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告訴你:為什麼孩子不聽你的話,那問題不在孩子,而在父母

2020-11-02 史論

父母對孩子的愛意是延綿不絕的,因為每一個孩子從出生到長成大人,都是父母精心養育的,父母總是會對自己的孩子抱有極大的希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大概是每個父母的期望,與此同時,也是每個父母的擔憂。

中國古話講「百善孝為先」,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孝道都是讓人看重的傳統文化。但古今不同的一點是,古時的孝道是在孩子極小的年紀就深入人心,所以那時的孩子不會忤逆家中父母。

但現代社會,「孝」這一字成為潛移默化的觀念,不會刻意拿出來強調,隨著孩子身心發展的成熟,孩子會明白「孝」字,卻不會有「絕不忤逆父母」的想法。所以時常有家長認為孩子越來越難管,孩子與家長之間的問題也逐漸發展成了社會的一種普遍難題。

可孩子難管這個問題是完全出在孩子身上嗎?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在節目中說過:孩子不聽話難管,問題不在孩子,在於父母。

成年人對孩子的影響

每個孩子都是含苞待放的花,他們應該要成長成為嬌豔又堅韌的樣子,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需要有人來引導他們按照正確的軌跡行走。這大概是父母與老師最大的意義。然而現代社會中,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愈發多了起來,一個個案例觸目驚心,未成年犯罪的數量更是讓人看著心驚膽戰。

李玫瑾教授是研究犯罪心理學的,因此她也很看重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宣傳與教育。在她的講演中,她提到時常會有家長找她諮詢孩子的管理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她始終認為孩子不聽話,父母所佔的原因更大。她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首先,李玫瑾教授提到,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每個孩子降臨時都是一張白紙,這張白紙最終成為一張美麗的畫作、一幅遒勁的好字,亦或是一張充滿斑點的廢紙,取決於在這張白紙上下筆的人。

孩子懵懵懂懂開始學習這世界的規則,學習這社會的知識與技能時,他們是沒有自己的辨別能力的。這時候的孩子,會知道難過、不開心、飢餓,但他們分不清什麼行為是正確的什麼行為是錯誤的。

孩子最常接觸的就是父母,所以孩子產生的心理問題以及行為問題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是有關的,他們會下意識模仿父母的行為。因此李玫瑾教授認為,要解決孩子的問題,首先要解決的是父母的問題。

關鍵期與滯後

農作物從播種到生根發芽,到長高、成熟,這是一個不可逆的發展過程,拔苗助長固然可以讓農作物從表面上看比別的植物更高更好,但最終卻也只能以枯萎收場。

人的身心發展就像是植物的生長一樣,也是有一定的順序的,在剛開始學習認字的年紀,讓孩子作詩,那定然是沒有結果的。這就是李玫瑾教授提到的第二個原因——孩子的心理發展有關鍵期。

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關鍵期就是指兒童對於某一方面特別敏感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對孩子進行教育,孩子會更加聰明。借用李玫瑾教授在演講中所提到的例子,養寵物有經驗的人會發現,狗在前八個月的時候最好教育,一旦過了這個時期,它養成的許多習慣便不好改了。人的教育也是如此。

在孩子剛剛開始接觸世界,開始形成是非觀念的時期,家長便任重道遠。在日常的教育中,如果家長無意識地表現出有禮貌、愛護環境等品質,孩子就會知道有禮貌和愛護環境這樣的行為是正確的。

李玫瑾教授提到的第三個問題就是孩子的心理發展有滯後的特點。許多問題常常不是在一瞬間爆發的,而是在日積月累中,問題堆積起來,最終在一個時機爆發的。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人身體上發生的病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當你感到自己不舒服去醫院檢查時,這個病實際上是在此之前就產生了的。

就像是癌細胞擴散。一個人被醫生確診患上癌症並且癌細胞擴散是在這個人前往醫院才發現的,可事實上癌細胞早在數月前甚至幾年前就存在了。這就是「滯後」。

孩子的行為產生也是有「滯後」的特性的。我們常說,十五六歲的孩子正處於青春期,正是叛逆的時候,這時候最不好管教。但如果一個孩子在十五六歲的年紀出現了嚴重的不良行為甚至是犯罪行為,那麼他心理上產生問題實際上是要追溯到十二歲甚至更早了。

所以大多數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難以管教的時候,通常就已經有些晚了。

互相體諒

人教版的小學語文教材上曾經有一篇《換位思考》的課文,這篇課文是教給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的,可事實上,許多成年人也沒有學會換位思考。

父母總是在擔憂孩子的教育問題,認為孩子太過叛逆,也不聽話,他們多數時候都是在自己作為父母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問題的。可有多少家長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的呢?

