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蓋鳴霆 通訊員 龐國奎
這是一種最不起眼的小樹籽,只不過大米粒大小,可是卻是養心安神的上等中藥材;這是一個最尋常不過的小村莊,全村人口不過483戶、 1930人。可是他們獨有的一門中草藥加工技術卻已經走過了600多年歷史,產品遠銷海內外。
當這粒小小的種子與這座古老的村莊相遇的時候,便造就了赫赫有名的「柏子仁加工第一村」——汶上縣中都街道小秦村。如今經過世代傳承,勤勞質樸的小秦村村民已經將柏子仁加工技術不斷發揚光大,並造就了全國柏子仁市場佔有率95%的神話,更在此基礎上延伸出多種中藥材加工、種植,年銷售額達到2個多億。
產品遠銷海內外,「小秦村」成了金字招牌
50歲的李恩棟從事柏子仁加工已經30多年了。記者走進他的家時,一臺古老的木質機器正在工作著。李大叔告訴記者,這臺機器名字叫風機,就像燒火用的風箱一樣,可以通過風葉的旋轉吹出來穩定的風力,而風則可以將殼與仁進行分離。「這臺機器跟我了幾十年了,還是當初跟著父親學習柏子仁加工的時候配置的,直到現在還是家裡的『得力幹將』。不過為了操作更加方便,如今用電代替了手工,這樣一來,既保持了風的輕柔,還節省了操作時間。」李大叔告訴記者,柏子仁加工手藝在小秦村可以說是世代相傳。雖然這種技術曾經只是能讓老一輩的加工者活命,可目前隨著國家對於中醫藥的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村民們早已經憑藉著柏子仁加工,吃得飽、穿得暖,更過上了幸福的新生活。「目前,我們生產出來的柏子仁根本不愁銷路,進貨商只要一聽貨物是俺們小秦村生產的,二話不說就籤合同付錢。」 李恩棟說。
74歲的劉景順是小秦村柏子仁產業發展的代表性見證者。20多歲起,他便從父親那裡學會了柏子仁加工工藝。最初,只是跟著生產隊裡幹活,加工一斤也就能賺1分錢。後來,改革開放之後便到外地大型中藥材廠打工。四十多年的從業生涯裡,老人除了咱們山東的棗莊、濟南等地,還先後到了江蘇、安徽等地的大型製藥廠工作。無論走到哪裡,一聽他來自於小秦村,中藥廠總是格外歡迎。與之類似,只要在外地的製藥廠遇到能夠從事柏子仁加工工藝的師傅,也幾乎都是小秦村的老鄉。
梁書記告訴記者,目前「小秦村」這三個字已經成為一塊金字招牌。村裡每年籽實類中藥材銷售能夠達到5萬多噸,銷售額達到2個億,淨利潤3000多萬元。其中,僅僅柏子仁生產便能夠達到3至4萬噸,銷售額在1.5億元左右,在國內市場佔有份額達95%以上。產品已佔領安徽毫州、河北安國等中藥材市場,並且遠銷到東南亞及歐洲地區,如今培育出300餘戶上規模的農戶、年收入達到3000萬元。
新技術、新舉措,柏子仁產業邁進新時代
寬敞的廠房、轟鳴的機器,與傳統的手工加工不同,韋婷婷、李寧夫婦倆的柏子仁加工廠儼然一副現代化氣象。韋婷婷告訴記者,他們夫妻二人最早也是跟著父輩從事柏子仁加工工藝,隨著生意越來越紅火,小兩口除了加工柏子仁以外,又增加了酸棗仁加工這一項目。攤子越鋪越大,銷售額越來越高,可是人手卻越來越不夠用,因此2015年小兩口花了30餘萬元購置了一臺色選機,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2016年,幹勁十足的夫妻倆乾脆又購置了一臺酸棗仁加工設備。妻子專門負責柏子仁加工,丈夫負責酸棗仁加工,每人一條流水線,小日子越來越紅火。
採訪中記者獲悉,為了不斷壯大柏子仁加工產業發展,1998年小秦村建立了「中藥材加工協會」,專業為農戶提供技術服務,如今又發展了60餘家中藥材種植加工合作社,逐步由分散經營整合到集團化經營的運作模式,同時安排從業人員達到1000餘人。村民除了傳統的柏子仁外,又拓展出了酸棗仁、芡實、山桃仁、杏仁、薏米仁等中藥材加工。此外,還開展了丹參、黃芪、黃芩的種植,僅2017年汶上縣秦藝種植加工合作社便投資80餘萬元,種植中藥材260多畝。下一步,村裡還將準備成立中藥材加工商會,專業開展經濟服務,集中村裡的經營戶抱團取暖,在不斷開拓新訂單的同時,為村民爭取更大的價格回饋,提高村民收益。
「今年我們小秦村依託自身優勢,圍繞產業振興這一主題制定三年規劃。2019年預計投資200餘萬元,通過土地流轉擴大中藥材種植面積600餘畝,帶動百餘名勞動力就業。2020年小秦村中藥材種植面積要達到1000畝,種植面積逐步擴大、種植品種逐年增多,充分發揮種植加工合作社能動性,帶動小秦村村民共同致富。」梁書記告訴記者。
600年技藝世代傳承 造就「中華一絕」
迎著初冬凜冽的寒風,日前記者來到了小秦村。與不少村莊冬日的靜謐不同,這裡到處是一片繁忙景象。機器的轟鳴聲、來往車輛的喇叭聲、商販的吆喝聲還有農戶的歡笑聲,形成了一曲最悅耳動聽的鄉村交響曲。隨手抓起一把狀如大米粒兒的中藥材,小秦村黨支部書記梁全驕傲地訴記者:「看,這個就叫柏子仁。俺們村之所以有了今天這樣熱鬧的景象,全都靠它了!」
梁書記告訴記者,柏子仁是側柏乾燥成熟的種仁,具有養心安神、潤腸通便、止汗等多種功效。每年8月份,村民從全國各地收購過來新鮮的側柏種子,經過晾曬—去雜質—分類—脫殼—去皮—色選—包裝,再銷往全國各地。「諸多環節中,小秦村的核心技術在於『脫殼』。因為柏子仁較小,脫殼過程中易碎,目前全國只有少數中藥材從業者能夠掌握,而且破碎率相對較高,其中的優秀者也只能保證80%左右的完整率。但是,小秦村柏子仁加工工藝的完整率卻能夠保持在90%以上,故而廣受市場歡迎。」梁書記介紹道。
採訪中記者獲悉,柏子仁加工工藝是我國極為稀缺的一項傳統的手工技藝,而小秦村則是全國唯一的加工基地。據《汶上縣誌》記載,該工藝起源於明朝永樂二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中醫藥志》也對此介紹說:「小秦村柏籽加工為國內首創,以潔淨度高、破碎率低而著稱,已成為中藥材行業的上等精品。」也正因此,小秦村由此被稱之為「中國藥材加工第一村」,柏子仁加工工藝也被譽為「中華一絕」。特別是2006年,籽實類中藥材加工工藝被我市確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柏子仁加工這一古老工藝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