用50種教育方式,去教育1個孩子,而不是用1種方法,去教育50個孩子」但我們無法阻止的,是「教育成功學」的遍地開花:「你兒子去了哈佛?
  • 雷鼎鳴:經濟學家與「袋住先」
    人心難測,他們心裡真正想什麼,本來不易得悉,但上述推斷卻顯然經不起可觀測到的事實的驗證。此種通過一人一票而替人民帶來罷免首長的權力,美國的開國元老之一的麥迪遜總統已多有論述,王於漸教授也屢有發表這方面的意見,我的資深讀者也會知道,我多年來經常闡述此觀點,而「袋住先」其實已掌握到民主能帶來的上述的核心優點,我們縱然不認為其完美,但卻不可能不支持它,否則便與自己多年來的信念相違背。
  • 「心靈的思維」: 博雅教育的目標
    當時大學部只有不到一千個學生,神學與研究院的研究生不到兩百人。今天該校總數也只有2400人左右。這種所謂「大學」的規模,真令剛來自幾乎是第三世界新加坡到了第一世界的美國,恨不得能夠立刻趕快吞下最先進物理知識的我,真有「大失所望」的感覺。 讓我與大家分享一下那時,也就是六十年代初期,華裔學子留學美國的情況。
  • 「聖靈的引導」與「時代大環境」的關係
    德文的這個 Geist 不能翻譯成為英文的 ghost 或 spirit ,也不能單單翻譯成中文的「精神」或「靈」,因為 Geist 是一種精神又是靈,是一種很特別的東西,是德文所特有的一個字,中文很難表達出來,是介於「精神」和「靈」中間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