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節氣和傳統節日如何入學校、入課堂、入課程

2021-02-13 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進研究院

本篇文字除摘引本人公開發表的文章外,其餘文字為近年來本人在區內外及全國各地相關講座的講稿內容——結合了一些新的形勢要求、實踐體會,為原創文字(少量為時文摘引),轉載時請註明出處。歡迎約請,就此專題為相關區域、學校或機構開設專題講座。

‍昨天是清明節,是人們祭掃先輩、郊遊踏青的日子。

在國人的農曆二十四節氣、傳統節日裡,清明都是排上號的。類似的節氣還有立春、立秋等二十四個,有道是:「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二十四節氣在傳統的農事以及國人的日常生活中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就節日來說,清明節與春節、元宵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等同屬於極其重要的節日。

二十四節氣、傳統的節日是中華民族歷史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重要的民俗。

由相關農曆節氣、傳統節日引入的教育資源,完成能夠也應該成為中小學校教育的重要課程內容。

關於傳統文化的專題,我曾經發表過不少論文,也主講過不少場次的報告。最近的一次,當是在2018年1月舉行的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論壇上,我就本人所領銜的區域項目《場館資源的有效利用與課程建設實踐》作專題報告,並獲得了論壇頒發的銀獎,這也算是一個對於我本人以及本區加強傳統文化的一個充分肯定和褒揚。

此前,我還作為嘉賓,在北京師範大學全國教育創新聯盟年會上,專題點評並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中小學校的學科落實與課程建設,還接受了廣東省雲浮市電視臺的專題新聞採訪。

一、讓民俗成為鮮活、有效的課程資源是中小學(幼兒園)每一位校(園)長、教師的歷史責任

民俗是是人類在歷史發展長河中創造的一種文化現象,它基於現實生活而沉澱,最終成為一種得到民眾認同、大眾群體共同接受的文化標誌以及獨特的生活方式。當前,在全球化和城市化背景下,民俗文化存在的根基正在逐漸被吞噬,民俗文化也漸呈邊緣化趨勢,有的甚至正在慢慢消逝。

我曾經對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有所探究,陶行知的辦學觀點雖在近百年前提出,但其理念超前,他在談到鄉村學校的使命時,不僅看到了鄉村學校在培養鄉村學生方面的責任,更看到了鄉村學校在傳承和發展鄉村文明中的重要作用。當下不少校(園)長辦學、老師教學的視野其實是很短視和功利的,不少校(園)長只知道關起來辦學,只知道本學校內部的經營;不少教師只知道「教教材」,而不是真正的「用教材」。雖然,新課程改革實踐已經大大拓寬了校長們的辦學視野,但是對於學校發展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歷史責任畢竟是認識不到位的。

以相關農曆節氣、傳統節日為教育切入點,發揮傳統民俗和節日文化在學校課程建設中的作用、作為,我們會發現,民俗作為一種鄉土文化、一種生活文化,它是構成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基因,能夠給師生帶來高度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有利於學校課程的升華。

中小學、幼兒園的校(園)長、教師不僅僅是校園、教室裡的「教書人」,更應是捍衛傳承、發展建設地方文化的「文化人」,要以一份神聖的歷史責任感,重視民俗進課程、進課堂、進活動,使之成為培育中中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資源和切入口。

二、以傳統文化節日、節氣為主要內容的學校課程建設實踐

平心而論,沒有一所學校是不重視傳統文化教育的,但是由於多種原因,各學校做法不一樣。

比較常見、普遍的做法是結合時令,開展一些活動——這些學校對於相關教育資源的利用主要側重於一些常規活動的組織上,學生有一些參與。

近年來,隨著校本課程的建設質量不斷提高,一些學校在開展相關活動的基礎之上,從課程建設的角度進行了學生的相關學習設計,以傳統文化節日、節氣為主要內容的學校課程建設實踐一方面較好地豐富了學校課程的內容,另一方面,也創新了學生的學習形式。

