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沒禮貌」,為什麼孩子聽不懂這句話?可能是父母的錯誤管教

2020-12-17 淮山育兒記

導語:《看不見的教養》中有這麼一句話:"所謂教養,簡單了說,就是不管你的出身和背景,都努力做個更好一點的人。"如今社會,教養已經成為評判一個人的主要標準,不論出身和背景,有教養的人往往更受到別人的歡迎。

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不少家長在他們很小的時候,便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行為,希望他們能夠做事有禮節,不管走到哪都能受到別人的尊重。

前段時間,在餐館遇到一位很久沒見的朋友,老朋友見面自然要好好聊一聊。但是他家兒子一直在旁邊又哭又鬧的,朋友只能抱歉地衝我笑一笑,低下頭來嚴肅地說了一句:"你這樣很沒禮貌"

本以為孩子會乖乖安靜下來,但是他卻像沒有聽懂一樣繼續我行我素。沒辦法,我們只能草草結束聊天。

無獨有偶,之後的某一天,我發現小侄子也出現這樣的問題。嫂子已經說過不禮貌,可是他依舊做著家長不贊同的事情,最後被嫂子狠狠地訓斥一頓。不知道家長在生活中有沒有發現這樣的情況,明明已經告訴孩子某些行為是"不禮貌"的,可是他們依舊固執地堅持,完全聽不進去這是為什麼?

"不禮貌"這個詞對於孩子而言是陌生的,他們甚至不理解其中的含義。所以當家長指出他們不禮貌的行為時,他們的腦海中就會出現:"什麼是禮貌?我為什麼要禮貌",甚至還會做出相反的反應,那就是更加不禮貌。

舉個例子,當孩子第一次端水給你的時候,你鼓勵了他,孩子就知道端水是一件好事,於是經常端水給你喝。同理,當孩子第一次做出不禮貌的行為時,家長只是溫柔地告訴他:"這樣做不禮貌。"他們就會因為不理解"禮貌"這個詞語而誤認為這是一種好的行為,於是便會為了做得更好而努力,但是這種行為卻是父母眼中的"變本加厲"。

如何培養孩子的禮貌意識呢?可以試試這4個方法。

第一個方法:理解孩子的行為。

要知道給孩子是單純的,他們所做的一切事情其實只是為了開心,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的做法會給別人帶來什麼樣的麻煩,所以家長要知道自家孩子為什麼會做出"不禮貌"的事情。比如孩子突然走上前推了別人一下,在家長眼中,這種行為一定是不禮貌的,但事實上,小朋友可能只是想要和別人一起玩,但是不懂得應該如何加入,於是選擇了最"差勁"的方法。

這時候家長要做的不是訓斥,而是幫助他說出心裡的話:"你想要和他們一起玩是嗎?但是推人是不正確的哦,你可以……"這樣等到下次再發生這種情況的時候,他們知道怎麼樣做才是合適的。

第二個方法:溫柔教育。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發現,自己好言相勸但是他們油鹽不進,並非逼著自己採用暴力手段,但是這種方式非常容易形成習慣,以至於讓暴力成為了教育的主要方式。著名的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女士曾經說過:教養就是自尊、自製,當家長對孩子施暴的時候,就已經打擊到他們的自尊。所以,暴力的家長不可能養育出真正有教養的孩子。

第三個方法:讓自己當榜樣。

家長是孩子模仿的重要對象,長時間的朝夕相處,小朋友會有意無意地模仿父母的行為舉止。甚至是語氣和神態,所以無論什麼時候,家長都要表現出"有禮貌"的樣子,經常和孩子說謝謝,對不起,想要用孩子東西之前要詢問他:"我可以用一下你的xxx嗎?"也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第四個方法:用期望代替制止。

孩子是一種"是覺動物",家長會發現,同樣意思的一句話,用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會有孩子會有不同的表現。比如他們總是打斷大人說話,家長就可以用:"我希望可以聽我說完"來代替:"不要打斷我說話"。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這樣他們才會懂得尊重別人。

寄語:所有的孩子都是含苞待放的花朵,家長想要看到他們綻放出自己最美的樣子,就要將耐心和愛心化成陽光和雨露,讓他們在溫暖的環境中茁壯成長。"生活的美好不可能靠大錘來灌輸",家長用自己做榜樣,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一旦"禮貌"成為他們難以割捨的一部分,他們自然會成為受人尊重,不管到哪都受歡迎的那一類人。

