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高考語文試卷的模塊分布大致為:文言文、詩歌鑑賞、社科文閱讀、現代文閱讀、作文等!其中,即便是近義詞辨析、也是有相關技巧可循的。今天給大家來說一下,高考近義詞辨析,根據不同情形,主要有以下幾種劃分:
1:高中語文,詞義的著重點不同,例如:很多近義詞,"詭辯"與"狡辯"同是"無理強辯"的意思。但詭辯重在"詭",即"欺詐、怪異,用欺詐的手段、奇怪的言辭、似是而非的論證來為自己的謬誤辯護";"狡辯"則著重在"狡",即"不老實,耍花招,歪曲事實,狡猾地為自己錯誤的言行進行辯護"。
2:高中語文,詞義程度的輕重不同,例如:不少近義詞,所表示的事物在概念上差不多,但程度上有輕重的分別。如:"信任"、"相信"。"相信"是"認為正確或確信而不懷疑",程度較輕;"信任"指"相信而敢於託付",程度較深。
3:高中語文,詞義使用的對象不同,例如:有些近義詞儘管意義相近,但是適用於不同的對象和情況。"領略"與"領會"都有"理解、體會、認識"的意思。但前者著重指情感上的體驗、欣賞,可以連接"風味"風光"等;而後者著重指理性上的了解、體會,適用於抽象的事物,可以連接"內容"、"道理"等。
4:高中語文,詞義範圍的大小不同,例如:有些近義詞,"開墾"、"開拓"、"開闢"都有"開發"的意思。但"開墾"指"用力把荒蕪的土地開發為可以耕種的土地","開拓"指"在原來開發的基礎之上加以擴充",兩者詞義的範圍較小;"開闢"著重指"新開發、新開創",詞義範圍較大。
5:高中語文,感情色彩不同,例如:有些近義詞,"鼓動"、"鼓舞"、"煽動"都有"激發人的情緒使之行動起來"的意思。但"鼓動"是中性詞,"鼓舞"是褒義詞,"煽動"是貶義詞。
除此之外,近義詞辨析與字音字形題一樣,死記硬背決非上策,我們必須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常見的做題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去除同類項:高中語文,很多時候,兩個近義詞都具有相同的字眼,比如「遏止」和「遏制」.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將相同的字眼,如「遏」去掉,就剩下的字眼組詞,前者為「停止」,後者為「控制」。通過組詞加以區分,對於大多數擁有相同字眼的近義詞都是相當有效的辨析手段。
2:將兩個字的詞變成四個字的詞:高中語文,很多時候,像「鍾情」、「包羅」這樣的詞語,將其擴展為四個字的時候反而容易看穿其本來面目。「一見鍾情」僅指愛情,「包羅萬象」則明示了「包羅」範圍之廣。面對這些「猶抱琵琶半遮面」、追求蘊藉的兩字短語,將其擴展為四個字,也是一種重要的辨析手段。
3:牢記搭配對象:高中語文,有的時候,兩個近義詞之間的意義並無明顯差別,但是搭配的對象全然不同,或者範圍差異很大。比如「擅長」的內容往往比較專業,「善於」就比較泛泛而言;「鍾情」的只是愛情,「衷情」的對象則寬泛得多;「榮膺」的一定是較高規格的榮譽,「榮獲」的對象就相對普通;「啟動」的往往是機器,「啟用」的對象則大多是「物」;「包羅」的可以是「萬象」,「包括」的東西則相對有限……
4:尋找關鍵詞中的反義詞:高中語文,有些近義詞,比如「真諦」和「精髓」,一個強調的是「真」,一個強調的是「精」,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真」的反義詞是「假」,「精」的反義詞是「粗」,也就是說,一個探討是真假問題,一個探討的是粗精問題,討論的問題不一樣,用語環境自然也不一樣。
總之,對於高考近義詞辨析題,我們務必要找到真正能夠將兩個詞區分開的點,成為我們在考場上推斷出正確答案的線索,千萬不能矇混過關,使得本來區分就不大的近義詞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