處於懵懂時期的孩子最信任的人就是父母,他們將自己的小秘密分享給父母,將自己的小情緒也告訴父母,因為在孩子的世界裡,父母是與他們站在同一陣線的。

可隨著孩子漸漸長大,許多家長開始憂愁起來,因為他們發現他們不懂孩子的想法了,孩子也不願意將秘密分享給他們了。他們以為是孩子到了青春期,孩子和父母之間的矛盾也漸漸多了起來,爭吵不斷,家長便四處打聽「如何在叛逆期與孩子相處」。

可是許多父母忽略了自己將孩子的秘密又分享給別人時孩子的感受,忽略了孩子更需要的究竟是指責還是陪伴。於是父母與孩子便漸行漸遠。

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中,有許多都是因為受到了父母的漠視,也許是父母的爭吵給孩子留下了暴力的痕跡,也許是父母的忙碌給孩子留下了孤寂的感覺,所以孩子的心理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問題。

參天大樹是堅固的,任憑大風吹大雨打,它也能繼續挺拔,可是在成長為參天大樹之前,它也只是一棵樹苗。脆弱的、需要呵護的樹苗。孩子成為一個成年人,在社會的各種挫折之下越挫越勇,朝著自己想要的目標奮勇前進,可在這之前,他們是脆弱的孩子。

他們的身體是脆弱的。傷痛、病毒、意外,許多外界因素都可能會導致他們的身體出現問題。比身體更加脆弱的,是他們的心靈。目睹的暴力、秘密的洩露、在大人眼中無關緊要的事,這些在孩子看來可能就是他們小小的認知裡的全部。

所以,在教孩子學會換位思考的時候,在教孩子學會體諒父母的時候,父母是否想過換位思考?父母是否想過孩子不及格的成績單背後是否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埋怨孩子越來越叛逆,在頭痛孩子越來越不好管的時候,父母又有沒有想過自己有沒有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交流、溝通過?

