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一個有意思的故事:
有個吝嗇鬼掉河裡了,然後岸邊的人就來救他。其中一個人對他喊到:「快把你手伸過來,我把你拉上來!」但是吝嗇鬼聽了這話後,不為所動,就是不伸手。而另一個人卻對他喊到:「我把手伸過來,你抓住我的手。」結果這個吝嗇鬼一聽這話,立刻抓住了那人的手。
兩個救人的人表達的都是同一個意思,但是他們表達的方式不同,結果吝嗇鬼就做出不了不同的反應,這是為什麼呢?
這就牽扯到我們今天要說的「框架效應」。
心理學上把這種對同一事物或問題的不一樣的描述,導致的不同的結果的現象稱為框架效應"。
為什麼叫「框架」效應,而不是其他名字呢?
事實上,我們對任何一個事物或問題的描述,都會產生一個框架,而對方的反應基本就在這個框架限定範圍之內,所以才稱之為「框架效應」。
這就好像解應用題,回答者不可能漫無目的、隨心所欲地回答,他必須按照我們給出的條件來解答,而我們給出的條件就限制了回答者的作答範圍,這就形成了一個框架。
我舉個例子:
以前有很多騙子,說可以提高父母生男孩機率,他們都要5000元。一個對父母說:「生不出兒子,一分不要,錢都退給你」;而另一個說「生出兒子,收5000元 」。結果大家都選擇了第一個騙子。
而其實這兩個騙子其實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只不過第一個騙子的表述把父母的思維框定在了一個「收益」的框架下,生不出男孩也沒有損失;而第二個騙子卻把父母的思維框定在「損失」的框架下,生出兒子就要掏錢。所以相對來說,人們肯定是喜歡有「收益」的框架。
這就是框架效應所產生的獨特影響。
說得再簡單點,就是說什麼不重要,關鍵是怎麼說。
那麼,哪些因素影響了框架效應呢?什麼樣的框架效應更能影響對方呢?
1、整體框架的傾向
我們說出的任何話,其實本身就建立在一定的基調上,這個基調跟我們的價值觀、觀察事物的角度等有關,而這個基調就決定了整體框架的傾向。
比如說沙漠中只剩一杯水了,有的人會說:「就還只有一杯水了」,而有的人則會說:「幸好還有一杯水」。這不同的表述方式就是建立在我們自身長久以來形成的價值態度上。
有的人說話讓人感覺朝氣澎湃,有的人說話就讓人感到死氣沉沉,其實並不是具體細節上的原因,而是一開始框架建立時的方向就決定了。
這種整體框架的影響是最重要的,只要方向對了,哪怕你細節做的不到位,最終只會影響成果的大小。但是如果框架方向就選錯了,細節做的再好,也無助於解決問題。
什麼樣的框架更容易受歡迎呢?這不一定,需要具體環境具體對待。比如說,一般來說,帶來利益的框架更容易受人歡迎,但是在危險的情況下,保守的框架反而更能獲得人的認可。
2、具體細節的把握
當整體框架方向選擇正確後,要達到最好的效果,就需要我們在具體細節上做好文章了。因為框架效應是在雙方之間發揮作用的,所以對方的價值觀、思想、情緒等也會反過來制約框架效應。那些溝通大師、銷售高手都是察言觀色的好手,隨時根據對方的反饋調整自己的框架,從而達到最好的溝通效果。
這其實說的就是現在特別流行的話術,按照一定的套路來表述,最終影響別人。
理解了框架效應,我們就應該明白,孩子的反應並不是無緣無故的,跟父母的表達有著絕對影響。很多時候,雖然對孩子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換種方式卻可以更容易獲得孩子的配合。
首先,父母需要建立正確的框架傾向
在我看來,現在絕大多數的父母在框架方向上就存在嚴重問題。父母往往建立的是一種批評否定的框架,是帶著挑刺的態度面對孩子的。在這種框架下,孩子只能做出對抗性的反應來證明自己是對的。也就是說在這個框架下,叛逆是一種必然結果。
說到這裡,就跟我提出的「肯定式教養」理念不謀而合了。你建立的是「肯定」還是「否定」的框架,就決定了孩子做出何種反應。所以不要怪你孩子叛逆不聽話,而是你一開始建立的框架就有問題。
舉個例子,
孩子寫作業拖拉磨嘰了,在你建立的否定框架下,你會批評指責孩子的拖拉磨嘰,而孩子顯然是不會喜歡被別人批評的,為了證明自己,他就會必然跟父母對著幹,更加的拖拉磨嘰。
而當你建立了肯定的框架,更多地看到孩子寫作業時表現出來的其他優點,肯定表揚孩子時,孩子就會喜歡作業,更加積極地寫。拖拉磨嘰這種小毛病會隨著孩子的熱愛而逐漸消失。
當然,對於框架傾向,不僅僅是只有肯定、否定,還有像積極、消極,收益、損失等等。一般來說,正面的框架會更受孩子歡迎,也就越容易影響孩子。
其次,具體細節上要掌握一些話術
當我們教育孩子時選擇的框架方向沒有大問題時,具體影響我們教育結果的就是我們對細節的把控了。
其實對於具體的話術,網上教的文章有很多,畢竟父母們最喜歡的就是這種可以拿來就用的話術,所以我也不想多說了。一般來說,話術講究的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從孩子的視角出發,先共情,後解決問題,這是最基本的套路。
只要父母掌握了這個基本套路,基本就可以解決所有的溝通問題,讓孩子接受父母的建議。
框架效應是很多父母都沒有意識到的問題。很多時候,不是孩子的反應不對,而是父母一開始的教育就設置了不當的框架,而孩子也就只能做出叛逆的反應。
所以,父母要首先反思下自己:你建立了何種框架?你這種框架下孩子會有什麼樣的作答。不要什麼屎盆子都往孩子身上扣,總是指責孩子的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