例如,在《歲時節俗的風採》的初二社團活動課上,教師作了如下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的立意:初二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初步了解了中國傳統節日和有關的風俗活動,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和風俗體驗,但對於傳統節日中所表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知之甚少,本節社團活動課通過學生展示中秋祭月的儀式活動,深入感受節俗活動的風採,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教學目標的制定:了解中國傳統節日與風俗活動;通過節日儀式的展示,感受歲時節俗的風採,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

教學過程的設計:通過節日和風俗接龍的形式整體了解中國主要的傳統節日和風俗活動。通過學生展示中國古代傳統禮儀和中秋祭月儀式的過程,在了解古代禮儀的同時深入體會傳統節日中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內涵。在確立了本節課通過了解傳統節俗,親身參與體驗傳統節日風俗,感受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後的立意後,整節課的教學過程設計就水到渠成了。

教學第一環節:觀看視頻,節俗接龍遊戲要求:按時間順序依次說出節日名稱和時間,同時說出每個節日至少兩個風俗活動。目的是通過觀看視頻和遊戲的方式,基本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與風俗習慣。

教學第二環節:古代禮儀展示,中秋祭月儀式展示本環節是整節課的重點,更是亮點,由三位同學示範古代祭祀禮儀,以中秋祭月為例,展示中秋祭月的儀式,學習祭月的禮儀和流程,親身參與體驗,將整節展示課推向高潮。

教學第三環節:教師點評,活動總結。

這位教師的教學設計寓學生活動於主題學習的全過程之中,學生處於積極思索、活動體驗的狀態之中,因而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再如,在某校小學三年級《中華傳統節日》的校本課程綱要中,課程開發的老師對該課程作了如下設計——

(一)學習時間:每周1課時,共30課時

(二)課程背景: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富,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的節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三)課程目標

1.總目標:

我校校本教研的課題是「中華神韻」,向學生介紹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就是向學生展示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裡,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2.具體目標:

(1)了解中華傳統的各個節日的簡介。

(2)了解中華傳統的各個節日的由來與傳說。

(3)了解中華傳統的各個節日的習俗。

(4)了解中華傳統的各個節日的相關詩歌。

(5)引導學生主動搜集資料,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6)學生的作品展示,如手抄報,作文等。

(四)課程內容:

1.了解春節的相關知識,包括春節的簡介,春節的由來與傳說,春節的習俗,與春節有關的相關詩歌。

2.了解冬至節的相關知識,包括冬至節的簡介,冬至節的由來與傳說,冬至節的習俗,與冬至節有關的相關詩歌。

3.了解端午節的相關知識,包括端午節的簡介,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端午節的習俗,與端午節有關的相關詩歌。

4.了解七夕節的相關知識,包括七夕節的簡介,七夕節的由來與傳說,七夕節的習俗,與七夕節有關的相關詩歌。

5.了解清明節的相關知識,包括清明節的簡介,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說,清明節的習俗,與清明節有關的相關詩歌。

6.了解元宵節的相關知識,包括元宵節的簡介,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元宵節的習俗,與元宵節有關的相關詩歌。

7.了解中秋節的相關知識,包括中秋節的簡介,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中秋節的習俗,與中秋節有關的相關詩歌。

8.了解重陽節的相關知識,包括重陽節的簡介,重陽節的由來與傳說,重陽節的習俗,與重陽節有關的相關詩歌。

(五)課程實施與評價

1.課程實施

(1)本課程安排每周1課時,按課表安排進行,每學期16課時,上課地點為班級教室。

(2)課程實施安排:

一是本課程內容具有開放性,在教學時要給學生拓展的空間,鼓勵學生多搜集資料,並聯繫自己的實際節日體驗,培養學生搜集資料的好習慣。

二是每周一課。

(3)課程實施方法主要以聽,說,講解,欣賞,表演,競賽活動展示等形式進行。具體採用哪種方法,教師可根據具體內容和學生的需要及學習效果而定。

2.課程評價:

