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0歲前,身為福建女人的我,卻從未鑽研過煲湯這一技能。
3年前,去香港探望女友,喝了她煲的花膠瘦肉湯。湯色如淙淙清泉澄澈,淡雅清鮮,加上口感一流且彈牙的花膠。喝下去,頓覺腸醒胃清,心曠神怡。感覺骨膠原蛋白源源不斷地送到日漸鬆弛的皮膚中,情緒頓時飽滿高漲起來。
我一邊喝湯,一邊央求女友教我怎麼煲湯。她不藏私,火候、食材、時間、多少水等什麼比例,該什麼時候放,怎樣尋找替代品,耐心細緻地告訴我,貼心貼肺。
第二天,女友準備了食材,現場教我煲一道排骨湯。我正準備把放在邊上的食材直接倒進鍋裡,女友連忙阻止我,「這麼粗魯,好食材要藏匿在鍋裡,哪能這樣招搖,難看死了,鮑魚切小塊,海螺切大塊,香菇全朵。」原來,煲個湯都忒正氣,不禁讓人心生敬意。我像個學生一樣,在她的指導下一一照做。終於出鍋了,那道湯實屬清歡至味。喝完,感覺被人寵溺一樣,都招架不住,我被這泓脈脈秋水滌蕩得無蹤影,如此勝景唯有「功夫」二字聊論其美。
第六天,回到家。正值補冬,我買了羊肉。以前,羊肉買來我都束手無策。這次嘗試換一種飽含技術含量的煲湯做法。女友說,一鍋湯的好壞都在火候上,既不是把肉丟進鍋裡煮煮就完事,也不是燉得時間越長越好,確切地說,要做到「三煲四燉」,我先用熱鍋把蔥姜蒜花椒把羊肉炒香,再轉移到砂鍋裡用大火煮沸後,改用小火慢煨二個小時,煲好的湯會有一層浮油。《隨園食單》寫道:凡肉、雞、鴨,雖肥之物,但要使油在肉中,不落湯中,就是戒走油。所以,要用勺子將頭啖湯的浮油撇掉,煲出來的湯才會清澈、濃醇。那天,連灶王爺都看到我鉚著勁兒把人間煙火折騰到極致。那天的煲羊肉湯反響很大,家庭成員連連誇讚。
讓我步上煲湯界小高峰的,的的確確是這一道傳統羊肉滋補好湯。平民且樸素,裝著尋常百姓家最尋常的深情。「一湯在桌,滿屋皆春。」福建人飲湯的習慣是出了名的。所以,每周總有兩三天,我家飯餐桌上必有一道鮮美的滋養湯飲,烹製難度係數和煲羊肉湯差不多。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加上自己喜歡吃的食材,還要加藥材,如黨參、芡實,茯苓、淮山、蓮子、玉竹、熟地、石斛等。食材與藥材的搭配、什麼季節喝什麼湯,都大有講究。這樣,我從香港帶回來的南杏、北杏、海底椰、蜜棗都派上用場了。
馬家輝在《美食不張揚》說過,「吃得講究是對生活的認真,裡面充滿著美感;因此,好的食物被喚作『美食』。肉體便是精神,形上而下,不離不棄。」的確,一道煲湯除了是消滅米飯的最佳利器,還蘊藏有生活的真諦。當你累了疲了,在生活中受挫了,大口大口地喝上一碗熱氣氤氳的湯,汲取充足的能量後,再重新迎著狂風巨浪昂首挺胸重新出發吧。
時光呀,它真像是眨了個眼,轉瞬冬天就呼呼地到來了。中國人有趁熱吃的傳統,因為,食物與溫暖從來都是相依相存的。漫漫長日,沒有暖氣的南方讓人瑟縮發抖,可不管外面如何寒風呼嘯冷雨凍骨,只要有這碗熱乎乎的煲湯,即可深得人心。
如此,我在冬日的晚上,煲一鍋暖融融的湯,等著加班回家的人。(莊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