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日本帝國主義的魔爪伸向華北大地,妄圖通過「華北自治」運動使華北地區成為第二個偽滿洲國。同年12月9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北平學生舉行了聲勢浩大、影響深遠的抗日救國示威遊行。消息傳來,天津學生積極響應,在黨的領導下,以西青區王蘭莊村為基地,在天津市郊及周邊地區開展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運動,並於12月18日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救國大遊行。
圖片所展示的是1935年12月9日,北平學生在救國發表會上悲憤的喊出「華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
1935年12月18日上午8點,天津法商學院、北洋工學院、河北工學院、女師學院、扶輪中學、河北一師等校的上千名師生,在河北體育場集會,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號召學生們勇敢地站到抗日救國第一線,反對華北自治、反對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反對對日妥協投降,會上歷數了日寇掠我河山、殺我同胞的大量罪行,痛斥國民黨妥協退讓的政策。會後,師生們高舉「天津學生請願團」的大旗,到金鋼橋畔的國民黨天津政府請願。一路上,師生們高唱《義勇軍進行曲》,高呼「打倒漢奸賣國賊」的口號,展開了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同時,南開大學、南開中學、匯文中學、中西女中等校師生也組成南路遊行隊伍,南北兩路隊伍5000多人,勇猛地衝破了荷槍實彈軍警的阻攔,浩浩蕩蕩在金鋼橋會師。當時,學生們向民眾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大街上工人、店員、市民萬人簇擁,呼聲雷動。隨後,示威隊伍經北馬路,穿舊城區,轉向西馬路,下午3點在南開中學操場集會,宣布成立「天津學生聯合會」。大會發出抗日宣言和通電,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還決定從19日起舉行總罷課。「一二·一八」大遊行鼓舞了民眾的抗日熱忱,把天津人民抗日救亡運動推向新高潮。
1936年春,為貫徹瓦窯堡會議關於統一戰線的戰略方針,進一步擴大愛國陣線,劉少奇同志受黨中央的委派,來到天津主持中共北方局的工作。為了打擊日本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壯大革命力量,在劉少奇領導下,林楓代表北方局與天津市委的易繼光、彭濤、李啟華等人在西郊(現西青區)的一個地主陵園召開會議,決定於5月30日進行遊行。由於被當局查覺,改在了5月28日進行。遊行當天,來自南開大學、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河北省立法商學院、扶輪中學、匯文中學等學校的學生集結在官銀號,宣傳抗日救亡,提出停止內戰,槍口一致對外,反抗華北特殊化,反對日本增兵華北,清查海河浮屍案。
「五·二八」大遊行後,天津市委明確提出:要鞏固學校中抗日鬥爭的陣地,利用暑假走向社會,在廣大群眾中開展抗日救國的宣傳活動,引導廣大學生繼續沿著與工農群眾相結合的道路前進。為了進一步擴大愛國陣線,天津市委分別選擇西郊(現西青區)的王蘭莊、姜井、小園等村(還有說包括大蔣莊)作為義務教育(簡稱義教)的陣地。1936年暑假,原北洋工學院和原三八女中的學生從市區深入到王蘭莊村辦起平民學校。學生們授課的形式非常豐富,除教識字和講時事外,還教唱《義勇軍進行曲》《打回老家去》等抗日救亡歌曲,此外,還聯絡進步劇團來村演出愛國話劇。課堂受到村民們的歡迎,從此,朗朗讀書聲、激昂的愛國救亡歌聲時常在小小的村落響起。在當時,義務教育主要是辦夜校,另設婦女識字班等等。王蘭莊和小園都成立了婦女識字班,這在農村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學生們在王蘭莊住的是小土房,吃的是窩頭鹹菜,喝著苦澀的井水,連辦學經費都是他們自發籌集甚至拿出自己的積蓄。他們以苦為榮,順利地闖過了困難的生活關。這一過程中,學生們深刻體會到了百姓的疾苦,思想有了更大進步。大家以「向紅軍學習艱苦奮鬥、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相互激勵,在困難中鍛鍊自己的革命意志。在中共天津市委的領導下,由市委組織部部長李啟華直接負責,並派郝金貴、阮務德等地下黨員到各個義教點在學生中發展黨員,不少學生先後入了黨,王蘭莊成了他們參加革命的搖籃。