孩子是需要管教的個體,是需要耐心教導的個體,但與此同時,孩子也是有自己想法的個體,是能夠感知到各種情緒的個體。希望每一個家長與孩子,能成為互相體諒的整體。

相關焦點

  • 李玫瑾:為什麼孩子不聽你的話,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
    表妹讓小宇自己收拾書包,孩子倒是收拾得挺快,不過不是忘了筆袋就是忘了拿書,一天到晚丟三落四的被老師說……表妹說還有好多事兒,都懶得說了,為什麼他就是不能聽我的話呢?「為什麼孩子就是不聽話呢」,這是表妹常常掛在嘴邊的話,孩子不聽話,難管教,這是很多父母的煩惱。
  • 為什麼孩子不聽你的話?
    經常聽到父母這樣的抱怨,為什麼我家孩子就不能聽我的話,我都叫他別做了,他根本不聽我的,真不省心這個時候有些父母可能覺得孩子是在故意搗亂,或者就是質疑孩子不夠聰明,導致對孩子大發脾氣。但是父母是否想過,也許不是孩子不聽話不夠好,而是你說話的方式不對呢。我們先來聽聽下面幾句話:「你膽子怎麼這麼小呢?一點兒也不活潑,你看看人家財寶表現多大方,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不要吃手,你是不是有毛病啊?」、「我每天辛苦的賺錢是為了誰呀?
  •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需不需要告訴老師?李玫瑾教你最佳處理方式
    後來家長知道了這件事,詢問孩子為什麼不去反抗?可是沒想到孩子卻說:打架不是好孩子。隨後,家長告訴孩子:打架雖然不好,但是對方已經欺負你了,你要學會自我保護,如果你一味的謙讓,只會讓他們覺得你怕了。聽過父母的話,這名孩子果然做出了改變,在一次放學的路上再次被經常欺負他的那幾個孩子給攔住,不過,這次他卻做出了反抗,並且嚴厲的告訴他們,如果再有下一次,會讓他們好看。
  • 青春期孩子固執不聽話?李玫瑾:教育孩子,父母要懂得點到為止
    Breck原本是個開朗、愛社交的陽光男孩,但是自從在網上認識了Lewis之後,他慢慢變得孤僻、叛逆、不聽話,也不喜歡運動和做家務了。在媽媽提醒Breck不要沉迷網絡時,Lewis告訴他別聽媽媽的話;此外Lewis還會告訴Breck不用努力學習,之後他會為他準備工作。
  • 孩子為什麼開始不聽你的話了?
    而且,他們覺得自己與他人之間可以發展為互相尊重的關係,大家約定的規則,既要讓我遵守,那你也要遵守。很多父母不清楚這一點,所以覺得孩子變了,不像小時候那樣,說什麼就做什麼了。青春期孩子正是活力四射、不喜歡拘束的時候,你的要求那麼多,他會很反感,想要他聽話,怎麼可能?!有的家長對孩子要求很高,成績要班級第一、表演要拿一等獎、要做班幹部、不能與同學起衝突……把自己的孩子當神仙,樣樣出類拔萃才行。孩子怎麼可能受得了?怎麼可能不叛逆?怎麼可能一直聽你的話呢?
  • 心理學中的「框架效應」告訴父母:為什麼你說的話孩子聽不進去
    其中一個人對他喊到:「快把你手伸過來,我把你拉上來!」但是吝嗇鬼聽了這話後,不為所動,就是不伸手。而另一個人卻對他喊到:「我把手伸過來,你抓住我的手。」結果這個吝嗇鬼一聽這話,立刻抓住了那人的手。兩個救人的人表達的都是同一個意思,但是他們表達的方式不同,結果吝嗇鬼就做出不了不同的反應,這是為什麼呢?這就牽扯到我們今天要說的「框架效應」。
  • ​胡說典藏 || 不聽李玫瑾忽悠,她家閨女可以不學數學,你家孩子少做一道題都不行
    (一)最近,胡夫人迷上了李玫瑾教授的講座。她動不動就提到,李玫瑾講的,孩子出現了什麼情況,應該怎麼怎麼做。 李玫瑾,女,1958年出生,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她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提出預防犯罪要從未成年人教育抓起。
  • 孩子愛頂嘴,多半是父母不合格,李玫瑾:這3句話讓孩子不敢頂嘴
    做父母的,恐怕對這種情形都不陌生。和孩子相處時,容易陷入一種惡性循環。孩子出現問題時,火氣一上來,對孩子的無理要求一頓吵,劈頭蓋臉說出一些指責的話;然後看著孩子可憐的模樣或者失望的表情,想著自己說過的過於嚴厲的話,就有點後悔,開始各種心軟,變得過於和善,來彌補自己剛才的過分堅定。
  • 孩子不聽話,是因為你不懂這3點:聰明父母一定會「聽」孩子的話
    現在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從來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認為孩子小不懂事,什麼事情都必須聽父母的。家長有這個想法其實也是可以理解,因為他們都是過來人了,聽到的、見到的、親身遇到的、感悟到的總是比孩子要多得多。這都是事實。但是,家長往往忽略了一點,就是你想講的一些事理,是不是孩子最想知道的事理。
  • 李玫瑾:管教孩子,6歲前是關鍵期,12歲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