本課程實行百分制,各項評價內容與比例為——

(1)出勤率:10分,出滿勤,不遲到早退為10分,每缺席或早退一次扣2分。

(2)學習態度:10分。上課認真聽講,按時完成各種要求,得分等級為:優秀10分,良好8分,一般5分,較差3分。

(3)學習過程表現:30分。積極思考,有創新意識,合作學習能力強,能夠了解節日的特點,並搜集資料,積極投入教學活動中。得分等級為,優秀30分,良好20分,一般15分,較差10分。

(4)校本課程的作品展示:30分,得分等級為,優秀30分,良好20分,一般15分,較差10分。

(5)傳統節日介紹大賽:20分。學期結束時進行考核。優秀20分,良好15分,一般10分,較差10分以下。

這一課程的設計則較好地將學生的主題學習、活動體驗、學習評價等融為一體,收到了較好的課程實施效果。

三、當前中小學以傳統文化節日、節氣為主要內容的學校課程建設與實踐的主要存在問題

‍‍1.師生對民俗、傳統節日及其蘊含的豐富教育資源沒有引起充分的重視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一些學校的師、生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關注少,他們更熱衷的是西方的「洋節」,如情人節、萬聖節、聖誕節等,而中國的民俗和傳統節日恰恰缺少了解以及了解的熱情驅動。有記者曾經做過調查,圍繞「你知道二十四節氣嗎?」「4月即將到來的是哪個傳統節氣?」這兩個問題隨機採訪50名小學四年級學生,僅有30%的學生能給出正確答案。

2.過於重視選擇一些文本型的民俗,而忽略實踐中易於培養學生文化感受和生活體驗的民俗

在不少學校,相關活動或課程,只是從知識的角度進行宣傳、拓展,並缺少學生在這一活動中的積極參與。

3.偏重於營造民俗或傳統節日中的形式熱鬧氣氛,輕視其中的教育資源及其內涵提升

到了一些節日,一些學校也會設計節日活動方案,創設了節日環境,但往往會出現熱熱鬧鬧過完節依然一切照舊的現象。節日課程是個連續的、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學校應當對節日的內涵加以提升,從課程的角度設計學生學習和體驗的內容,讓孩子們在節日的慶祝過程中,去尋找去發現去體驗,了解節日的風俗習慣。如元宵節,不是簡單地搓完元宵、做個元宵燈、猜燈謎後,就結束了。

4.偏重於對全體學生的統一學習要求,忽視了學生的自主選擇以及不同學生的差異化需要

策劃節日課程方案時,大多數學校採取集體活動的形式向學生介紹節日的來歷或共同參加一些展示。實際上,從層次上看,不同學段的學生所選的民俗文化是相同的,忽略不同學生的差異化需要,忽略了不同學生的文化背景及其知識基礎,導致學生在學習層次上的失衡。倘若在學校的活動或課程設計中,我們只是簡單地將基於民俗和傳統節日的課程在學校統一推行,並要求所有學生都作一般性的學習,這樣就忽略了不同年級學生的多樣化需求,不僅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而且會減弱部分師生對民俗文化學習的熱情。

5.未能有效地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特點,進行研究性學習指導

由於民俗或傳統節日所蘊含的豐富資源,我們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使學生基於民俗或傳統節日的學習活動更加富有內涵和質量。

 

三、中小學校優化以傳統文化節日、節氣為主要內容的學校課程建設與實踐勢在必行

在全國各地,有不少學校在利用民俗、節日資源進行教學方面做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較好地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下面,我謹列舉上海市虹口區相關學校在學校活動、課程設計中的做法如下:

