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縣中都街道小秦村藉助鄉村振興的有利契機 ,發展產業經濟,強化環境整治,村民收入穩定提升,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呈現出科學規劃布局美、村容整潔環境美、產業興旺生活美、鄉風文明身心美,宜居、宜業、宜遊的「四美三宜」美麗鄉村新畫卷。
小秦村位於縣城東4公裡處,風景秀麗、文化厚重、生態良好、產業明晰,全村共有5個村民小組,429戶、1770人,耕地面積1784畝。村裡的中藥材加工及中藥材種植遠近聞名,小秦村柏子仁加工是全國唯一的加工基地。 柏子仁加工工藝是我國極為稀缺的一項傳統的手工技藝, 它起源於明朝永樂二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據《汶上縣 志》記載,小秦村中藥材加工於明朝永樂年間起步,是從山西 洪桐縣傳入的。據《中醫藥志》介紹:「小秦村柏子加工為國內首創,以潔淨度高、破碎率低而著稱,已成為中藥材行業的上等精品。」小秦村由此被稱之為「中國藥材加工第一村」, 該項加工工藝也被譽為「中華一絕」。
隨著中藥市場的逐步擴大,小秦村的藥材加工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加工中藥材種類以柏子仁為主,同時兼顧酸棗仁、芡實、山桃仁、杏仁、薏米仁,全村還種植生產中藥材丹參、黃芪、黃芩。特別是2006年,籽實類中藥材加工工藝被濟寧市確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後,汶上把這 一瀕臨滅絕的產業傳承下去,將其打造成造福一方百姓的一項支柱產業,使中藥材加工這一產業步入快車道,產業發展路子越走越寬。 1998年小秦村建立「中藥材加工協會」後,至今又發展了60餘家中藥材種植加工合作社,逐步由分散經營整合到集團化經營的運作模式。小秦村中藥材種植加工戶已由原來的幾十戶發展到現在的200餘戶,從業人員達到1000餘人,每年籽實類中藥材加工量達5萬多噸,其中柏子仁在國內市場佔有份額達95%以上,產品已佔領安徽毫州、河北安國等中藥材市場,並且遠銷到東南亞及歐洲地區,如今培育出150餘戶上規模的農戶、 年收入達到3000萬元。按照中都街道統一部署,小秦村裡已經成立了中藥材加工協會,為村民提供技術培訓、政策指導等多種服務。下一步,村裡還將準備成立中藥材加工商會,專業開展經濟服務,集中村裡的經營戶抱團取暖,在不斷開拓新訂單的同時,力爭為村民爭取更大的價格回饋,進而提高村民收益。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通訊員 孔德雙 記者 汪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