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中的「框架效應」告訴父母:為什麼你說的話孩子聽不進去

2020-11-05 神通奶爸

來看一個有意思的故事:

有個吝嗇鬼掉河裡了,然後岸邊的人就來救他。其中一個人對他喊到:「快把你手伸過來,我把你拉上來!」但是吝嗇鬼聽了這話後,不為所動,就是不伸手。而另一個人卻對他喊到:「我把手伸過來,你抓住我的手。」結果這個吝嗇鬼一聽這話,立刻抓住了那人的手。

兩個救人的人表達的都是同一個意思,但是他們表達的方式不同,結果吝嗇鬼就做出不了不同的反應,這是為什麼呢?

這就牽扯到我們今天要說的「框架效應」。

框架效應

心理學上把這種對同一事物或問題的不一樣的描述,導致的不同的結果的現象稱為框架效應"

為什麼叫「框架」效應,而不是其他名字呢?

事實上,我們對任何一個事物或問題的描述,都會產生一個框架,而對方的反應基本就在這個框架限定範圍之內,所以才稱之為「框架效應」。

這就好像解應用題,回答者不可能漫無目的、隨心所欲地回答,他必須按照我們給出的條件來解答,而我們給出的條件就限制了回答者的作答範圍,這就形成了一個框架。

我舉個例子:

以前有很多騙子,說可以提高父母生男孩機率,他們都要5000元。一個對父母說:「生不出兒子,一分不要,錢都退給你」;而另一個說「生出兒子,收5000元 」。結果大家都選擇了第一個騙子。

而其實這兩個騙子其實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只不過第一個騙子的表述把父母的思維框定在了一個「收益」的框架下,生不出男孩也沒有損失;而第二個騙子卻把父母的思維框定在「損失」的框架下,生出兒子就要掏錢。所以相對來說,人們肯定是喜歡有「收益」的框架。

這就是框架效應所產生的獨特影響。

說得再簡單點,就是說什麼不重要,關鍵是怎麼說。

那麼,哪些因素影響了框架效應呢?什麼樣的框架效應更能影響對方呢?

1、整體框架的傾向

我們說出的任何話,其實本身就建立在一定的基調上,這個基調跟我們的價值觀、觀察事物的角度等有關,而這個基調就決定了整體框架的傾向。

比如說沙漠中只剩一杯水了,有的人會說:「就還只有一杯水了」,而有的人則會說:「幸好還有一杯水」。這不同的表述方式就是建立在我們自身長久以來形成的價值態度上。

有的人說話讓人感覺朝氣澎湃,有的人說話就讓人感到死氣沉沉,其實並不是具體細節上的原因,而是一開始框架建立時的方向就決定了。

這種整體框架的影響是最重要的,只要方向對了,哪怕你細節做的不到位,最終只會影響成果的大小。但是如果框架方向就選錯了,細節做的再好,也無助於解決問題。

什麼樣的框架更容易受歡迎呢?這不一定,需要具體環境具體對待。比如說,一般來說,帶來利益的框架更容易受人歡迎,但是在危險的情況下,保守的框架反而更能獲得人的認可。

2、具體細節的把握

當整體框架方向選擇正確後,要達到最好的效果,就需要我們在具體細節上做好文章了。因為框架效應是在雙方之間發揮作用的,所以對方的價值觀、思想、情緒等也會反過來制約框架效應。那些溝通大師、銷售高手都是察言觀色的好手,隨時根據對方的反饋調整自己的框架,從而達到最好的溝通效果。

這其實說的就是現在特別流行的話術,按照一定的套路來表述,最終影響別人。

如何利用「框架效應」教育孩子

理解了框架效應,我們就應該明白,孩子的反應並不是無緣無故的,跟父母的表達有著絕對影響。很多時候,雖然對孩子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換種方式卻可以更容易獲得孩子的配合。

首先,父母需要建立正確的框架傾向

在我看來,現在絕大多數的父母在框架方向上就存在嚴重問題。父母往往建立的是一種批評否定的框架,是帶著挑刺的態度面對孩子的。在這種框架下,孩子只能做出對抗性的反應來證明自己是對的。也就是說在這個框架下,叛逆是一種必然結果。