1.二十四節氣的民俗故事或節日文化成為學校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

以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小學為例,學校努力建設富有傳統文化魅力的育人環境——書畫廊中展出以「我愛中華傳統佳節」為主題的學生書畫作品;走廊上自主學習機的「二十四節氣的民俗故事」供學生在課間點擊學習;教室裡文化牆專欄上「詩詞名句」「成語春聯」「優秀書法」展示著彰顯個性的班級文化;每周一和周三的早晨,校園廣播臺定時播出滬語童謠和經典詩文朗誦;《附小雙語報》在第一版開闢了專版,用來報導和宣傳學校「兩綱」教育活動和班隊社會實踐活動的情況。

2.結合團隊、班會等活動,引入傳統節日、節氣作為學校的教育資源

例如,我所在的上海市虹口區柳營路小學所開展的「元宵活動話元宵、品湯圓、猜燈謎」——

時間: 每年元宵節

名稱: 話元宵  品湯圓  猜燈謎

對象:全體學生

組織形式: 以大隊活動或中隊活動開展

活動過程及成效

柳營路小學每年利用元宵佳節到來之際,組織全校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元宵系列活動,以此教育學生學好傳統文化,培養家國情懷,讓傳統節日綻放出無窮的魅力。

圍繞每一年度新學期開學後到來的第一個傳統節日,學校在每年的開學典禮上都會將「製作燈籠」這一環節作為重點活動,為元宵節的到來做好充足準備,同時也能鍛鍊學生的動手動腦的能力。每年各式各樣的燈籠也成為該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在元宵節到來之際開展豐富多彩的元宵節主題系列活動:「猜燈謎」。燈謎由學生和教師共同設計,將製作好的燈謎張貼在各個樓層的走廊裡、教室裡,五彩繽紛的花燈上懸掛著與傳統文化知識相關的謎語;這一天,同學們穿梭其間,讀著一則則有趣的謎語,你議我說,你猜我想,體驗到了濃濃的民俗文化,不亦樂乎;讓每一位師生都體會到了名家詩詞的風採,喜歡上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和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

「品湯圓」環節又將同學們聚在一起,手裡拿著猜謎兌換來的獎品,口中訴說著猜謎的過程;由家長老師準備好的材料,同學們先後動手進行和面、包餡,體驗製作湯圓的過程,最後大家共同品嘗熱乎乎的湯圓。

這一基於「元宵節」的傳統文化活動不但給學生們營造了一個溫馨、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而且啟迪了智慧,增長了見識,豐富了節日生活,受到了學生的喜愛,大家的好評。

3.開展以傳統文化節日、節氣為主要內容的學校課程建設實踐

隨著校本課程建設工作的不斷加強,許多學校開發了基於民俗、傳統節日的校本課程,以本人所在區的虹口區第一中心小學為例,為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和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幫助學生了解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傳統文化,學習民族智慧,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和知識儲備,增強民族自豪感,該校語文教研組結合學科特點,開發了以「四季」為主題的古詩誦讀校本課程——《跟著季節學古詩》。

《跟著季節學古詩》在小學1-2年級實施,利用每周五下午快樂活動日時間進行基本內容的教學。早讀課、午會課和少先隊活動課配合進行拓展活動的實施。具體分為兩大版塊:基本活動和拓展活動。循序漸進地逐漸豐富學生對二十四節氣這一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識,在親身實踐中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表現能力以及創造能力,培養學生探索自然和傳統文化習俗的濃厚興趣,深得學生喜愛。

該校對這一課程的設計,並不僅限於對古詩的吟誦上,吟誦只是一個切入口,他們以此為載體,串聯了「知識卡片」「活動小達人」「 讀詩筆記」等活動,增強了學生的學習體驗與實踐歷程。

