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河南淅川縣靠特色產業保水清民富

2020-12-22 中國商報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河南報導(記者 劉建)「以前種苞谷麥子,一畝地一年掙幾百元。現在不說石榴,樹下面套種的南瓜一畝地就能賣2000多元。」近日,在河南省淅川縣九重鎮張河村,村民王洪才告訴中國商報記者,他承包了十畝石榴林套種南瓜,年收入達24000多元,靠特色產業走上了致富之路。

淅川縣有八個千畝以上的軟籽石榴基地。

淅川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近年來,淅川縣主動調整產業結構,關停了引水源頭附近的多家工廠和企業,重點發展生態特色農業,走出了一條「水清民富」的共贏之路。

張河村曾以種植辣椒聞名。由於大量使用化肥、農藥,村內土壤出現板結,土地質量下降,作物生長不良、品質下滑,並引發水質氨氮成分超標等問題,張河村因此一度陷入困境。

2013年,在黨支部書記張家祥的帶領下,張河村引進河南省仁和康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7000餘萬元發展軟籽石榴產業。全村4600多畝土地全部流轉給了仁和康源公司,2700多人加入種植軟籽石榴的行列。石榴基地全部使用生物有機肥,實現了「零汙染」。

「一塊地掙兩份錢,好得很。」王洪才算了一筆帳,土地流轉給公司,一畝地一年租金800元。平時去基地打工,一天60元,一個月下來也有1500元,一家三口人均年收入可達20000元。2019年他又新承包了21畝石榴林,明年掛果,等石榴豐收,又是一大筆收入。

「為了讓沿線人民都能喝上乾淨水,也為了鄉親們能過上富裕生活,不突破不行。」張家祥表示,未來他們還計劃將產業延伸,提高農產品附加值,讓家家戶戶早日過上小康生活。

據了解,目前淅川縣僅千畝以上軟籽石榴基地就有八個,帶動當地2萬餘貧困人口致富,年人均增收2200元以上。

在馬蹬鎮蘇莊村,綠油油的迷迭香布滿田間地頭,置身其中,濃香撲鼻。近年來,馬蹬鎮大力發展迷迭香產業。蘇莊村共種植迷迭香360畝,是鎮裡迷迭香種植面積最大的村。

迷迭香葉子可用於提取防腐劑和製作精油,種植一年可收割十年,避免每年重複耕耘,有利於涵養水源。據介紹,迷迭香每畝經濟效益達3000-4000元,相較傳統農作物,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香氣四溢的迷迭香基地

淅川縣上集鎮竹園村是一個「移民村」,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淹沒了該村原有耕地744.6畝,現有耕地895畝、荒山5400多畝。為實現移民「能發展、可致富」的目標,竹園村立足本村依山傍水、荒坡面積大的優勢,發展休閒文旅產業。

丹江孔雀谷總投資1.5億元,是以孔雀繁殖、馴養、表演、孔雀工藝品生產加工和銷售、生態觀光為一體的旅遊景區。長期在景區務工的移民有49人,其中貧困戶15人,短期工、臨時用工高峰時期達150餘人。僅竹園村,每戶每年在景區收入就達19200元以上。

