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在後臺留言問:想教育好一個孩子,需要考慮的方面實在太多,千頭萬緒,到底什麼是最重要的,什麼是基礎?
在這裡,胡老師告訴大家:親子關係!
今天這堂課我們就來探討和孩子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需要注意哪幾點。
在說關係之前,先問大家一個基礎的問題:你了解你的孩子嗎?
你知道Ta現在最關心的事情是什麼?
你知道Ta最近有什麼煩惱的事情嗎?
估計很多人都會很自信:我自己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孩子,我還能不了解?
但如果孩子到了能說得清內心所想的年紀,Ta的回答恐怕真的會讓我們很多家長大跌眼鏡!
上了小學的孩子,最關心自己和老師、同學之間的關係。
我看見同學違規了,心理糾結是告訴老師呢還是不告訴老師呢?
成績不好的孩子擔心,老師不搭理我該怎麼辦?
好多家長根本沒把這些事放在心上,殊不知這才是讓孩子內心最糾結的煩惱。
上了中學的孩子,他們會想,已經到情竇初開的年紀。憑什麼不能談戀愛?
為什麼我要和他們玩,父母就說要打死我?
我被同學取笑了,要怎麼辦?
高中即將畢業的孩子面臨高考還是留學的選擇,即便已經考入大學,也還是對人際關係很擔憂!
但是,我們整天念叨的是什麼?
擔心孩子沉迷電視,
擔心孩子對遊戲上癮,
擔心孩子的學習成績,
擔心孩子不好好吃飯,
擔心孩子不愛說話太內向……
不是說這些擔心不對,但是如果我們太執著於自己的煩惱,而不去了解孩子的煩惱,就會看不到孩子真正的困惑和需求。
最後就只願意盯著孩子那不讓人滿意的地方,結果就是兩個人都痛苦。
尤其到了傳說中的「青春期」,親子間的衝突達到頂峰的時候,我們也看到、聽到過不少因為不理解、不信任釀成的苦果。
所幸,我們線上大部分的父母還是小齡的爸媽,在「還來得及」之前,我們還有大量可以轉變的觀念,可以做的事。
家長朋友們,孩子的這些問題其實都特別重要,但是我們似乎更關注的是孩子的健康、學習,總是會說,這算什麼大不了的,隨便吧,就這樣吧,你還是多把心思用在學習上吧!然後就過去了!
時間長了,孩子還怎麼會願意跟大人聊心事呢?
其實父母和孩子關注的角度都是一樣的,孩子關注的是自己的需要,父母關注的也是自己的需要,但是父母和孩子的需要不同。
所以,我們作為父母真的需要讓自己從角色中跳出來,好好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思考什麼才是真正困擾孩子的問題,我想這才是教育真正的起點。
我們到底應該關注親子關係中的什麼?給到大家三點建議
不單單是表面上的,我理解你,我了解你的感受,我想最基本的前提,首先還是要「在意彼此的在意」,也就是在意孩子的煩惱,而不是父母只顧著解決自己的煩惱。
我經常開解父母,我們跟孩子其實是一種「合作」的關係。
在一個家庭裡,成員間的關係是相互流動的。當孩子小的時候,強壯的父母在照顧孩子。
當孩子成家立業了,年邁的父母就要成為被孩子照顧的那個人了!
當大家都默認彼此的合作關係,而不是指揮和被指揮的關係時,就會更願意平等地考慮問題。
父母要會欣賞孩子是有思想的,並尊重孩子的想法。同時,父母也要加強溝通和交流,理解孩子的感受,接納他的情緒。
但是反過來,我也要給孩子提一個要求,12歲以後孩子需要接受父母的感受。不能夠總是一邊倒地讓我們去理解他們,他們也需要知道自己也要理解父母,我們也不容易。
當我們把這種「合作」的關係想清楚時,沒有了一方的命令和一方的聽從,在怎麼教育孩子上,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了,比如:
要給孩子充分的機會表達;
不要盲目用成年人的「不」和「禁止」去一味限制孩子;
要給孩子具體的幫助,多鼓勵,多引導。
尤其我們要注意的是,家不是學校,不是評價好和壞的地方,家庭應該給孩子溫暖,是他放鬆、寬鬆的港灣,學習成績也不應該成為唯一評價標準。
這些問題,只有當大家是合作關係的背景下,在意彼此的在意,才能互相體諒。
這麼多年跟家長和孩子打交道的經驗告訴我,青春期就是檢驗親子關係的一道坎,說你們之前的關係再好也沒用,青春期的時候跟孩子日日雞飛狗跳,足可以證明前面十多年的親子關係可能沒你想像的那麼好,甚至可能是不堪一擊的。
我接觸過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他們迫切地需要學習、社交方面的幫助,但是因為跟父母的親子關係很糟糕,父母想幫也幫不了,孩子的那種無助感是非常可憐的。
很多父母在這個時候,會辭職或全職陪伴,我只能說會有改善,但從根本上恐怕已經沒什麼用了,所以教育一定要趁早,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真正走入孩子內心,了解他的煩惱、困惑,更要趁早。
更深地了解孩子的需求和煩惱,進而幫助他們呢?
我覺得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父母要與時俱進,能跟孩子交流,孩子也願意和父母交流,這在青春期的時候尤為重要。
舉個例子,現在很多小孩子的父母都在學「怎麼和孩子好好說話」、「怎麼說孩子才能聽」,但是你會發現,等到孩子十歲以後,父母擁有了太多讓孩子聽你說話的技巧,但是卻不知道應該和孩子說什麼了。
父母天天嘮叨同樣的事情,孩子就覺得好無聊。
首先父母應該學著關注自己,把自己的成長視為第一位,不要總盯著孩子,把20%-30%的時間學習怎麼當父母就夠了,剩下70%的學習時間要留給自己學非父母的內容,哪怕是看電影、插花、畫畫等。
因為我們個人的成長,不只是作為父母這個角色怎麼成長,而是作為一個人,我在這個社會中應該怎麼去成長。我們要學習怎麼和這個社會接軌。
要不然孩子接受的外界信息是成倍劇增,一下子就把我們甩後面去了。不是孩子不願意接納你,是你進入不了。他的煩惱你聽不懂,或者因為不了解、不重視而不以為然,自然就談不上後續的溝通了。
各位父母,今天我們了解了和孩子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要越早越好,平時要多從孩子的角度理解他的煩惱,而且作為父母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學習和提升上面。
希望大家能從今天開始做一個會溝通,會學習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