    李玫瑾在參加其中一期《圓桌派》的時候,對於孩子的管教問題,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孩子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是黃金,十二歲之後,父母的話語就是垃圾。」家長孩子此時已經到了青春期,由於激素分泌的影響會更加叛逆,所以此時父母的話就是垃圾,孩子不愛聽,甚至會覺得反感。
  • 李玫瑾:管教孩子,6歲前是關鍵期,12歲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
    李玫瑾現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提出預防犯罪要從未成年人教育抓起。曾經在多次演講中,就提到過,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一定要趁早。不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和他做朋友,長大了才來管教他。
  • 李玫瑾教授:當孩子開始頂嘴,父母常說3句話,孩子將來會感激你
    ,但這樣不對,你冷靜下來我們再溝通孩子雖然年紀小,但不是聽不懂話,也不是不明白一些道理,只不過是當脾氣來了控制不住自己而已。時間長了孩子不僅變得脾氣差,也不會有什麼朋友,父母要早日教會孩子不開心就直接表達,但不要說我討厭你,這樣孩子才能在生氣的過程中控制自己不傷他人的感情。
  • 「這樣沒禮貌」,為什麼孩子聽不懂這句話?可能是父母的錯誤管教
    但是他家兒子一直在旁邊又哭又鬧的,朋友只能抱歉地衝我笑一笑,低下頭來嚴肅地說了一句:"你這樣很沒禮貌"。本以為孩子會乖乖安靜下來,但是他卻像沒有聽懂一樣繼續我行我素。沒辦法,我們只能草草結束聊天。無獨有偶,之後的某一天,我發現小侄子也出現這樣的問題。
  • 李玫瑾:面對孩子頂嘴問題,學會這3句話,孩子將來的發展會更好
    孩子從出生到成年,從吃喝拉撒都需要父母的照顧,到慢慢有了自己的思維,開始對父母說的話裝作聽不見,最後開始對父母的話產生懷疑,甚至是直接唱反調、頂嘴。這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成長過程。作為家長,要了解不同時期孩子的內心,找到問題的根本來調整和引導。
  • 為什麼孩子聽老師話,不聽家長的話?
    很多家長發現,孩子上學以後,常常會不聽自己的話,但是會聽老師的話。之前有一位媽媽說過:「平時我讓孩子做什麼,他總是磨磨唧唧,開始講條件,一點也不配合。但是老師的話就像是聖旨一樣,都不用我們提醒,自己早早的做好了。」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家長可以看一下這四點,可以幫助自己更好的教育孩子。
  • 李玫瑾給父母的3句話:孩子頂嘴時說這3句話,將來他會感激你
    父母太強勢這一點也是孩子頂嘴的一大原因,父母在家的強勢讓孩子一點自己的想法都沒有,一旦自己有什麼想法跟父母說了以後,立刻就會受到父母的拒絕,這樣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時間長了孩子自然會和父母頂嘴,時間長了孩子也不願意和父母交流,也不想去聽自己父母的話。
  • 李玫瑾:當孩子開始頂嘴,父母學會說這3句話,孩子未來更優秀
    而面對孩子的頂嘴,很多父母都是用權威去壓制孩子的脾氣,但父母的這種方式可以壓制住孩子一時但卻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孩子下一次還是會頂嘴,反抗父母,從而造成死循環。「對於家中的孩子,父母不要千依百順,很多逆子都是父母寵出來的」,而關於孩子頂嘴的這個問題,李玫瑾教授也專門分享了3句話,希望可以給家長幫助。
  • 孩子不聽話,是因為你的話「不!好!聽!」
    有個叫李琳的孩子,小學期間成績特別好,到了中學卻跟老師發生了矛盾憤然退學,退學在家的李琳天天對著父母,父母想幫助她找一家私立中學,她不肯也不願交流。時間久了與其父母也產生了矛盾,父母很是傷心,痛斥李琳不懂事。
  • 孩子愛頂嘴,多半是父母不合格,李玫瑾這3句話讓孩子不再頂嘴
    孩子愛頂嘴,多半是父母不合格,李玫瑾這3句話讓孩子不再頂嘴阿權的孩子已經上小學了,因為孩子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爺爺奶奶帶的,二老對孩子有些過於寵溺了,這讓孩子養成了驕橫的脾氣。回到自己家之後,小孩子經常不聽管教,總是和父母頂嘴。阿權的脾氣也不好,只要孩子一不聽話,他就會對孩子發脾氣。
  • 李玫瑾:當孩子開始頂嘴時,父母學會這樣說,孩子將來會更有出息
    隨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要說最令家長頭疼的問題有哪些,那頂嘴一定是其中之一。 其實很多寶媽都和我吐槽過自家孩子頂嘴的過程,有些家長甚至會有暴力來解決,不過每次打完都後悔,但是不打又不知道怎樣做才適合,對此可以說是非常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