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報/中國商網河南報導(記者 劉建)「以前種苞谷麥子,一畝地一年掙幾百元。現在不說石榴,樹下面套種的南瓜一畝地就能賣2000多元。」近日,在河南省淅川縣九重鎮張河村,村民王洪才告訴中國商報記者,他承包了十畝石榴林套種南瓜,年收入達24000多元,靠特色產業走上了致富之路。
淅川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近年來,淅川縣主動調整產業結構,關停了引水源頭附近的多家工廠和企業,重點發展生態特色農業,走出了一條「水清民富」的共贏之路。
張河村曾以種植辣椒聞名。由於大量使用化肥、農藥,村內土壤出現板結,土地質量下降,作物生長不良、品質下滑,並引發水質氨氮成分超標等問題,張河村因此一度陷入困境。
2013年,在黨支部書記張家祥的帶領下,張河村引進河南省仁和康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7000餘萬元發展軟籽石榴產業。全村4600多畝土地全部流轉給了仁和康源公司,2700多人加入種植軟籽石榴的行列。石榴基地全部使用生物有機肥,實現了「零汙染」。
「一塊地掙兩份錢,好得很。」王洪才算了一筆帳,土地流轉給公司,一畝地一年租金800元。平時去基地打工,一天60元,一個月下來也有1500元,一家三口人均年收入可達20000元。2019年他又新承包了21畝石榴林,明年掛果,等石榴豐收,又是一大筆收入。
「為了讓沿線人民都能喝上乾淨水,也為了鄉親們能過上富裕生活,不突破不行。」張家祥表示,未來他們還計劃將產業延伸,提高農產品附加值,讓家家戶戶早日過上小康生活。
據了解,目前淅川縣僅千畝以上軟籽石榴基地就有八個,帶動當地2萬餘貧困人口致富,年人均增收2200元以上。
在馬蹬鎮蘇莊村,綠油油的迷迭香布滿田間地頭,置身其中,濃香撲鼻。近年來,馬蹬鎮大力發展迷迭香產業。蘇莊村共種植迷迭香360畝,是鎮裡迷迭香種植面積最大的村。
迷迭香葉子可用於提取防腐劑和製作精油,種植一年可收割十年,避免每年重複耕耘,有利於涵養水源。據介紹,迷迭香每畝經濟效益達3000-4000元,相較傳統農作物,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淅川縣上集鎮竹園村是一個「移民村」,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淹沒了該村原有耕地744.6畝,現有耕地895畝、荒山5400多畝。為實現移民「能發展、可致富」的目標,竹園村立足本村依山傍水、荒坡面積大的優勢,發展休閒文旅產業。
丹江孔雀谷總投資1.5億元,是以孔雀繁殖、馴養、表演、孔雀工藝品生產加工和銷售、生態觀光為一體的旅遊景區。長期在景區務工的移民有49人,其中貧困戶15人,短期工、臨時用工高峰時期達150餘人。僅竹園村,每戶每年在景區收入就達19200元以上。
談及當地的產業富民政策,淅川縣委書記盧捍衛表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實踐證明,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的路子走對了,要堅定地走下去,開闢水清民富縣強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