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二十四節氣,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2021-02-07 網易

2020-09-22 22:46:12 來源: 教育資源共享

舉報

   (楊傳旨 常智凡) 「秋分麥粒圓溜溜,寒露麥粒一道溝」。在這豐收的秋日裡,我們迎來了秋分,這一平分秋季的節氣。為使隊員們深入了解秋分這一節氣的相關知識,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2020年9月21日,南陽小學開展了「秋分」主題隊會。

   班隊會上,輔導員老師從我們的日常生活出發,從「秋分的氣候特點」「秋分的養生常識」和「秋分詩詞」等方面向隊員們介紹了秋分這一節氣的相關知識,還向隊員們講解了「秋分」時節的習俗,如:秋祭月、吃秋菜、豎雞蛋等等,並引導隊員們了解我們國家的傳統民俗節日。生動的介紹也讓大家認識到秋季鍛鍊身體、及時增減衣物、飲食清淡等好處。

  

   此次「秋分」主題活動,引導隊員們了解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精神內涵,激勵隊員們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南陽小學將繼續把傳統文化、傳統節日,融入到日常教育中,帶領學生做有根的中國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二十四節氣」標識體現的是一種文化傳承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曆法的獨特創造,在我國使用已有兩千多年之久。「二十四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並綜合了天象、氣象與物象,並通過對時間的掌握,來指導生產,安排生活。可以說,「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的生存智慧和生活哲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傳承發展中的二十四節氣
    兩千多年來,二十四節氣以曆法、諺語、歌謠等形式廣為流傳,在傳統農業生產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應用,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近年來,隨著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的不斷推進,二十四節氣再次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二十四節氣在現代生活中扮演了什麼角色?有哪些新的應用?如何更好地傳承?
  • 「二十四節氣」如何活化與傳承
    □本報記者 溫小娟    日前,中國「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世界文化遺產再添「中國符號」,這是中國第31個列入該名錄的項目。隨著申遺的成功,這項古老的中國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在現代工業化社會,作為農耕文明經驗總結的「二十四節氣」有何實用價值?
  • 二十四節氣從哪來,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福州同樣認為,「從科學層面引領示範,是保護二十四節氣的首要工作」。氣象科學蓬勃發展,現代農業方興未艾,在急速奔湧的新時代,我們與二十四節氣似乎已經產生了某種程度上的「脫鉤」。
  • 二十四節氣的傳承與保護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2016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引發了國人對二十四節氣的高度關注。關於二十四節氣的保護也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我們首先來看一下什麼是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的時間制度。
  • 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在京成立
    12月19日,2020年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工作年會暨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成立大會在中國農業博物館召開。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它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也是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先民們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中時候、氣候、物候等的變化,總結出節氣的變化規律。2016年,由中國農業博物館牽頭,聯合中國民俗學會和10個代表性社區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 借力網絡東風傳承傳統文化
    近日,我們迎來了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在秋分後的首日,「秋天的第一杯奶茶」這樣一個突兀話題,突然登上了微博熱搜榜,佔據了微信朋友圈、抖音、快手等即時傳播平臺。「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在為身邊親友送上秋意漸濃之下的一份溫暖的同時,也在潤物無聲地傳播著二十四節氣文化,傳統文化正在借網絡東風煥發活力。
  • 劉宗迪:二十四節氣制度的歷史及其現代傳承
    但節氣制度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體現了中國人尊重自然秩序、追求天人和諧的古老智慧,這為它在現代化條件下的繼續傳承和文化創造提供了契機。 二十四節氣人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整個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同時,二十四節氣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也自然被納入了學界和政府的議事日程。
