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基礎科學#系列徵文
從前有個教書先生喜歡喝酒,每次總是人給學生留道題,就到私塾的後山上找老和尚喝有酒。一天,他讓學生背圓周率,自己就跑去喝酒了。圓周率位數很多,有個聰明的學生就想出了一個辦法,把圓周率編成打油詩來背誦:那「山巔一寺一壺酒,爾樂苦煞吾,把酒吃;酒殺爾殺不死,樂爾樂」這下圓周率就好背多了。聰明的你看出來那是什麼意思了嗎?
其實那首打油詩就是圓周率數值3.141592653589793238466…的諧音。那個聰明的學生用這個諧音編成打油詩,來諷刺先生的。看來圓周率的作用還是挺多的。
你知道圓周率是怎麼來的嗎?
圓周率,一般以來表示,是一個在數學及物理學經常出現的數學常數。它的定義就是圓形周長與直徑的比,也等於圓形之面積與半徑平方的比,它是精確計算圓周長、圓面積、球體積等幾何形狀的關鍵值是一個無理數,也就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但在日常生活中,通常都用3.14來代表圓周率進行計算即使是工程師或物理學家要進行較精密的計算,也只取值到小數點後約20位。
那把圓周率稱為π是誰規定的呢?
π是第十六個希臘字母,本來它是和圓周率沒有關係的,但大數學家歐拉在1736年開始,就在書信和論文中用來代表圓周率。因為他是大數學家,所以人們也就照葫蘆畫瓢地用來表示圓周率了。但是π除了表示圓周率外,也可以用來表示其他的事物,在統計學中也能看到它的出現。
對於探索π的數值,世界上許多人都孜孜不倦地進行著計算。我國數學家祖衝之的圓周率,保持了1000多年的世界紀錄。最終是在1596年,由荷蘭數學家戶道夫打破了。他幾乎耗盡了一生的時間,計算到圓的內接正262邊形,在1609年得到了圓周率的35位精度值為了紀念他這項成就,人們在他1610年去世後的墓碑上,刻上: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這個數,從此也把它稱為「盧道夫數」。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是國際上將3月14日定為圓周率日,這是對圓周率重要性的一種肯定。這個節日的慶祝,通常是在下午1時59分,有時甚至精確到26秒,以象徵圓周率的8位近似值3.1415926。也有一些用24小時記時的人,會將慶祝的時間定在凌晨1時59分,因為下午1時59分他們是記做13時59分的。全球有很多著名的大學數學系,會在這天開派對慶祝。
本文由初中化學大師原創,歡迎關注,一起漲知識!
允許非盈利性引用,並請註明出處:「轉載自初中化學大師」字樣,以尊重作者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