說到這裡,就跟我提出的「肯定式教養」理念不謀而合了。你建立的是「肯定」還是「否定」的框架,就決定了孩子做出何種反應。所以不要怪你孩子叛逆不聽話,而是你一開始建立的框架就有問題。

舉個例子,

孩子寫作業拖拉磨嘰了,在你建立的否定框架下,你會批評指責孩子的拖拉磨嘰,而孩子顯然是不會喜歡被別人批評的,為了證明自己,他就會必然跟父母對著幹,更加的拖拉磨嘰。

而當你建立了肯定的框架,更多地看到孩子寫作業時表現出來的其他優點,肯定表揚孩子時,孩子就會喜歡作業,更加積極地寫。拖拉磨嘰這種小毛病會隨著孩子的熱愛而逐漸消失。

當然,對於框架傾向,不僅僅是只有肯定、否定,還有像積極、消極,收益、損失等等。一般來說,正面的框架會更受孩子歡迎,也就越容易影響孩子。

其次,具體細節上要掌握一些話術

當我們教育孩子時選擇的框架方向沒有大問題時,具體影響我們教育結果的就是我們對細節的把控了。

其實對於具體的話術,網上教的文章有很多,畢竟父母們最喜歡的就是這種可以拿來就用的話術,所以我也不想多說了。一般來說,話術講究的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從孩子的視角出發,先共情,後解決問題,這是最基本的套路。

