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記者 陳顯婷)前兩天,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大寒剛過,這又逢著一場大雪,杭城的氣溫陡然下降。人們常說,「大寒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言外之意是大寒節氣一到,便迎來了一年中最寒冷的階段。這麼冷的天氣,除了喝熱乎乎的臘八粥,還能做什麼?
杭州市勝利小學二年級的孩子不懼寒冷,在期末階段,他們有一周時間開展主題為「數九寒天顯身手,智趣攜手品大寒」學力展評活動。作為節氣課程的一部分,學校以大寒節氣為載體,將各個學科串聯起來,讓孩子在感知傳統文化的同時,在無痕中浸潤傳統文化。
說起勝利小學與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的緣分,遠不止於此。
立冬節氣課程之補冬
課改催生新機遇,老校因「節氣」煥發新光彩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對於這首二十四節氣歌,不少老一輩的人都能信手拈來。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它寫盡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變化,也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集體智慧。2016年12月,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然而早在2015年,杭州市勝利小學這所百年老校就開始研究二十四節氣了,並將每個節氣開發成課程,納入學生的日常課表。當時,浙江省教育廳關於深化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已經下發多時,上城區作為課改試點區,積極應對課程改革,全面推進「選擇性教育」理念。勝利小學校長俞珺認為,這正好倒逼學校去改變、去創新。「在課改背景下,每個學校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對於勝利小學這所百年老校來說,是個煥發新光彩的好機會。」
冬至節氣課程展示
2015年12月中旬,有些班級已在準備慶祝聖誕節,俞校長覺得這樣的「氛圍」有點不對。「當時即將過聖誕,也恰好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節氣,整個校園卻一點傳統文化的氛圍都沒有。」俞校長說,學校作為重要的教育場所,應當多弘揚傳統文化,應自覺肩負傳承與創新傳統文化的使命。
於是,在不少學校圍繞聖誕節開展活動時,勝利小學則開出了一門時令節氣課程——冬至課程。該課程將語文、數學、科學、美術等學科融合,開出菜單式的課程供學生選擇。課程一經開出,全校沸騰,學生圍繞「冬至」通過必修和選修課程展開形式豐富的學習、研究和探索。
由於前期學生對冬至節並不了解,有這樣一個機會了解身邊的節氣文化,學生們都興趣盎然。他們在「冬至繪圖」課堂上,學習製作獨特的「九九消寒圖」,感受古人的消寒、盼春的智慧;在「冬至養生」課堂上,學習養生小知識;在「冬至之說」課堂上,了解冬至的來歷,感受「冬至大如年」的年俗文化……
春分節氣課程打手拉小手做紙鳶
勝利小學節氣課程包含春華、夏馨、秋實和冬韻四類課程。它依循四季節令特色,結合校園節日、傳統節日以及地方民風民俗,注重學生的綜合體驗。這是一門具有科學性、人文性、實踐性於一體的拓展性課程,是全校老師共同去開拓創新的一門課程。俞校長說:「上完課之後,很多孩子跑來跟我說,沒想到傳統文化這麼有趣、這麼有魅力。很多老師自參與開發後,也從被動接受轉變成主動了解,深深地被傳統文化吸引。」
