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平和南勝保寧庵一塊舊匾揭抗日往事。在平和縣南勝鎮保寧庵內,楊大來向記者介紹這塊匾的來歷。 黃水成 攝
中新網漳州8月21日電 (黃水成 何丹丹 黃淑萍)「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戰勝利七十周年,我覺得這塊匾很有紀念意義,應該讓更多的人了解這段歷史……」21日,在福建平和縣南勝鎮保寧庵內,楊大來向記者介紹這塊匾的來歷。
記者看到,這塊長約2米,寬約70多釐米的長匾上,刻有「榮宗耀祖」四個大字,右側刻著「福建平和縣義路保寧庵獻金救國義舉可風,愛題贈匾以誌表揚」,左側刻著「福建省政府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監察院閩浙區監察使、福建省抗戰敵後援會主任委員,中國民國二十九年拾月轂旦陳肇英」。
歷經歲月淘洗,古匾愈發顯得質樸無華。
「這塊匾是在2010年重建保寧庵的時候,被重新發現並保存下來的。」長期在庵裡工作的廟祝老人楊杞梓介紹說,這塊匾當時掛在庵裡的中堂上,上面被紅色油漆覆蓋,並寫有「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所以不敢丟棄,就把它擱在雜物間。
直到今年前陣子,楊杞梓無意翻動牌匾,上面油漆開始脫落,發現油漆背後還似乎隱藏了一個秘密:「我把表面油漆清涮乾淨後,發現匾上還刻有許多字,就請楊大來老師來斷定一下。」
「一看到這塊匾,我就覺得眼熟。」楊大來是土生土長的南勝義路村人,1924出生於南勝鎮,已經90多歲高齡的他身體仍舊硬朗。
楊大來說,之所以對這塊匾眼熟,讓他想起70多年前的一件大事——南勝義路保寧庵(又稱義路庵),約建於明朝後期,迄今已四百多年,歷經多次重修。1938年,當地對庵廟進行重修,落成時還舉行慶典,打醮三天,演戲、放煙火,人群朝拜如織,熱鬧非凡。
「當時能舉辦這大型慶典,是因為這庵信眾多,而且還擁有自己廟產。」楊大來說,這保寧庵在當時南勝算是一個富廟,它在每個村都擁有一定的田產,加上信眾多,還有一定的香火錢收入,所以重建後,這個庵還剩餘一大筆錢。
據楊大來介紹,保寧庵所在地的南勝鎮義路村背靠邦寮山,當年這裡正是中共閩粵邊區特委和紅三團活動的根據地。受此影響,南勝義路村一帶百姓積極投身革命,支持紅三團,冒死送情報、護傷員、接援物資,當地百姓為革命作出巨大犧牲。
抗戰爆發後,1938年1月,紅三團從平和邦寮山、峨嵋山一帶到平和坂仔集中,部隊編為三個連,共三百多人,改稱為新四軍第二支隊第四團第一營,部隊從平和出發,奔赴抗日一線。
「當時我們保寧庵的那筆剩款就派上用場,全部捐給這支抗日的部隊,兩年後,也就是1940年秋,『福建省抗敵後援會』特賜這塊匾額,以表彰我們南勝義路保寧庵的捐獻義舉及義路人民的愛國熱情。」
楊大來說,保寧庵重建和接受匾額捐獻在當時是件大事,當時已經是一個青年人,他十分清楚記得匾額當年被掛在庵廟的中堂上。「贈匾額的那天,當地的很多鄉親都去迎接,庵裡非常熱鬧。從此,廟裡的香火更加旺盛了。」
但在那特殊年代,保寧庵也經歷了一系列變故後昔日古庵風採,消失殆盡。楊大來說,當時對這塊匾額來歷比較敏感,當地的村民為避免引來麻煩就把這塊牌匾用油漆刷上「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因此這個牌匾就被遺忘了十幾年,也使得這塊匾額得以倖存。
「這塊牌匾意味著我們當地對抗日戰爭的支持,我們不僅要保護它,更要把這種愛國精神傳承下去」。楊大來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