再以上海民辦麗英小學《我們的節日》校本課程為例,該課程共分上、下兩個學期,學校所設計的第六單元、第七單元「課程內容框架」為——

該校對這一課程的設計,同樣體現了學生學習活動內容的豐富性、多元性,增強了學生的學習體驗與實踐歷程,使學生的綜合素養在課程學習中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總之,讓二十四節氣、傳統的節日入學校、入課堂、入課程,它能讓學生的學習植根於鮮活的學習資源基礎上,能夠讓學生在豐富精彩的學習生活中獲得學習的樂趣,發展體驗實踐、探究追問的能力,學生也能在這一主題內容的校本課程學習中,更好地陶冶情操是,熱愛祖國,熱愛民族。進而獲得核心素養的培育和發展。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本人相關講座,或留意本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微文」

關注本人的微信公眾號「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進研究院」,可以賞析本人發布的最新微文。

本人近期發布的原創微文有:

農曆節氣和傳統節日如何入學校、入課堂、入課程(湯立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列專題講座之三)‍

怎樣做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湯立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列專題講座之二)

區域場館資源有效利用與課程開發的實踐研究(湯立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列專題講座之一)

新高考背景下的上海「走班」模式與教學實踐(湯立宏「聚焦新高考」系列專題講座之二)

新高考改革的學校應對與辦學突破(湯立宏「聚焦新高考」系列專題講座之一)

信息技術時代的學生學習信息傳播源革命——湯立宏講壇:計算機應用給中小學帶來的五項革命(之五)

信息技術與學校教學質量管理的新革命——湯立宏講壇:計算機應用給中小學帶來的五項革命(之四)

信息技術時代如何有效創新中小學生學習方法和方式革命——湯立宏講壇:計算機應用給中小學帶來的五項革命(之三)

如何引領中小學教師教學手段方法革命——湯立宏講壇:計算機應用給中小學帶來的五項革命(之二)

中小學學科課程和教學理念的革命——湯立宏講壇:計算機應用給中小學帶來的五項革命(之一)

積極有效的教學反思如何選準切入口

中小學、幼兒園教師要從時政學習中汲取課改源泉力量

區域課改促進培育創造人才路徑探索

核心素養的學科落實與課程建設

學校課程建設整體推進策略之理解

「開學第一課」的類型、構思與創意

學科教學新課型:學科拓展課的有效教學(場館資源利用與專題拓展性學習活動)

學科教學新課型:學科拓展課的有效教學(基於學科的專題拓展課學習)

學科教學新課型:學科複習課的有效教學

學科教學新課型:試卷講評課的有效教學(試卷講評課如何體現新課改理念——對三節試卷講評課的教學反思)