現在,勝利小學的節氣課程是杭州市上城區行走德育的金名片之一,每位老師都是課程的開發者、執行者,也都是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弘揚者。「勝利的每一名老師都會講解和執教節氣課,人人都是行走的二十四節氣體驗館。在不斷更新課程內容的過程中,老師們也逐漸組成動態學習共同體。」俞校長說,在勝利小學新城校區將建立一個二十四節氣體驗館,把科學、信息技術、文學、音樂等多學科知識融入場館中,讓孩子們全方位體驗二十四節氣的魅力,浸潤童心。
節氣課程帶來「全科主題浸潤式」體驗
「不同節氣課上會學到不同的知識,可以在實踐活動中學以致用,這讓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勝利小學五年級的王語暢同學興奮地說。
其實,勝利小學很多學生都有跟王同學相同的感受,這得益於節氣課程依循時令開展實踐課的特點。每個學年,學校會選取十二個節氣作為主題,不同年級根據不同內容開展實踐課程,以「全科主題浸潤式」方式進行學習展開。
春分節氣課程誦詩會
「全科主題浸潤式」學習方式包括前期浸潤、協同浸潤和後續浸潤。前期浸潤是指課程開展前期,學生自學與各種節氣相關的資料,而這些資料從哪裡獲取呢?全部來自老師們事先自主研發的微課、節氣APP、課件等;協同浸潤是指課上由各年級組老師進行跨學科協同教學,將多個學科打通融合;後期浸潤是指在實踐課程後期,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生活技能,進一步理解傳統文化對生活的意義。
以五年級的冬至時令課程為例。在必修課上,學生們用說唱、英語小品、經典詩詞誦讀等形式,將他們事先了解到的冬至故事表演出來;在選修課程上,每個學生自由選擇科學教室的「冬至探秘」、創客教室的「冬至之問」、崇文書院的「冬至繪圖」和學校操場的「冬至競技」四大板塊中兩個內容進行學習,各學科所需能力都能得到發展。
除了學習與冬至相關的知識和習俗外,學校還帶學生去富陽龍門古鎮體驗冬至民俗文化,品嘗手工現包的餃子、現打的農家年糕、傳統糯米湯圓和多種古鎮鄉間菜餚……勝利小學教學副校長江琳璘說,節氣課程不僅僅是教學研發的產物,也是各學科老師們群策群力的結晶,更是全學科多元協同的抓手。「節氣課程有效地整合科技、美育、體育、德育等育人資源,打破學科壁壘,將長短課結合,進行多學科、多感官體驗,增加趣味性。」
小寒節氣課程老師與學生互動
對此,勝利小學不少老師們也深有體會。科研室傅蝶老師說,節氣課程將傳統與現代打通,讓傳統文化浸潤學生心靈,實現跨學科整合學習。「特別是在前期準備和上課過程中,老師們也在不斷學習,『跨界思維』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另外,學校在低段實施「雙師協同」教學模式已有兩年,效果不錯。「一節課裡,兩位班主任會將各學科知識有機地互相融通,而不是簡單地『拼盤』。」
湯沸是勝利小學教導處副主任,也是一(4)班主任兼語文老師,帶著低段的孩子上課,她感受最為深刻。低段的節氣課程是與家長開放日相結合開展的,為一節一個半小時的大課。課上,兩位老師協同合作,將各學科內容進行滲透。
「前期讓孩子們對小寒期間的天氣情況進行統計,搜集了解小寒的基本常識、來歷和習俗;課堂上,會穿插一些防寒保健的手指操,讓孩子們動起來。另外,還會教唱關於雪花的英文歌,並動手用扭扭棒製作雪花等,儘可能地將各學科融合其中。」湯老師說,多元學科協調發展,對於孩子核心素養的形成有非常大的幫助。
節氣課程融合STEM教育,讓知識落地生根
在俞校長的辦公桌上,記者發現了一個製作精美的蛋雕。聽俞校長說,這是一個學生在2017年立夏節氣課程的「創客」課上製作的,送給她留作紀念。
說到「創客」,不難聯想到時下非常熱門的STEM課程。那麼,將傳統的節氣文化與STEM課程結合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勝利小學的老師們將五年級的立夏課程與STEM創客教育融合,開發了一個立夏與STEM整合課,確定了「研究」這一主題,讓傳統與科技來了一場邂逅。
冬至節氣課程3D列印
前期在了解立夏節氣的基礎上,同學們頭腦風暴,分享奇思妙想,確定自己的研究主題,通過社團活動和課外時間開展自行分組拓展性學習。老師們則成立項目組,通過信息課、數學課、科學課等學科的團隊備課,學習所需知識、技能,再對學生進行相應輔助。
