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學習中詞語辨析也不是我們很容易掌握的。因為老師講這一類題目時,都是把結論告訴我們,我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因此只能靠記憶,所以學習就是記憶力的運用,但其間沒有思維的參與,即便有思也是為了記憶而服務的。
由於現代漢語以雙音節詞為主,所以辨析之詞語大多是一個字以上的,更常見的是兩字的詞語,而且辨析的兩詞語大多是有一相同的字,因此我們可以用下述方法來對待(提醒:是通過例子說明這一思維方式,例子本身不是目的)。
比如「突然」與「忽然」兩詞辨析。
如果查《現代漢語詞典》,則兩者的解釋分別為:
突然:在短促的時間裡發生,出乎意料。~襲擊 他來得很~。
忽然:副詞,表示來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突然。他正要出去,~下起大雨來了。
我們這裡辨析不涉及詞性、範圍等。我們可以根據其不同的含義而分析,找出其異同,當然這需要運用語法知識,是對語法知識的運用。
「突然」是「在短促的時間裡發生,出乎意料」,強調的是「發生」的時間和結果。因此具備三個特點,其一,突然既然用的是「發生」來解釋,應是用於動詞的修飾和強調,即由「沒發生」到「發生」,這是一狀態的改變;其二,突然強調的是發生的時間短促,即不是在很長的時間裡,否則不是突然;其三,突然強調的是發生的結果是「出乎意料」,也即是在人的意料之外。以此三點可以用來分析突然的句子。(讀者可以就此三法對「突然襲擊」和「他來得很突然」進行分析一下,看看說話者內心是什麼感覺)
「忽然」是「來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突然。」其中「突然」也被釋為「忽然」的一個義項。這表明「忽然」可以當作「突然」來用,但由於「忽然」還有「來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因此可用「忽然」的未必可以用「突然」代替。我們來看一下「來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
「來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是動補短語,「得」是補語的標誌,「迅速而又出乎意料」是並列短語用來補充說明「來」的,是「來」的補語。而「來」也是個動作,所以「忽然」也是用來修飾或限制動詞的。由於「迅速」是指動作的速度,「出乎意料」是指動作發生相對於動者發出者之外的人而言,是他人對該動作的反應,所以「忽然」這裡就具備有三個特點,其一,「忽然」也是用來修飾動詞用的,但它側重的不是從不發生到發生;其二,「忽然」是強調所修飾動詞動作的速度的,也即從動作的速度方面來強調或修飾動作;其三,「忽然」是強調動作本身出乎他人之意料,也即不在人們的意料之中,這一點與「突然」也還是有區別的(就此三點分析一下「他正要出去,忽然下起雨來了」想想是否可以換為突然,換了之後兩者的意思還完全相同嗎?)。
思考 :比較一下「突然」與「忽然」的異同。
下面我們再從詞上來看:
「忽然」和「突然」後一部分相同,都是「然」,所以兩詞的區別當體現在「忽」和「突」身上。因此只要弄明白「突」和「忽」的異同也就可以知道「忽然」和「突然」的異同了。
忽在《說文解字》上解釋為「忘也。從心,勿聲」是形聲字。而忘是形聲會意字,上為亡,下為心。亡是「逃」的意思,所以「忘」就是「從心裡逃走」,結果是不在心裡了,所以是「忘」。因此「忘」就是「忘記,不記得」的意思 。「忽」是「忘」的意思,因此「忽」也就有了「忘記,不記得」之意。因此在「忽」本身便是把本沒忘記的東西忘記這一過程,這是狀態的改變,而「忽」就是一個狀態到另一個狀態改變或過渡動作本身,「忽」的結果是另一狀態的出現。這樣我們就知道為什麼「忽」的結果會「出乎人的意料」了,因「忽」讓狀態或情況發生了改變,而人還安於原狀態或情況,這是他們所未曾想到的事,所以「忽」對「忽者」而言不會「出乎意料」,「忽」只有對「忽」之外的人而言才有此結果。比如「天忽然下雨了」,下雨對「我」(即說話者)而言在我意料之外,但是天「下雨」,而不是我,對天而言就沒有「忽然」一說了。(忽略等也可以由此推出潛在含義,此略)
「突」在《說文解字》中是「犬從穴中暫出也。從穴在犬中。」也即是狗從穴中一下子出來了。我們也經歷過類似的情況,尤其是在鄉下,當我們在路上或村莊裡走時,冷不妨有隻狗竄出來,嚇自己一跳。大家想一想,狗一竄而出速度快不快?我們走路的時候知道會有這種情況發生嗎?心裡有準備嗎?並且從「突」來看不是從「我」的角度來說的,而是從「狗」來看的。因此,「突然」是對我而言,但「突」源自「犬」自身而非「我」這一點,是與「忽」很不相同的。
相較而言,「突然」就更多客觀性,因是「犬」本身特點所使然,而「忽然」更多主觀心理因素,側重更多是言者的反應和心理感受。
這樣,「他忽然走了」和「他突然走了」的言外之意就很不同了。(讀者不妨琢磨一下兩者有什麼不同)
思考一:如果把以上兩個方面結合在一起,「突然」和「忽然」有什麼區別呢?各反應了言者什麼心情呢?
思考二:以上詞語辨析的思路是什麼?
思考三:詞語辨析一定要靠死記硬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