相關焦點

  • "這樣沒禮貌",為什麼孩子聽不懂這句話?可能是父母的錯誤管教
    嫂子已經說過不禮貌,可是他依舊做著家長不贊同的事情,最後被嫂子狠狠地訓斥一頓。不知道家長在生活中有沒有發現這樣的情況,明明已經告訴孩子某些行為是&34;的,可是他們依舊固執地堅持,完全聽不進去這是為什麼?
  • 父母認知:管教孩子時,父母常犯的10條錯誤
    我們的對象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值得每一位父母的認真對待。在這裡,為各位爸媽奉上一份「父母管教孩子時常犯的錯誤」清單。像飛行員熟悉飛行清單一樣,熟悉這些我們經常犯的錯誤,可以幫助我們在管教孩子的時候避開這些坑。
  • 孩子不聽管教,可能是父母的錯誤,試試這兩個方法,孩子乖乖聽話
    此時,家長不要發脾氣,而要隨時觀察孩子的言行舉止,這樣才能捕捉到孩子多變的情緒,更好幫助他們改掉壞習慣。父母應該多多鼓勵孩子,重建他們的自信,減少給孩子帶去的影響和負面情緒,幫助他們重建自信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很容易出現偏離路線的行為,而這就需要家長從中協助他們走回正確的道路。
  • 為啥孩子越管越壞?錯誤的管教方法,很多父母卻還在用
    說起這句話,相信很多父母都會覺得非常熟悉,因為有一些父母可能每天都要對自己的孩子說好幾遍這句話,當孩子在做一些父母沒有辦法理解的事情時,父母就會義正言辭的叫孩子停下這件事情,但是其實很多人都會發現,這種教育方式只會讓自己的孩子越管越壞,因為這是一種錯誤的教育方式。
  • 父母管教孩子常犯的10種錯誤,你中了幾條
    為什麼孩子長大後,一下子從乖巧聽話的小寶寶變成稍不如意就吵鬧的小惡魔呢,其實這跟家長的教育方式不無關係。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採用正確的方法,不會有一點痛苦,會覺得特別開心,因為孩子在不斷地成長。」 但日常育兒生活中,一直保持愉快親子關係的並不多,正所謂:「道理都懂,但仍然過不好這一生」。孩子這種小東西,總是不按套路出牌,家長的應變能力不強,脾氣上來的時候,很多育兒信息一下子都跑到九霄雲外了,導致家裡經常出現雞飛狗跳的情況。
  • 孩子不聽管教?家長可以嘗試「阿倫森效應」,讓孩子更加省心
    作為孩子為什麼總是不能讓父母省點心,其實生活中這樣的案例數不勝數,孩子不受父母的管教,最後鬧得親子關係產生隔閡的也比比皆是。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孩子不服從父母的管教?而且在這個時期的孩子,會認為父母的想法已經陳舊,或者是錯誤的,所以他們認為這樣的話語不聽也罷。
  • 父母管教孩子時絕不該說的9句話
    比如,如果孩子是因為傷心而哭泣,你不應該斥責孩子不準哭、因為這對孩子來講就意味著他們不準傷心難過,他們不應該有這種情緒,這是不對的。但如果孩子總是用尖叫打滾打人等不恰當的方式表達,那麼接下來父母要做的是教會孩子,當他們有不舒服的情緒時,如何用更健康也更合理的方式去表達。
  • 為什麼我們的孩子普遍「沒有禮貌」
    這件事,讓我反思了很久,為什麼我們的孩子都這麼沒禮貌。父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孩子永遠學不會懂禮貌。這樣的例子生活裡還有很多。當父母說:孩子可不都是這樣,不能怪他們。孩子還這麼小,還不懂事呢。別和孩子一般見識。
  • 為什麼越嚴厲的管教,孩子越不聽?家長做到這4點才能事半功倍!
    張姐吐槽自家孩子特別不聽話,常常拿父母的話當耳旁風。張姐本來想和孩子好好地講道理,但是看到孩子完全不要聽的樣子就難免要發火,最後講道理也變成了指責訓斥或者是胖揍一頓。這讓張姐很苦惱,不知道該如何應對。一天孩子不好好寫作業,張姐收拾完家務發現孩子的作業進展緩慢,於是張姐便催促了孩子幾遍「不許寫作業的時候吃水果!」「不許不專心!」
  • 孩子犯錯不打聽話?家長學會這6句話,正面管教比打罵更有效
    隨著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普及,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了打罵對於孩子來說可能並不一定能起到教育作用,反而可能會傷害孩子的身體和內心,在犯錯之後經常被打被罵的孩子非常容易形成不自信的性格,還很可能對家長抱有不信任的態度;但如果對孩子不批評責打,在孩子犯錯之後不加以糾正,只是輕飄飄的告訴孩子「這樣不對」,這種有錯不罰的行為又會讓孩子對自身的錯誤缺乏認識,將犯錯視為習以為常的事,進而讓孩子養成無法無天的性格
  • 父母管教孩子時絕不該說的9句話!|精選
    比如,如果孩子是因為傷心而哭泣,你不應該斥責孩子不準哭、因為這對孩子來講就意味著他們不準傷心難過,他們不應該有這種情緒,這是不對的。但如果孩子總是用尖叫打滾打人等不恰當的方式表達,那麼接下來父母要做的是教會孩子,當他們有不舒服的情緒時,如何用更健康也更合理的方式去表達。