談及當地的產業富民政策,淅川縣委書記盧捍衛表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實踐證明,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的路子走對了,要堅定地走下去,開闢水清民富縣強的新局面。」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成員...
    6月13日,靳晶(左)在河南淅川縣張河村的石榴地裡採訪村民王洪才。2019年,該村有241名群眾像王洪才一樣,靠著石榴基地脫貧。歸欣 攝《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河南小分隊的成員之一、求是雜誌社《小康》雜誌地方新聞部主任靳晶,在6月10日至16日的連軸兒採訪期間,總被這些來自基層的語言感動並感染著。  「雖然緊,但是一點也不覺得累,就是感覺時間不夠用,還有很多要寫的人和事。」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新莊村:綠葉蝶變「黃金葉」
    在新莊村,像黃秀清這樣靠種植菸葉致富的菸農還有不少。近年來,新莊村菸葉生產保持穩定發展,菸農生產生活得到了明顯改善。利用新莊村耕地面積多、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等自然優勢,發展烤菸產業是出路。」堯三才說道。經過多次商討後,村兩委班子成員一致認為,要想把產業做大做強,必須整合資源,打破單家獨戶分散經營的種植模式,走合作化發展的路子才能讓群眾增收致富。有了思路,說幹就幹。2010年12月,黎川縣新莊烤菸專業合作社掛牌成立,入社社員僅6戶,入股資金2萬元。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萬良鎮人參產業採訪記:參花怒放小康路
    尤其是近年來,當地全力打造「人參特色小鎮」,形成種植、加工、包裝、銷售「一條龍」經營體系,掀開了特色產業的新篇章。且讓我們一道捋著萬良人參發展的歷史脈絡,來解鎖當今萬良人參的發展密碼。直面陣痛:打造一座市場,萬良走向世界此時造訪萬良,並不是最好的時節。
  • ...水清民富縣強——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河南淅川走出綠色...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和深度貧困縣,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近年積極踐行「兩山理論」,貫徹「生態立縣」戰略,堅持「短、中、長」三線產業結合,努力探索水清與民富雙贏的脫貧攻堅模式,走出了一條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綠色發展之路。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冷漿田裡脫貧「熱」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冷漿田裡脫貧「熱」 2020-12-30 16: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秦州區高家莊村:做大扶貧產業「蛋糕...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秦州區高家莊村:做大扶貧產業「蛋糕」 農民收入穩步提高 2020-12-30 12: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工農互促」為幸福生活加碼
    農業大省河南如今正以糧食生產為抓手,持續探索「農業田野裡如何長出工業大樹」,走出了一條以「農」定「工」、以「工」促「農」、工農和諧發展的新路子。農業產業鏈條的拉長,農業附加值的提高,也讓更多的農民工不用再外出務工,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憑藉一技之長在小康之路上奮力前行。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浮洲蝶變 小康夢圓
    原創 肖海寧 i自然全媒體編者按:科學規劃繪藍圖,教育扶貧謀長遠,強基固本促發展,產業幫扶壯經濟……對幫扶的浮洲村,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下足了「繡花」功夫,既輸血又造血,使浮洲村一步步蝶變為美麗村莊,村民相繼脫貧摘帽,向著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大步邁進。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浦秀村用汗水和堅持書寫邁向幸福小康的...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浦秀村用汗水和堅持書寫邁向幸福小康的詩情畫意 2020-09-16 10: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養蜂人的「甜蜜」事業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養蜂人的「甜蜜」事業 2020-08-21 16:35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滄桑巨變 · 飲水思源】涇川:發展產業增...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滄桑巨變 · 飲水思源】涇川:發展產業增活力 華麗蛻變展新貌 2020-12-24 1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七)
    長期以來,許多老區交通閉塞,發展比較滯後,但思路一開天地寬,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下,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大灣村積極探索、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依託青山綠水和紅色文化,因地制宜發展茶葉、旅遊業等支柱產業,蹚出了一條老區脫貧攻堅奔小康的路子。實踐證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徵程中,老區希望無限!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四) | 鑼鼓聲中幸福來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四) | 鑼鼓聲中幸福來 2020-08-05 18: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激活「潛力板」 廣開致富路(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廣東清遠轉觀念謀發展、向創新要動力、以振興謀未來——激活「潛力板」 廣開致富路(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廣東北部山區,公路在石灰巖地貌上盤旋。轉過山頭,清遠市石潭鎮聯滘水西村(簡稱「水西村」)的綠水青山躍然眼前。
  • 「記者手記」我們一起走向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記者手記】我們一起走向小康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薛硯村有特色產業,戶有致富門路,韓耀高、康志芳夫婦倆相信只要勤奮努力,收入不會差。扶貧先扶智,國家助學政策為韓懷清的三個孫子打開了通往更廣闊世界的大門,他們正向著自己的夢想展翅高飛。從韓懷清家到荔園堡村,從荔園堡村到整個南梁,革命老區舊貌換新顏,貧困山村變成了小城鎮,三代人趕上了好時候,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電商直播帶貨 助力脫貧攻堅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電商直播帶貨 助力脫貧攻堅 2020-07-23 18: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興康社區:小康生活連著千家萬戶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興康社區:小康生活連著千家萬戶 2020-11-05 17: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102)讚一個!聖女果種植「錢」景好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102)讚一個!黃花灘鎮馬路灘村村民薛剛今年流轉了五道溝56座日光溫室,全部種植了聖女果。「我們之所以選擇種聖女果,主要是我們古浪的氣候條件和地理條件比較適合,再就是它的口感比較好,比較好管理,市場需求量比較大,所以我們選擇種植聖女果。」薛剛告訴記者。
  • 【決勝2020·河南更出彩】許昌:特色產業興 小康生活美
    貧困戶收入得「四金」:土地流轉得「租金」,進廠務工得「薪金」,合作經營得「股金」,特色種植得「現金」。   在基地打工的陳曹鄉小陸莊村貧困戶孫紅福算了一筆帳:每天打藥、除草,工資60元。2畝地入股,每年租金2000元。「就靠這一個蘑菇,俺全家就脫貧了。」   大手牽小手。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溫暖的迴響 滄桑巨變 飲水思源】 「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溫暖的迴響 滄桑巨變 飲水思源】「小康大街」,夢實現的地方村民賈建東一家坐在自家小院裡,享受著愜意的傍晚時光。隨著村裡調整產業結構,流轉土地建起產業園區,賈建東和妻子都找到了穩定的工作,一家人把錢都花在了孩子教育上,如今大兒子研究生畢業後定居江蘇,小兒子大學畢業後也進入了江蘇的一家外企。兩個兒子在繁華的城市裡買了房子,老賈兩口子再也沒有放心不下的事情。「孩子成了城裡人,我們農村也不比他們差,各有各的好,大家都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