只要父母掌握了這個基本套路,基本就可以解決所有的溝通問題,讓孩子接受父母的建議。

寫在最後

框架效應是很多父母都沒有意識到的問題。很多時候,不是孩子的反應不對,而是父母一開始的教育就設置了不當的框架,而孩子也就只能做出叛逆的反應。

所以,父母要首先反思下自己:你建立了何種框架?你這種框架下孩子會有什麼樣的作答。不要什麼屎盆子都往孩子身上扣,總是指責孩子的不對。

相關焦點

  • 孩子總是聽不進家長的話?「白熊效應」在起作用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白熊效應」。如果家長能夠利用好「白熊效應」,則能夠輕鬆讓孩子聽進去家長的話,如果利用不當,則吃力不討好。父母不斷地強調孩子要去做某一件事,就是為了讓孩子能夠聽話,但是常常都不能達到目的,反而會讓孩子產生反感的心理,從內心認為偏不要做某事。比如,孩子有時候賴床,媽媽就會一直喊孩子起床,而且一直嘮叨,去孩子的床邊一直喊,當孩子起床之後,媽媽還會一直強調孩子賴床的問題。本來孩子只是偶爾賴床一下,但是父母偏要說你就是天天賴床。孩子聽多了,就會覺得,你說我賴床,那我就賴床給你看,我就偏不起來。
  • 甜橙老媽的家庭教育(四)為什麼孩子總聽不進去你說的話
    有的家長想不明白,為什麼孩子總聽不進去自己說的話。說多少遍都沒用,書本還是亂放,衣服還是亂扔,做錯的題明明給他講過了,再遇到依然還是會做錯……難道是你說的不對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作為家長我們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書本要放整齊,衣服不要亂放,遇到這樣的題一定要先仔細思考,這些話語我們反反覆覆地說可效果卻收之甚少。
  • 想讓孩子聽你的話?試試「以退為進效應」
    如果此時家長也跟孩子「對著幹」,恐怕非但達不到原本的目的,反而容易給孩子貼上「不聽話」的標籤。其實,根本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會說話的父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中的這句話,告訴我們,想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所以想要讓孩子「聽話」,你就得先琢磨「怎麼說」,孩子才能樂意聽你的話,才樂意跟著你的思想走。
  • 李玫瑾:為什麼孩子不聽你的話,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
    表妹讓小宇自己收拾書包,孩子倒是收拾得挺快,不過不是忘了筆袋就是忘了拿書,一天到晚丟三落四的被老師說……表妹說還有好多事兒,都懶得說了,為什麼他就是不能聽我的話呢?「為什麼孩子就是不聽話呢」,這是表妹常常掛在嘴邊的話,孩子不聽話,難管教,這是很多父母的煩惱。
  • 說了無數次孩子就是不聽,怎麼辦?
    我一般都會反問他們:「那麼既然說了這麼多遍,孩子都不聽,為什麼還要不停的說呢?」這時候家長們都會更加著急的說:「我這不都是為了他好嗎,最在屁股後面一遍一遍的說,你以為我願意啊?」所以,到底是因為什麼,形成了現在這種,孩子和家長都難受的情況呢?
  • 李玫瑾告訴你:為什麼孩子不聽你的話,那問題不在孩子,而在父母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在節目中說過:孩子不聽話難管,問題不在孩子,在於父母。這大概是父母與老師最大的意義。然而現代社會中,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愈發多了起來,一個個案例觸目驚心,未成年犯罪的數量更是讓人看著心驚膽戰。李玫瑾教授是研究犯罪心理學的,因此她也很看重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宣傳與教育。在她的講演中,她提到時常會有家長找她諮詢孩子的管理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她始終認為孩子不聽話,父母所佔的原因更大。她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 為什麼孩子不聽你的話?
    經常聽到父母這樣的抱怨,為什麼我家孩子就不能聽我的話,我都叫他別做了,他根本不聽我的,真不省心這個時候有些父母可能覺得孩子是在故意搗亂,或者就是質疑孩子不夠聰明,導致對孩子大發脾氣。但是父母是否想過,也許不是孩子不聽話不夠好,而是你說話的方式不對呢。我們先來聽聽下面幾句話:「你膽子怎麼這麼小呢?一點兒也不活潑,你看看人家財寶表現多大方,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不要吃手,你是不是有毛病啊?」、「我每天辛苦的賺錢是為了誰呀?
  • 框架效應——怎麼說比說什麼更重要!
    好心人開始很納悶,後來突然醒悟,就衝著快要下沉的吝嗇鬼大喊"我把手給你,你快抓住我!",這吝嗇鬼一下就抓住了這個好心人的手。心理學上把這種對同一事物或問題的不一樣的描述會導致不一樣結果」的現象稱為"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框架效應"告訴我們:在人際溝通中,關鍵不在於說什麼,而在於怎麼說。
  • 為什麼孩子不愛聽父母說的話,不愛和父母溝通,你都做了什麼