經過兩周的小組學習後,每個小組都「誕生」了獨具特色的作品。鬥蛋是立夏節氣中一個有趣的習俗,以此為出發地點,有些同學就對雞蛋進行了衍生創作——蛋雕感應燈;立夏一到,氣溫漸高,雨水隨之增多,雨量如何測量?感興趣的同學們自製了「雨量監測裝置」進行測量;立夏還有個傳統習俗那就是稱重!「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梁上笑喧閨」,古人在立夏這天輪流稱重,看秤人大聲報數並添上吉祥話,意在提醒人們注意身體。從這角度出發,有的同學自製了稱重傳感裝置,測量體重。
立夏節氣課程「立蛋」衍生作品蛋雕
另外,還有些學生聯想到了測量身高。現在已是六年級的黃健周同學自製了一個身高測量儀,叫做「知道你身高的帽子」,為老師和同學測量身高。「立夏節的傳統是稱重,我就聯想到測量一下身高。其實這個裝置原理很簡單,就是利用超聲波檢測頭部到地面的地距離,能夠在一塊小的LED屏上馬上顯示出來。」黃同學說,現在這個裝置改良過,輕便小巧,測量方便。
黃健周同學用自己發明的身高測量儀給同學測身高
看到同學們的作品,俞校長笑得合不攏嘴。「這個課程的開設,讓我們看到不少學生找到了自己在某一個方面的興趣,學習勁頭兒非常足。」她說,STEM創客教育和傳統節氣課程整合的意義在於,學生既能掌握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知識,也能將學到的知識遷移運用,培養了創新知識運用的能力,也為培養未來各個領域的創新人才打下基礎。
其實,除了創新創意能力外,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經典的傳統文化,還能延伸出文學、科學、健康、藝術等多種內容,這些對兒童的審美情趣、審美能力、文化品格和科學態度等方面的影響非常大。因此,除了日常課程的開設外,勝利小學還開展了不少以節氣為主題的活動。
農事運動會校園布置
節氣詩歌創寫就是其中之一。全校24個班每班一個節氣,由學生創作古體詩,一時間整個校園掀起了一股「節氣古體詩」風潮。一二年級以對韻歌、三字經等為基本寫法,三四年級以詩經體、宋詞詞牌名填詞的方式來創作,五六年級則可嘗試以駢文、宋詞詞牌名填詞的方式來創作等。先請古文素養好的老師寫寫下水文,再讓學生來創作。俞校長說,「創作前,學生要先了解不同節氣的氣象、物候、時令食物和習俗等特點,創作中會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我們總計收錄了136首學生創寫的古體詩詞,這些古體詩詞的創寫,真的讓我們很驚喜,這無疑是節氣課程深入人心的又一例證。」
學生體驗農事項目挑擔子
每年秋分時節的農事運動會也是接觸傳統文化的好機會,扎稻草人、搬草垛、甩大繩、踩高蹺、挑擔子等農事項目深受孩子們的喜愛。老師們還會帶學生觀察校園裡的各種植物,了解物候知識,學會做植物名片;練習使用溫度計,記錄每天溫度,學會畫氣溫曲線圖等,培養孩子們初步的創新意識和觀察、實踐的能力等。
此外,在勝利小學孩子的眼中,還有一個跟二十四節氣關係密切的「寶貝」——幸福卡。每個孩子都要收集幸福卡,因為這與他們的評價有很大關係。據介紹,一套幸福卡共24張,與24個節氣相對應,每種幸福卡的獲得都有相應的要求,也都代表不同的評價維度。每月學校會評選月示範生,年度還有幸福之星和校級幸福卡單項榮譽獎等。而在孩子們集卡的背後,藏著的是一個個幸福成長的校園故事。
勝利小學部分學生創作的古體詩詞欣賞:
立春 · 暢想:
二(1)班 童政源
春風春風輕輕吹,寒冬你呀歇歇腿。
江河水暖魚戲水,山林抹綠陽光媚。
花草甦醒張開嘴,燕兒南飛把家歸。
刺蝟刺蝟也不睡,小蝌蚪們忙開會。
趁著春風在為誰?望著空中風箏飛,
春意暢想令人醉,只爭朝夕何為貴?
永遇樂· 立冬
六(3)班 徐文瀾
金桂凋零,紅葉滿階,秋深入冬。初冬即到,細雨霏微,荷塘枯天際。清霜冷絮,美酒暖爐,北風盡掃。夜漸涼,水天一色,月下疏影搖曳。
明月如霜,殘菊尚鮮,蘭香沁心脾。梅花一綻,芽苞點點,葉已半青黃。露白霜寒,青松傲骨。春日可待,眨眼便來到。蝶戀處,桃紅柳綠,山花爛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