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八十五歲的大華大戲院以「群劇場」的青春面貌全新啟程,一月有餘的時間裡,已上演了12場全國知名的優質小劇場戲曲作品,為南京市民獻上一場場文化饕餮。
始建於1935年的大華大戲院,坐落於「中華第一商圈」南京新街口中心地帶,歷經時代變換,歲月變遷,大華大戲院根據時代風尚與人民需求幾經轉型,始終是南京人心底一隅溫暖的文化港灣。南京市文化投資控股集團秉承「讓城市生活更美好」的使命,指導、協助大華大戲院以「疫情」為契機進行改造升級,邀請知名戲曲編劇、導演、製作人李卓群擔任藝術總監,專注小劇場戲劇演藝的「大華大戲院·群劇場」於今秋盛大啟幕。
為期三個月的「大華大戲院·群劇場開幕演出季」隨著群劇場的開幕也全面開啟,邀請了全國十一部高質量、高口碑的成熟小劇場戲劇作品,集結了李宏圖、柯軍、範樂新、曾靜萍、黎安、沈昳麗等多位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及眾多「白玉蘭獎」得主等名家名角傾情獻藝。幾乎每個周末,群劇場都會迎來一場、甚至數場全國一流水平的小劇場戲劇作品:京劇《惜·姣》、京劇《鑑證》、崑曲《憐香伴》、話劇《驢得水》、梨園戲《朱買臣》《御碑亭》《朱文》、話劇《網子》等優質作品輪番上演,這其中有多部劇目是首次亮相南京。有觀眾評論:「大華大戲院·群劇場是一次性集齊了以往要跑到北京、上海蹲好幾個戲劇節、甚至等上幾年才能看齊的好戲,太難得了。」
大華大戲院·群劇場不僅好戲連臺,還驚喜迎來了張曼君、史航等業行業大咖開設專題「大師講壇」。著名編劇、影評人、策劃人史航的《日記與日子:民國人的戲夢人生》串講了幾十位民國文化名人的日記摘選與趣聞軼事,引人入勝;小劇場戲曲「開山者」、當代著名導演張曼君導演的《我和我的小劇場》更是慢慢真知灼見,引發行業熱議。兩位嘉賓都盛讚了「群劇場」的開幕與模式,張曼君導演就給予了群劇場之於當代戲劇人的獨特意義:「卓群導演的這份邀請,我覺得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群劇場開闢的一系列的活動,都是實踐著我們最有價值理想的場所。」接下來,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人物郭寶昌、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柯軍等業界頂尖大家也將在群劇場帶來專題「大師講壇」,與廣大觀眾分享自己的藝術觀點與感悟。
劇場經理沈夏透露,群劇場目前每場演出的平均上座率都在八成以上,且受眾以年輕群體為主:「我們劇場雖然場地不大,但是我們各方麵條件、地理位置都是很理想的,能夠滿足各專業院團演出要求,也能為院團在南京拓展商業演出的市場。目前我們迎來的院團,北京京劇院、北方崑曲劇院等等院團演出效果都很不錯。儘管開業只有一個月,我們已經接到了很多演出方的商業合作需求,這也鞭策我們繼續努力,服務好更多觀眾和演出團體。」目前,大華大戲院·群劇場還拓展、融合了脫口秀等多種演藝形式,並銜接大華大戲院原有的電影放映功能,讓南京市民可以在大華大戲院中,「一站式」攬盡高質量的戲劇、電影、藝術講座、脫口秀等多種文藝形式,為市民提供更優質、更便捷、更時尚的文化生活方式。
集群中國小劇場頂尖力量,以戲劇之光點亮南京「世界文學之都」版圖。未來一個月中,大華大戲院·群劇場還會有改編自魯迅同名小說、上海首部小劇場飾演崑曲作品、上海崑劇團崑曲《傷逝》;融合中西文學經典、上海京劇院京劇《草芥》、《小吏之死》;歷史題材實驗戲曲、江蘇省崑劇院「素昆」《319·回首紫禁城》;中國實驗戲曲扛鼎之作、江蘇省崑劇院「素昆」《夜奔》等多部好戲上演,期待與更多觀眾相見。
[ 責編:楊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