基於四類課型建構的教學創新——新課改必須以創新的課堂教學實踐為支撐‍

增強課程意識  全面提升課程領導力

教師是「教書匠」有來歷——我對教師做好「教書匠」的獨到理解與實踐

關於教師讀書

湯立宏教學講座專題目錄 

相關焦點

  • 農曆元旦明明還沒入春,為何被稱為「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春節,即農曆新年,是我國和全球華人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節日。一直受我國文化影響的周邊國家,如漢字文化圈的韓國、朝鮮和越南等國也將農曆新年視為一年最重要的日子。春節在公曆的1、2月份,以我國的氣候,除南方極少數地方外,大部分地區還處於冬季,有的地區甚至還處於零下冰凍天。那麼,為何將處於冬季的農曆新年取名為「春節」呢?
  • 京源學校小學部:將「節約糧食」和「垃圾分類」入腦入心入行
    統一思想 垃圾分類利國利民;一條主線 垃圾分類、人人有責兩項驅動一是發揮教育特長,通過德育、智育、美育以及勞動教育等教育形式,實現垃圾分類理念入腦入心;二是秉承生活即教育,通過創建校園垃圾分類環境,促進垃圾分類準確實施。三項舉措加大垃圾分類設備設施建設;立足課堂主渠道;深入開展多種形式的主題教育活動、綜合實踐活動。
  • 中國傳統節日、農曆二十四節氣之立春
    立春,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即太陽到達黃經315°時。每年的公曆2月4日左右為立春。立春表示春季開始,萬物有了勃勃生機,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    立春不僅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意味著風和日暖,鳥語花香;春也意味著萬物生長,農家播種。古籍《群芳譜》對立春解釋為:「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
  • 家長講壇 | 農曆與二十四節氣
    響應高老師的「召喚」:借「大偵探」研究年月日的契機,舉辦一次關於中國的傳統曆法、二十四節氣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精華的分享,使同學們對年月日的認知更為立體豐滿!—   12月11日,張峻溪媽媽(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室的副主任,《央視財經評論》特邀嘉賓)給同學們分享了一節精彩、趣味十足《農曆與二十四節氣》講座。
  • 各種活動進校園、入課堂,檔案資料很豐滿,效果很骨感
    ,但是很多部門很樂於到學校裡開展一些活動,然而無論是哪個部門來,學校裡的領導為了學校的辦學特色,為了檔案盒裡滿滿當當的檔案資料能在各種檢查評比中出彩,也會來者不拒。於是,傳統文化進校園、入課堂,國學大師教授來到教室裡,講四書五經,講唐詩宋詞元曲……
  • 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農曆的七月十五「鬼節」
    幾千年來,按照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是民間的俗稱「鬼節」。這個多年習俗傳統的節日,只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間斷了有些年,近幾十年又恢復了。在這一天,要去長輩、先人的墓地去祭祀、去掃墓。去紀念他們、懷念他們。
  • 手機禁入大學課堂並非死命題
    從學生層面入手,自律意識薄弱、對未來缺乏規劃、學習目標模糊是大學生普遍課堂沉溺於手機的根本原因。從教師層面入手,部分任課教師的課堂內容枯燥乏味、授課方式呆板生硬,則容易導致學生興趣索然、課堂參與感不強,只好以玩手機的方式來消磨時光。 因此,手機禁入大學課堂,應做到有的放矢。首先,要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和素質教育,從源頭上做好管理。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我一聽,糟了,應該是問節氣的事兒了。唉,媽咪對陰曆、陽曆、農曆、公曆比較暈菜啊,長這麼大了,還是沒有弄清楚他們的計算規則。於是,我裝作很淡定地說:"嗯,今天是4月5日,4月5日陽曆。"然後,我用僅存的一點知識對寶哥說:"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你說的端午節、中秋節、春節都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他們的日子都是按照陰曆算的,這個點非常正確,寶哥非常善於思考和總結,寶哥真棒!"連忙對著寶哥,豎起了大拇指。
  • 「課程思政」如何入心入腦?杭電教師這樣做!
    在講授《新聞傳播政策與法規》課程,主要圍繞如何讓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授課過程中,除了課堂講授、討論中融入德育元素,通過指導學生作業,發表論文如《抖音對我國未成年人影響》來提升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主題PPT匯報研究、利用專業技能剪輯視頻作品等方面滲透德育知識,宣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培養法律思維和底線思維,提高大學生緣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
  • 西北師範大學:唱好入味入腦入心課程思政「三部曲」
