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重慶8月12日電 記者朱薇、周軼君、張琴
因在抗戰期間上演過94出話劇的重慶國泰大戲院,被譽為我國劇場史上的一顆明珠,它是大後方抗日救亡話劇的演出陣地。在這裡,我國老一輩的話劇、電影藝術家們絕大多數都留下了藝術活動的足跡。
如今已過古稀之年的萬健成,由於抗戰期間在國泰大戲院當學徒的經歷,使他成為國泰大戲院的戰時輝煌的見證人之一。他的一生都與這裡結下不解之緣,新中國成立後,國泰大戲院更名為國泰電影院,他從一名普通員工幹到經理,直到1989年退休為止。
萬健成老人介紹說,國泰大戲院揭幕於1937年2月8日,坐落於重慶解放碑柴家巷口,霓虹燈構成的「國泰大戲院」,當年吸引了成百上千的市民前去觀看。戲院樓上樓下設有1500個鐵背靠椅座位,天花板上還掛有六個磨砂大吊燈,摩登至極。這裡白天放電影,晚上演話劇。
致力於抗戰戲劇研究的石曼老先生,曾經是一家民營報紙專事戲劇、電影報導的記者,曾對白楊、趙丹、田漢、陽翰笙等影劇名人做過專訪,與他們的私交甚篤。談到抗戰期間發生在重慶國泰大戲院的逸事奇聞,他總是津津樂道1937年10月,重慶國泰大戲院首演《盧溝橋之戰》,當臺上喊出「我們為全民族而戰」,臺下無論官員、商人、軍人、學生都齊聲喊出「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來響應。
1938年10月,日軍對我國開展了大規模進攻。在這緊急關頭,大後方民眾掀起了支援前方的募捐高潮。重慶影劇界決定上演《為自由和平而戰》,預計募集5萬元製作寒衣5萬件送去前線。演出的普通券為1元、2元、5元、10元。10元的票價當時是重慶前所未有的高價,一般公務員一個月的夥食費才3元。榮譽券更高達50元、100元、500元。500元相當於當時10兩黃金。普通券被一搶而空,榮譽券也有許多人購買。重慶市銀行同業會主席康心如一次就拿出2萬元購走多種榮譽券。石曼老先生說:「尤其稱道的是,當年重金購買演出券的人,為的是抗日,為的是愛國。」
「大後方的影劇明星既是在戰火中演出,更是像打仗一樣參加抗日救亡演出。」石曼告訴記者,戰時重慶頻頻遭到日軍轟炸,警報一響,國泰大戲院的演出立即閉幕。空襲一過,演員和觀眾又回到劇場,戰時國泰的演出從未長時間中斷。1942年10月17日晚上,夏衍創作的大型話劇《第七號風球》在國泰大戲院首演,劇院人聲鼎沸,白楊等人在後臺忙著比妝。首演的帷幕馬上就要拉開了,不料,日本侵略者的飛機竄到山城的上空,白楊等人帶著妝與觀眾一起進入防空洞暫避。空襲過後,演員與觀眾又回到國泰大戲院。《第七號風球》開演,在一片暴風驟雨般的掌聲中,帷幕拉開。該劇首演後,連演十餘場,場場爆滿,在觀眾強烈渴望下又加演五場,後來還去成都等地公演。
談到劇院內是否有專門為「大明星」安排的防空洞,或者一旦遇到危急情況,是否首先照顧明星們撤離,萬健成連連搖頭,說:「那時候演員和觀眾一樣。」
1943年6月,國泰大戲院被政府當局明令禁止演話劇。截止到此時,這裡已上演了94出話劇。在國泰首演的話劇中,留下了許多傳世之作。如郭沫若的《屈原》、曹禺的《蛻變》、夏衍的《法西斯細菌》、陳白塵的《結婚進行曲》、吳祖光的《鳳凰城》、宋之的的《霧重慶》、陽翰笙的《天國春秋》、於伶的《長夜行》、老舍的《面子問題》、顧毓秀的《嶽飛》,我國從此有了十大編劇之稱。
至今,郭沫若、夏衍、陽翰笙、曹禺、白楊、吳茵、張瑞芳、石羽、秦怡等著名藝術家為國泰大戲院留下的籤名,篆刻在國泰電影院門廳右牆的石壁上,見證著國泰大戲院的戰時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