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孩子的愛意是延綿不絕的,因為每一個孩子從出生到長成大人,都是父母精心養育的,父母總是會對自己的孩子抱有極大的希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大概是每個父母的期望,與此同時,也是每個父母的擔憂。
中國古話講「百善孝為先」,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孝道都是讓人看重的傳統文化。但古今不同的一點是,古時的孝道是在孩子極小的年紀就深入人心,所以那時的孩子不會忤逆家中父母。
但現代社會,「孝」這一字成為潛移默化的觀念,不會刻意拿出來強調,隨著孩子身心發展的成熟,孩子會明白「孝」字,卻不會有「絕不忤逆父母」的想法。所以時常有家長認為孩子越來越難管,孩子與家長之間的問題也逐漸發展成了社會的一種普遍難題。
可孩子難管這個問題是完全出在孩子身上嗎?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在節目中說過:孩子不聽話難管,問題不在孩子,在於父母。
成年人對孩子的影響
每個孩子都是含苞待放的花,他們應該要成長成為嬌豔又堅韌的樣子,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需要有人來引導他們按照正確的軌跡行走。這大概是父母與老師最大的意義。然而現代社會中,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愈發多了起來,一個個案例觸目驚心,未成年犯罪的數量更是讓人看著心驚膽戰。
李玫瑾教授是研究犯罪心理學的,因此她也很看重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宣傳與教育。在她的講演中,她提到時常會有家長找她諮詢孩子的管理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她始終認為孩子不聽話,父母所佔的原因更大。她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首先,李玫瑾教授提到,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每個孩子降臨時都是一張白紙,這張白紙最終成為一張美麗的畫作、一幅遒勁的好字,亦或是一張充滿斑點的廢紙,取決於在這張白紙上下筆的人。
孩子懵懵懂懂開始學習這世界的規則,學習這社會的知識與技能時,他們是沒有自己的辨別能力的。這時候的孩子,會知道難過、不開心、飢餓,但他們分不清什麼行為是正確的什麼行為是錯誤的。
孩子最常接觸的就是父母,所以孩子產生的心理問題以及行為問題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是有關的,他們會下意識模仿父母的行為。因此李玫瑾教授認為,要解決孩子的問題,首先要解決的是父母的問題。
關鍵期與滯後
農作物從播種到生根發芽,到長高、成熟,這是一個不可逆的發展過程,拔苗助長固然可以讓農作物從表面上看比別的植物更高更好,但最終卻也只能以枯萎收場。
人的身心發展就像是植物的生長一樣,也是有一定的順序的,在剛開始學習認字的年紀,讓孩子作詩,那定然是沒有結果的。這就是李玫瑾教授提到的第二個原因——孩子的心理發展有關鍵期。
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關鍵期就是指兒童對於某一方面特別敏感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對孩子進行教育,孩子會更加聰明。借用李玫瑾教授在演講中所提到的例子,養寵物有經驗的人會發現,狗在前八個月的時候最好教育,一旦過了這個時期,它養成的許多習慣便不好改了。人的教育也是如此。
在孩子剛剛開始接觸世界,開始形成是非觀念的時期,家長便任重道遠。在日常的教育中,如果家長無意識地表現出有禮貌、愛護環境等品質,孩子就會知道有禮貌和愛護環境這樣的行為是正確的。
李玫瑾教授提到的第三個問題就是孩子的心理發展有滯後的特點。許多問題常常不是在一瞬間爆發的,而是在日積月累中,問題堆積起來,最終在一個時機爆發的。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人身體上發生的病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當你感到自己不舒服去醫院檢查時,這個病實際上是在此之前就產生了的。
就像是癌細胞擴散。一個人被醫生確診患上癌症並且癌細胞擴散是在這個人前往醫院才發現的,可事實上癌細胞早在數月前甚至幾年前就存在了。這就是「滯後」。
孩子的行為產生也是有「滯後」的特性的。我們常說,十五六歲的孩子正處於青春期,正是叛逆的時候,這時候最不好管教。但如果一個孩子在十五六歲的年紀出現了嚴重的不良行為甚至是犯罪行為,那麼他心理上產生問題實際上是要追溯到十二歲甚至更早了。
所以大多數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難以管教的時候,通常就已經有些晚了。
互相體諒
人教版的小學語文教材上曾經有一篇《換位思考》的課文,這篇課文是教給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的,可事實上,許多成年人也沒有學會換位思考。
父母總是在擔憂孩子的教育問題,認為孩子太過叛逆,也不聽話,他們多數時候都是在自己作為父母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問題的。可有多少家長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的呢?
處於懵懂時期的孩子最信任的人就是父母,他們將自己的小秘密分享給父母,將自己的小情緒也告訴父母,因為在孩子的世界裡,父母是與他們站在同一陣線的。
可隨著孩子漸漸長大,許多家長開始憂愁起來,因為他們發現他們不懂孩子的想法了,孩子也不願意將秘密分享給他們了。他們以為是孩子到了青春期,孩子和父母之間的矛盾也漸漸多了起來,爭吵不斷,家長便四處打聽「如何在叛逆期與孩子相處」。
可是許多父母忽略了自己將孩子的秘密又分享給別人時孩子的感受,忽略了孩子更需要的究竟是指責還是陪伴。於是父母與孩子便漸行漸遠。
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中,有許多都是因為受到了父母的漠視,也許是父母的爭吵給孩子留下了暴力的痕跡,也許是父母的忙碌給孩子留下了孤寂的感覺,所以孩子的心理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問題。
參天大樹是堅固的,任憑大風吹大雨打,它也能繼續挺拔,可是在成長為參天大樹之前,它也只是一棵樹苗。脆弱的、需要呵護的樹苗。孩子成為一個成年人,在社會的各種挫折之下越挫越勇,朝著自己想要的目標奮勇前進,可在這之前,他們是脆弱的孩子。
他們的身體是脆弱的。傷痛、病毒、意外,許多外界因素都可能會導致他們的身體出現問題。比身體更加脆弱的,是他們的心靈。目睹的暴力、秘密的洩露、在大人眼中無關緊要的事,這些在孩子看來可能就是他們小小的認知裡的全部。
所以,在教孩子學會換位思考的時候,在教孩子學會體諒父母的時候,父母是否想過換位思考?父母是否想過孩子不及格的成績單背後是否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埋怨孩子越來越叛逆,在頭痛孩子越來越不好管的時候,父母又有沒有想過自己有沒有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交流、溝通過?
孩子是需要管教的個體,是需要耐心教導的個體,但與此同時,孩子也是有自己想法的個體,是能夠感知到各種情緒的個體。希望每一個家長與孩子,能成為互相體諒的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