    在這堂「Time-Conscious Americans」網課上,王朝一結合時事熱點,把美國人如何看重時間的話題,拋磚引玉和學生暢敘「中國力量」「中國速度」,在英語語境中講好中國故事。疫情防控期間,西北師大教師充分挖掘抗疫鬥爭中湧現出的感人事跡、無畏精神、大愛情懷,讓戰「疫」成為「活」思政,發揮「政」能量,營造了良好的思政氛圍。
  • 我市學校開展多樣化體育美育課程 武術醒獅入校園 京劇影視進課堂
    學校體育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性工程,具有以體育智、以體育心的獨特功能;美育則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體育與美育往往「讓位」於文化科目教學。如何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美育工作?
  • 文化自信|課堂內外,她讓傳統文化鮮活入心!
    既古老又常青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滋養幼小的心靈,影響孩子們的行為規範、審美情趣、生活習慣呢?我們來看濟南市育明小學周靜老師在「青葵國風社」傳統文化課程實施中的一些做法。自1999年工作以來,周靜老師一直擔任語文教學工作。
  • 科普:同為農曆傳統四大節日為何只有清明的陽曆時間最固定?
    中國傳統四大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其中清明節的陽曆(公曆)時間最為固定,為每年的4月4-6日。而春節、端午、中秋的陽曆時間卻變化較大,以春節為例有時是公曆的1月份,有時是2月份,端午、中秋也是類似,為什麼?要弄明白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得搞清楚什麼是陰曆、陽曆、 農曆、公曆。
  • 杭州市勝利小學節氣課程結碩果,以優秀傳統文化潤童心
    作為節氣課程的一部分,學校以大寒節氣為載體,將各個學科串聯起來,讓孩子在感知傳統文化的同時,在無痕中浸潤傳統文化。  說起勝利小學與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的緣分,遠不止於此。「當時即將過聖誕,也恰好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節氣,整個校園卻一點傳統文化的氛圍都沒有。」俞校長說,學校作為重要的教育場所,應當多弘揚傳統文化,應自覺肩負傳承與創新傳統文化的使命。  於是,在不少學校圍繞聖誕節開展活動時,勝利小學則開出了一門時令節氣課程——冬至課程。該課程將語文、數學、科學、美術等學科融合,開出菜單式的課程供學生選擇。
  • 副學士課程--二本學生如何入讀世界前100名校
    1入學門檻低中國大陸的高中應屆或往屆畢業生,或不幸高考落榜者,高考成績不理想者,高考分數在400分以上者皆可憑藉高考成績來申請入讀香港多所大學所提供的副學士課程。3教學模式與本科無異有的學校甚至是和大學本部學生一起上課,並可共享大學的教學設施。授課形式與本科課程基本相同,讓學生提前適應本科課程學習。
  • 為「食育」入課堂點讚
    很多零食來源是學校附近小攤販的「五毛食品」。河南新縣光彩實驗學校把「食育」引入課堂,由營養師直面學生,教學生識別高鹽高脂肪、添加色素食品,拒絕「五毛食品」。  點讚「食育」入課堂,不是要每所小學都配營養師講課,那是不可能的。我國營養師極端匱乏,日本每300人配一名營養師,我們沒法跟進,現有營養師數字說法不一,但缺口400萬是比較一致的。
  • 科學大道第二小學開展大家·卓越課程之一年級入校課程
    」之一年級入校課程,旨在幫助一年級學生解決幼小銜接方面的種種問題。在課程開發前期,為確保入校課程更加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同時體現學校育人特色,學校課程開發小組針對課程名稱、課程目標、授課內容等反覆討論、修改,並不斷完善。為了使老師們深入把握課程內涵,理解課程開發的意義,學校多次組織全體教師分小組進行試講和評價。看!
  • 昌樂縣綜合實踐創新實驗學校 | 「入腦、用心、有形」,讓勞動教育...
    各學校認真貫徹落實文件精神,結合本地實際和學校辦學特色,圍繞勞動課怎麼上、勞動周怎麼安排、校園輪流值日制度怎麼建立、家校如何協同推進家庭勞動教育清單落實、勞動實踐教育基地怎麼建怎麼用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創新。市教育局將從中推介一批勞動教育特色學校案例,供各學校相互交流學習。
  • 如何讓孩子入讀貝賽思國際學校
    雖說貝賽思進入國內的時間並不長,但相對的發展非常迅速,在短短的五年裡在國內五個城市就開設了5個小區(深圳、廣州、杭州、惠州、南京),貝校的迅速壯大,讓它從默默無聞到現在現在的學位一位難求,為此不少家長都在發愁「如何讓孩子入讀貝賽思國際學校」,下面就讓芝麻擇校來給各位詳細介紹一下。
  • 讚美中秋的古詩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
    讚美中秋的古詩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時間:2020-10-02 13:21   來源:閩南網綜合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讚美中秋的古詩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 中秋逢國慶,佳節雙慶。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四大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