  • 父母別只懂得管教,讓孩子參與管教過程,這樣孩子犯錯更有意義
    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父母往往充當上帝的視角,對孩子進行批評管束,但其效果卻並不好。孩子對於錯誤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只是服從父母的威嚴進行改正。孩子犯錯誤之後,父母除了要管教孩子,還要讓孩子自己參與到管教過程,這是為什麼呢?
  • 孩子常和父母說這三句話,可能會養出白眼狼,一流父母要學會糾正
    看著小時候乖巧的孩子變成現在的揮拳相向,不少父母都會表示不解,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不講道理。孩子說這句話的習慣一定不是短期內形成的,在孩子當著父母的面第一次說這句話時,如果沒有得到父母的及時糾正,這種結局的出現就已經註定了。
  • 孩子為什麼「沒禮貌」?多半是這3個原因,建議家長看一看
    相信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是偏偏就有的孩子沒禮貌,這就變成了很多家長的困擾,這是為什麼呢?都表示出了疑惑,都希望能夠找到孩子不禮貌的原因,並且改正孩子,讓孩子成為一個有禮貌的乖孩子。
  • 甩臉大吼愛懟人,孩子為什麼會如此不懂禮貌?父母該如何教才好
    可事實上,當我們聽到孩子不同的意見時,其實更習慣去無視甚至以否定的態度對待孩子的感受,以簡單粗暴的方式去糊弄孩子:「天天都在玩兒這個,你不嫌煩、不嫌沒意思啊,趕緊過來準備睡覺啦」「為什麼非要穿這雙鞋啊,髒乎乎的,真不知道這有什麼好的」「……」你若總這樣回應孩子,非但不能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
  • 孩子沒禮貌惹人煩?可能是「禮儀教育」出了錯,家長要及時糾正
    很多家長可能都遇到類似的情況,熊孩子衝撞了自己,跟他們講道理的時候,他們反而反過來教育家長。其實這跟以下孩子的3種表現一樣,都是因為孩子不懂禮貌,而惹人嫌棄。有些時候別人明明在聊很重要的事情,可是孩子完全不在意,直接出聲打斷別人,說自己的看法。相信大家在談話的時候一定都非常討厭自己的對話被打斷,因為這不僅僅是打斷對話的問題。孩子出聲打斷不僅會打亂別人談話的思路,也會讓人覺得孩子不懂禮貌,不尊重自己。這會讓人嫌棄孩子,畢竟沒有人願意喜歡一個不懂尊敬的人。
  • 孩子對人沒禮貌,父母該如何教導?學會「行為劃分」是成長的捷徑
    有些孩子確實對人很沒禮貌,甚至沒大不小,然而這樣的毛病,多半是家長管教不嚴,或者說教育上有偏差,因此才會導致孩子對人沒禮貌,那麼,家長該如何教導?其實應該先了解一下,孩子為什麼會變得沒大沒小。實際上,孩子是通過家長的反應和態度建立自己的行為模式的,如果說家長沒有及時阻止孩子的錯誤行為,那麼會導致孩子認為這樣的行為是被允許的,進而導致孩子變本加厲,甚至出現對大人不尊重的情況。
  • 孩子不聽父母管教,對打罵"免疫",不如狠心樹立家規
    &34;男孩卻不服氣,對著媽媽大吼:&34;小小年紀竟然不害怕父母的打罵,當真是條&34;。在家長看來,他們不服從管教便是叛逆的行為,需要用武力解決。有些&34;的孩子,被父母訓斥責罵之後,都會主動承認錯誤,並乖乖聽從建議。然而很多性格暴躁的孩子,自我意識逐漸&34;。為了彰顯自己&34;,他們都會選擇頂嘴爭吵,對父母的說教和打罵無動於衷。對於說不聽打不怕的孩子,父母有時也束手無策。
  • 家長講道理,孩子為什麼不願意聽?高情商的父母做好這3點很重要
    家裡從來不是講道理的道場,教育從來都不靠講道理,成長是一個體驗的過程,只有讓孩子體會到了,他才能夠理解,才能夠轉變自己。情商低的父母,才會不停地對孩子講道理,不懂得顧及孩子的感受,不分場合任意指責,孰不知這樣不僅無法讓孩子受教,只會將孩子推到自己的對立面。
  • 父母這樣說,孩子才肯聽,父母這樣做,孩子才優秀
    李玫瑾教授曾列舉了三個關於父母與孩子爭吵的例子,只需3句話,這三句話作為父母終身受用。這對於孩子而言可增長他的學習欲望,而且能對父母的解釋充分的理解。孩子都是有好奇心的,他們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是他們思想火花的一次閃現,如果家長隨意對待,敷衍了事,會損傷孩子提問的積極性,還會使其智慧的萌芽逐漸枯萎。回答時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徵和接受能力,儘量簡明、準確、通俗、生動。孩子不需要知道最科學嚴謹的答案,用他聽得懂的詞語回答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