    為什麼孩子不愛聽父母說的話,不愛和父母溝通,你都做了什麼最近常聽到這句「十個父母九個壞,一個在修煉。」 其實這個「壞」就是嘮叨,這也是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正常方式。似乎越壞,越能表達對子女的關注,越能得到子女的理解和「服從」。 一,「 壞」真的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嗎?
  • "我憑什麼要聽你的",孩子不願意聽父母的話,多半是這2個原因
    聽到女兒的話,媽媽頓時有點火大,忍不住罵了女兒幾句。然後女兒就哭了,鬧著不肯出門。對此,這位寶媽心中也很疑惑,為什麼自己的女兒變得這麼不聽管教呢?是不是變得叛逆了。處於自我意識覺醒期的孩子,腦海裡大多有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在哪?我為什麼要聽你的?然後會出現一個情況,那就是孩子會向父母強調自己的存在。為了向父母證明和強調自己的存在,有了想法的孩子可能會變得很&34;,不願意聽父母的話。
  • 為什麼家長講的話,孩子從不聽?多少父母,輸在了太會講道理上
    別說孩子了,我都覺得有點兒煩躁,聽起來不怎麼舒服。一方面,她在拿紙巾的時候告訴孩子不要浪費,另一方面,她又在擦桌子的時候告訴,要注意衛生,出門在外多用紙巾擦拭,前前後後關於「紙巾」的知識點不下3個,讓我不禁感嘆孩子的不容易。然而,為什麼家長講的道理,孩子總是聽不進去?因為我們就是輸在了太會講道理上。
  • 父母輔導孩子時,該不該盯著他?心理學「霍桑效應」會告訴你答案
    或許「霍桑效應」會告訴你答案。我問小蘭為什麼有勇氣辭去她從事已久的工作來輔導孩子做作業,小蘭對我說霍桑效應給了他很大的啟發。孩子學習的時候,他沒有一點點參與,他只看到孩子的最後結果,不滿意他就會罵孩子。家長這樣做是不對的,我們要多多參與到孩子的學習中來儘可能地抽出一點時間來輔導孩子。
  • 想讓孩子聽你的,就要說出的話有力量,避開「超限效應」是關鍵
    一旦父母所說的話,已經超過了孩子們所能夠承受的數量的時候,那麼之後父母們所要再說的話,對孩子來說,吸引力就會直線下降,同時那些話只會讓孩子產生煩躁的心情,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孩子經歷過父母的嘮叨過後,再跟他們聊天的時候會非常的不耐煩的原因,就是由於父母所說的那些話已經到達了孩子能夠忍受的最大限度,這就導致於之後父母們再說的話,對孩子來說,就不會再出現像之前那樣子對父母所說的話感興趣,或者有認同感的感受了
  • 講道理不聽?打不管用?妙用「邊門效應」,教育孩子事半功倍
    會議繼續進行,我看到這個同學的鏡頭關閉了、麥克也關閉裡,接下來要麼媽媽暴跳如雷開始吼叫,要麼就是媽媽苦口婆心擺事實講道理……結果也能想到,孩子依然如舊!為什麼孩子聽不進去家長的道理呢?事不過三的「超限效應」。
  • 為何孩子講道理不聽,要吼叫才行?「南風效應」告訴你用錯了方法
    導讀:為何孩子講道理不聽,要吼叫才行?「南風效應」告訴你用錯了方法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為何孩子講道理不聽,要吼叫才行?「南風效應」告訴你用錯了方法!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白熊效應":孩子愛和父母唱反調,大多是因父母總說"不"
    周先生有一個兒子,平時特別調皮,總愛和父母唱反調。這不,周先生擔心孩子的人身安全,就經常叮囑他,"你不要偷偷玩家裡的電器哦"。兒子雖然嘴上說著不會玩,但是背地裡卻趁著爸爸不在家鼓搗家裡的電器。
  • 孩子聽爸爸的話卻不聽媽媽說?心理學「超限反應」給出解釋
    文|全文共1604字,閱讀時間約2.5分鐘前天收到一位粉絲的私信,她說:「在教育孩子方面,明明我付出很多,但發現孩子總是更願意聽她爸爸的話,更願意和她爸爸交流。每當看到這種場景的時候,心裡就有一種微酸的感覺。
  • 講道理孩子總不聽?學會「邊門效應」,教你如何正確教育孩子
    但是教育好孩子,卻是一門藝術。」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已經意識到,暴力教育並不是一種正確的選擇。然而,&34;這種教育方式就一定正確嗎?想要解決一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去究其根本,探討為什麼父母總喜歡講道理?而孩子又為什麼不愛聽道理呢?
  • 關於「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
    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是指人們對一個客觀上相同問題的不同描述導致了不同的決策判斷。有個吝嗇鬼不小心掉進河裡,好心人趴在岸邊喊到"快把手給我,我把你拉上來!"但這吝嗇鬼就是不肯伸出自己的手。好心人開始很納悶,後來突然醒悟,就衝著快要下沉的吝嗇鬼大喊"我把手給你,你快抓住我!",這吝嗇鬼一下就抓住了這個好心人的手。
  • 「破窗效應」告訴你:為什麼孩子犯錯一次後不糾正,會變本加厲
    執筆:明珠定稿:蘇子後多數父母在育兒過程中經常陷入一種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無奈中,當面對各種各樣的育兒難題時,家長一定要學會探究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成因可是事後,她並沒有指責兒子的不是,反而安慰樂樂說:「下次媽媽帶你去遊樂園玩,那裡的滑梯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