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子仁
(《唐本草》)
【異名】柏實(《本經》),柏子、柏仁(《本草經集注》),側柏子(《日華子本草》)。
【來源】為柏科植物側柏的種仁。植物形態詳"側柏葉"條。
【採集】冬初種子成熟時收採,曬乾。壓碎種皮,簸淨,陰乾。
【藥材】種仁呈長卵圓形至長橢圓形,亦有呈長圓錐形者,長3~7毫米,徑1.5~3毫米。新鮮品淡黃色或黃白色,久置則顏色變深而呈黃棕色,並有油滲出。外面常包有薄膜質的內種皮,頂端略尖,圓三稜形,並有深褐色的點,基部鈍圓,顏色較淺。斷面乳白色至黃白色,胚乳較多,子葉2枚或更多,均含豐富的油質。氣微香,味淡而有油膩感。以粒飽滿、黃白色、油性大而不泛油、無皮殼雜質者為佳。
主產山東、河南、河北。此外,陝西、湖北、甘肅、雲南等地亦產。
【化學成分】種子含脂肪油約14%,並含少量揮髮油、皂甙。
【炮製】柏子仁:揀淨雜質,除去殘留的外殼和種皮。柏子霜:取揀淨的柏子仁,碾碎,用吸油紙包裹,加熱微炕,壓榨去油,研細。
《雷公炮炙論》:"凡使柏子仁,先以酒浸一宿,至明漉出,曬乾,卻用黃精自然汁於日中煎,手不住攪,若天久陰,即於鐺中著水,用瓶器盛柏子仁,著火緩緩煮成煎為度。每煎三兩柏子仁,用酒五兩,浸幹為度。"
【性味】甘,平。
①《本經》:"味甘,平。"
②《別錄》:"無毒。"
③《藥性論》:"味辛甘。"
④《本草正》:"味甘平,性微涼。"
【歸經】入心、肝、脾經。
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脾、腎三經。"
②《本草經疏》:"入足厥陰、少陰,亦入手少陰經。"
③《本草新編》:"入心、肝、腎、膀胱四經。"
【功用主治】養心安神,潤腸通便。治驚悸,失眠,遺精,盜汗,便秘。
①《本經》:"主驚悸,安五藏,益氣,除溼痺。"
②《別錄》:"療恍惚,虛損吸吸,歷節,腰中重痛,益血止汗。"
③《藥性論》:"能治腰腎中冷,膀胱中冷膿宿水,興陽道,去頭風,主小兒驚癇。"
④《日華子本草》:"治風,潤皮膚。"
⑤《綱目》:"養心氣,潤腎燥,益智寧神;燒瀝治疥癬。"
⑥《嶺南採藥錄》:"治跌打;以鹽漬之,煎服,能治咳嗽。"
⑦《貴州民間方藥集》:"治咳止喘,收斂止血,潤肺健胃,利尿消炎。"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炒研取油塗。
【宜忌】便溏及痰多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牡蠣、桂,瓜子為使。惡菊花、羊蹄、諸石及面。"
②《本草經疏》:"柏子仁體性多油,腸滑作瀉者勿服,膈間多痰者勿服,陽道數舉、腎家有熱、暑溼什瀉,法鹹忌之。"
③《得配本草》:"痰多,肺氣上浮,大便滑洩,胃虛欲吐,四者禁用。"
【選方】①治勞欲過度,心血虧損,精神恍惚,夜多怪夢,怔忡驚悸,健忘遺洩,常服寧心定志,補腎滋陰:柏子仁(蒸曬去殼)四兩,枸杞子(酒洗曬)三兩,麥門冬(去心)、當歸(酒浸)、石菖蒲(去毛洗淨)、茯神(去皮心)各一兩,玄參、熟地(酒蒸)各二兩,甘草(去粗皮)五錢。先將柏子仁、熟地蒸過,石器內搗如泥,餘藥研末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早晚燈心湯或圓眼湯送下。(《體仁彙編》柏子養心丸)
②戢陽氣,止盜汗,進飲食,退經絡熱:新柏子仁(研)、半夏曲各二兩,牡蠣(甘鍋子內火煅,用醋淬七次,焙)、人參(去蘆)、白朮、麻黃根(慢火炙,拭去汗)、五味子各一兩,淨麩半兩(慢火炒)。上八味為末,棗肉丸如梧子大。空心米飲下三、五十丸,日二服。作散調亦可。(《本事方》柏子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