  • 自編英文版「二十四節氣」給老外「科普」中國文化
    本報訊北方晨報、印象鞍山記者康欣報導與外國人交流,除了介紹自己,如何介紹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32歲的英語教師洪慧為此專程編寫了一套針對孩子的中國節氣、節日教材,希望能夠讓我們中國孩子
  • 我們的節日|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霜降
    霜降,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公曆10月23日左右,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意味著冬天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關於霜降說: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霜降」表示天氣逐漸變冷,露水凝結成霜。當傳統文化與創新設計相融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 同濟大學開啟「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教育」系列活動
    同濟大學開啟「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教育」系列活動。 聆聽二十四節氣主題講座、學包餃子、品鑑自己親手包的餃子……21日,在中國傳統節氣「冬至」到來前一天,同濟大學啟動「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教育系列活動」,150名學子分別齊集該校四平路校區西苑食堂麵食部、嘉定校區春禾苑食堂麵食部,通過耳聽、手動、口嘗等多種感官體驗,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
  • 萬年召開二十四節氣禮俗文化研討會
    1月13日,萬年縣召開二十四節氣禮俗文化研討會。副縣長李火秀出席並講話。縣文廣新旅局負責人、各鄉鎮分管領導和民俗專家,以及相關工作人員參加會議。 會上,各民俗專家紛紛暢所欲言,緊緊圍繞我縣本土民俗文化,從二十四節氣相關的農事活動、民俗、節慶、祭禮、小調等方面,展開激烈的交流和探討,並就如何進一步做好二十四節氣禮俗文化傳承保護工作建言獻策,從不同專業視角,提供了智力支持。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作為中國古老而科學的「時間制度」,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在觀天察地、認知自然的實踐中創造發明出的一套科學時間知識體系,是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民俗文化的風向標,更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文明成果的典型代表。應天時而動,就地利而興。
  • 專家眼中的二十四節氣
    隨著二十四節氣的影響逐漸加大,在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時要特別注意其中的含義,更多地加強內功的鍛鍊,防止其出現表演化傾向。各農業社區依據節氣安排農業勞動,組織開展節令儀式和民俗活動,安排衣食住行等活動,因此,二十四節氣文化內涵在相關儀式中得到了保存、保護和傳承。
  •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福州同樣認為,「從科學層面引領示範,是保護二十四節氣的首要工作」。氣象科學蓬勃發展,現代農業方興未艾,在急速奔湧的新時代,我們與二十四節氣似乎已經產生了某種程度上的「脫鉤」。
  • ...綜合新聞 我校資環學院參與發起成立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
    聯盟宗旨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行業主管部門關於建設文化強國和實施鄉村振興的決策部署,整合資源力量,加強合作交流,促進二十四節氣的傳播和弘揚,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 申遺代表團團長馬盛德:憶二十四節氣申遺,與世界共享中國文化的魅力
    【環球網文化頻道 記者 張嘉玉】11月22日,小雪節氣到來,環球網文化頻道專訪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保護基地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代表團團長馬盛德,還原二十四節氣申遺的現場,「文化共享性是非遺申報的核心。
  • 故宮帶孩子領略紫禁城二十四節氣
    本報訊(記者 紀秀君)騎鳳仙人、鳳嬌嬌、龍爺爺……故宮的屋脊小獸化身卡通動物形象,帶孩子走進紫禁城二十四個節氣的成長情境。日前,為了讓孩子了解傳統文化的智慧,故宮博物院推出給孩子的故宮系列繪本《哇!故宮的二十四節氣》。
  • 第六屆中國登封二十四節氣冬至文化節圓滿收官
    第六屆中國登封二十四節氣冬至文化節啟動儀式冬至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節氣。冬至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
  • 洛陽這24場系列活動,讓孩子感觸二十四節氣
    洛報融媒記者今日從洛陽市文旅局獲悉,為保護傳承利用黃河文化、河洛文化,推動國家級河洛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普及教育,洛陽將舉辦「感觸二十四節氣」少兒非遺之旅系列活動。  「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已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為中國大眾所普遍接受,具有深遠的社會影響。河洛地區是「二十四節氣」的重要發源地、傳承地,洛陽處於河洛地區核心區,擁有豐富的相關知識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