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近,胡夫人迷上了李玫瑾教授的講座。她動不動就提到,李玫瑾講的,孩子出現了什麼情況,應該怎麼怎麼做。
李玫瑾,女,1958年出生,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她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提出預防犯罪要從未成年人教育抓起。
當年,我在大學裡學過青少年心理學的課程,如今聽了李玫瑾教授關於家庭教育的演講,對她提出的很多觀點和事例,深感認同。
但是,任何專家看待問題,都會局限於自己的視野。他們談吐的經驗,往往聽起來有道理,有時候卻未必實用。如果你信以為真,那就中了專家們的忽悠。
李玫瑾的講座,也存在著忽悠的成分,至少,她把我家胡夫人給忽悠住了。好幾次,胡夫人就提到,李玫瑾充分尊重女兒的選擇,堅定不移地支持孩子不學習數學。
李玫瑾的女兒在中學階段,沒有學數學,而是學音樂、學英語,後來,她家閨女進入首都師範大學學音樂,現在是北京市某著名中學的音樂老師。瞧,李玫瑾的家庭教育,貌似成功了。
李玫瑾的閨女竟然不學數學,那她是怎麼學習的呢?為此,我專門查了百度,了解到一些情況,真是讓我大開眼界。
李玫瑾說,女兒讀書時, 數學總是不及格,最後,她和女兒溝通,確定了選擇音樂專業。李玫瑾的觀點是,對家長來說,重要的並不完全是孩子的分數和學歷,而是這一段陪著孩子成長,並且和孩子一起尋找生命意義的過程。
李玫瑾的女兒數學成績不好,就告訴媽媽,想學音樂,因為學音樂不用考數學。李玫瑾就堅定不移地支持孩子改學音樂。
可是,學校的老師不同意,家校之間就產生了矛盾。李玫瑾著急了,就怒懟老師——我孩子數學不好怎麼著?告訴你們,邱吉爾數學不及格,二次大戰中,他是著名的領袖人物;黛安娜數學也沒學幾天,她成為慈善大使;數學不及格的人多了,但是成功的人也很多。我說我女兒數學不及格,不等於她什麼都不行,她會行的。
彼時,李玫瑾經常在電視上出鏡,已經是名人。她這麼跟老師爭辯,老師也拿她沒有辦法。
到了周末,學校上數學課,李玫瑾的閨女不想去。李玫瑾說,好,我給你寫條,身體不適需要睡覺,今天特請假。請假條上是李玫瑾的大名,弄得老師沒脾氣。
(二)
李玫瑾的有些言論,貌似很有道理,但是,聽起來又不可思議——
有些人擅長語言,就發揮語言的天賦,擅長操作,就去幹操作的,為什麼非逼著所有人都把數英語都學一遍呢?有的孩子學習音樂,但數學不好,特別的痛苦,把三個小時用在數學上,不如用在音樂上。也就是說,作為家長我們需要了解孩子,知道孩子適合學什麼,然後你要了解過程,和孩子商量喜歡做什麼,然後就選擇做什麼樣的職業。
作為過來人,我算是老資格的學生家長。我想告誡平民階層家長的是,李玫瑾教授的言論,我們盡可以聽,但是,她的結論只能供我們參考,不能照搬。
在家庭教育上,如果按照高考的標準,李玫瑾的閨女在學業上並不成功。她家女兒沒有學數學,進入首都師範大學學音樂,後來成為一名音樂老師,這不是家庭教育的輝煌。
也許你會說,她家女兒不學數學學音樂,進入首都師範大學,然後做個著名中學的音樂老師,從職業選擇的角度上看,確實也不錯啊。
可是,如果我們家的孩子不喜歡學數學,你讓他放棄數學學別的特長,你試試看,他很難有機會走進一所像樣的本科大學,更難以在一所像模像樣的中學裡做老師。
千萬別聽李玫瑾忽悠,她家閨女可以不學數學,你家孩子少做一道題都不行。因為,你沒有李玫瑾教授的名氣、人脈、公關能力。你家孩子除了闖高考,別的沒有任何退路。
如果你是普通的城市中產階層,如果你家孩子不愛學數學,那就意味著你家孩子就會跌倒在高考這條路上。如果你沒有留給孩子一筆創業資金,那麼,孩子長大後就會艱辛度日。
請問,你家孩子不愛學數學,他還有別的愛好嗎?如果他像李玫瑾教授的女兒那也,喜歡學音樂,此時,你要想好,你身邊有沒有學音樂的環境,你能為孩子提供怎樣的學習環境。
李玫瑾為了滿足孩子學音樂的願望,敢於衝破學校教育的限制,慫恿孩子不去上數學課,甚至,敢於跟老師發生言語上的激辯。試問,你有多大的底氣,有膽量跟老師爭辯呢?你是李玫瑾那樣的著名教授嗎?