義教活動也喚醒了農民的政治覺悟,培養了一批積極分子,農民運動不斷發展,為在農村地區建立黨組織奠定了組織基礎和群眾基礎。1936年暑假後,天津市委通過學聯以義務教育促進會的名義,相繼派慕湘、路平、餘力步、崔建華等人以義教為掩護常駐王蘭莊,開展農村運動和建黨的工作。他們正式辦起了民校,並推舉慕湘為校長。為了建校舍,慕湘起草了一份捐啟,經市學聯同意,即向市內各校學生募捐,很快募集大洋300元。全村男女老幼十分高興,買來了磚瓦木料,大家一齊動手,沒花一個工錢,就蓋成了4間有玻璃門窗的瓦房。白天小學上課,晚上成人識字,免費上學,發給文具。王蘭莊的農民有了自己的學校,在附近村莊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學校的建成,使我黨的工作人員有了合法身份和棲身之地,同時提供了良好的活動基地。
為了維護貧苦農民的切身利益,經過慕湘、路平等與劉振奎商量,秘密組織起幾個熬鹽小組,巧妙地與鹽警進行鬥爭。農民們在實踐中感到組織起來的必要,慕湘因勢利導,建立了農民救國會,發展秘密會員,開始由十幾個人逐步達到四五十人。農民救國會成為王蘭莊開展抗日救亡活動的核心力量,為在農村建立黨組織奠定了基礎。
王蘭莊農民運動不斷發展,湧現出一批積極分子。他們房無一間,地無一壟,生活困苦,與舊勢力堅決鬥爭。在抗日救亡運動中,他們受到了很大教育,提高了政治覺悟,支持學生辦「義教」,積極進行抗日救亡宣傳,擁護共產黨。由於在鬥爭中得到了鍛鍊,路平等經過考察了解,從1936年9月起,先後發展劉振奎、何文彬等人入黨。同時,在王蘭莊建立了黨支部,路平任黨支部書記,直接受中共天津市委領導,與市委組織部長李啟華聯繫。到年底,黨員發展到10人。1937年春,在全國抗日救亡運動高漲的形勢下,王蘭莊黨支部遵照上級的指示,積極開展工作。他們到附近村莊進行抗日救亡宣傳,啟發農民群眾的愛國心,並對蔡臺、炒米店等地的警察所進行分化爭取工作,還組織群眾和小學生到警察所門前遊行、演劇,到李七莊、八裡臺等村進行抗日遊行。同年2月,在於臺村建立了義教點,餘力步去該村工作。5月,黨支部又領導群眾開展了反走私鬥爭,教育群眾不買日本人的私貨,打擊替日本人販運私貨的奸商。為此,路平教大家唱了一首歌曲:「走私貨,真便宜,奸商人,圖小利。可是我問你,走了二車貨,賺了幾分幾?要知敵人拿了你的錢,帶來炸彈炸死你!」群眾很快學會了這首歌,遇到運私貨的汽車就包圍起來,嚇得奸商們不敢運日本貨了。反走私鬥爭,大大提高了群眾的愛國主義覺悟。
義教工作為王蘭莊帶來了進步思想,王蘭莊也成為這些進步學生心中的一片「故土」。1985年5月,「一二·九」運動五十周年之際,曾在王蘭莊參與義教工作的賀龍元帥夫人薛明再次到訪王蘭莊,表達了希望能紀念「一二·九」運動的想法。當年12月9日,在王蘭莊村義務教學點的舊址上,豎立起了「天津學生抗日救亡義教點舊址」紀念碑。1987年,「一二·九」陳列館落成,但規模較小也沒對外開放。後來,王蘭莊村進行提升改造時,村黨支部把「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紀念館列入整體規劃中,一是為了紀念先烈,二是為了進一步激勵黨員群眾前行。
此後,在長達一年多的史料搜集整理過程中,工作人員曾先後6次進京,分別拜訪了曾參與過義教的賀龍元帥夫人薛明、原國家煤炭部副部長徐達本、原軍事科學院副院長姜思毅等多位老一輩革命家,得到了他們的大力支持。
這其中讓工作人員印象最深刻的,是與薛明的一次見面。當時薛明老人已86歲高齡,很少見客。但當她聽說王蘭莊有人來拜訪時,很快就接見了大家。一見面就說,王蘭莊的人好,革命基礎好,在鬥爭中發揮了很大作用。當工作人員詢問是不是可以錄像、留存一些影像資料時,薛老嚴肅地拒絕了,她說:「在鬥爭中千千萬萬的英烈犧牲了,和他們相比,我們做的這些工作不算什麼,勝利屬於人民,不要宣傳我。」
2003年12月9日,天津「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紀念館正式建成開放,真實地再現了1936年學生們到農村進行義教的歷史鏡頭,激勵後人向革命先輩那樣,為了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努力工作、努力奮鬥,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為全面建成高質量小康社會譜寫新的詩篇。
紀念館位於西青區李七莊街王蘭莊村王蘭莊花園內,是天津市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天津市青少年「五愛」教育陣地。紀念館於2003年正式開館,與王蘭莊村革命遺蹟「老臺子」相鄰。館內主要展出照片、報刊、回憶錄、實物、圖表等資料,分為「『一二·九』運動」「『五·二八』運動」「到農村去開展義務教育,進行抗日救亡宣傳」「進步學生在鬥爭中成長」「在抗日救亡浪潮中誕生的王蘭莊黨支部」「發揚革命傳統振興中華」等六個展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