退一步講,李玫瑾教授的孩子,不學數學也無所謂,她完全可以繞開數學,甚至可以繞開高考,去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平民百姓的孩子行嗎?
再退一步講,李玫瑾教授身為知名人士,肯定不是貧困戶,完全可以給孩子留下一筆財產。說白了,在北京那個地方,父母留下兩套房子,就足可以讓孩子活得有滋有味。
想想看,你和孩子是哪個社會階層的?平民階層的家長和孩子,跟在北京名校任教授的李玫瑾,該有多大的差距?李玫瑾在家庭教育上可以任性一把,可你必須規規矩矩。
(三)
李玫瑾的女兒沒有學數學,只是靠英語和音樂就進入首都師範大學,然後就成為某校的音樂老師,看起來、聽起來,真是順理成章。
我的判斷是,箇中過程沒有那麼簡單。有些細節,李玫瑾教授可能不方便說,她的人脈資源肯定從中起了作用。
李玫瑾教授的孩子捨棄了數學,而專攻音樂,絕對不應成為我們家庭教育的榜樣。
我們都知道,馬斯洛把人類的需求從低到高,劃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我們平民百姓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要求,其實是從最低層次,也就是生理和安全需求開始的。可是,李玫瑾的家庭教育,直接就達到了自我實現需求。
這意味著,平民百姓的家庭,與李玫瑾教授的家庭,在生存資源上,存在著巨大的差距。換言之,在各方面的實力上,李玫瑾教授都是超常的。否則,她沒有膽量和底氣讓女兒撇開數學。
李玫瑾教授面對學校的老師,能任性到敢於怒懟、隨意請假的地步,請問,平民百姓家長,有什麼樣的底氣,敢於不遵從學校的安排呢?
聽多了所謂專家教授的講座,我們只能汲取其中有價值的部分內容。很多成功人士的演講,往往只會講到明規則,而悄悄躲避其中的潛規則。
他們不會告訴你,在孩子的成長中,曾經走過哪些捷徑。他們不會告訴你,分數的背後,還有多少人脈資源在起作用。他們只會講成績,說方法,卻有意無意地掩蓋自己其他方面的實力。
如果你沒有李玫瑾教授那樣的綜合實力,那麼,在教育子女上,最好就不要過於任性。她家女兒不學數學,無所謂,她有足夠的辦法可以彌補。你家孩子不學數學,就只能硬生生地跌倒在高考的門檻前。
如果你也想讓孩子學音樂,你買得起像模像樣的鋼琴嗎?上得起高質量的音樂家教課嗎?甚至,你為自家孩子將來的成家立業,準備了足夠的積蓄,留下了一套房子嗎?
人比人氣死人,還是老老實實地鼓勵孩子學好數學吧,少做一道題都不行。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沒有硬實力,就想讓孩子在成長中找捷徑,只能是自討苦吃。
— E N D —
讚賞幾塊錢,買斤豬肉吃
點擊「在看」,給我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