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看不見的教養》中有這麼一句話:"所謂教養,簡單了說,就是不管你的出身和背景,都努力做個更好一點的人。"如今社會,教養已經成為評判一個人的主要標準,不論出身和背景,有教養的人往往更受到別人的歡迎。
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不少家長在他們很小的時候,便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行為,希望他們能夠做事有禮節,不管走到哪都能受到別人的尊重。
前段時間,在餐館遇到一位很久沒見的朋友,老朋友見面自然要好好聊一聊。但是他家兒子一直在旁邊又哭又鬧的,朋友只能抱歉地衝我笑一笑,低下頭來嚴肅地說了一句:"你這樣很沒禮貌"。
本以為孩子會乖乖安靜下來,但是他卻像沒有聽懂一樣繼續我行我素。沒辦法,我們只能草草結束聊天。
無獨有偶,之後的某一天,我發現小侄子也出現這樣的問題。嫂子已經說過不禮貌,可是他依舊做著家長不贊同的事情,最後被嫂子狠狠地訓斥一頓。不知道家長在生活中有沒有發現這樣的情況,明明已經告訴孩子某些行為是"不禮貌"的,可是他們依舊固執地堅持,完全聽不進去這是為什麼?
"不禮貌"這個詞對於孩子而言是陌生的,他們甚至不理解其中的含義。所以當家長指出他們不禮貌的行為時,他們的腦海中就會出現:"什麼是禮貌?我為什麼要禮貌",甚至還會做出相反的反應,那就是更加不禮貌。
舉個例子,當孩子第一次端水給你的時候,你鼓勵了他,孩子就知道端水是一件好事,於是經常端水給你喝。同理,當孩子第一次做出不禮貌的行為時,家長只是溫柔地告訴他:"這樣做不禮貌。"他們就會因為不理解"禮貌"這個詞語而誤認為這是一種好的行為,於是便會為了做得更好而努力,但是這種行為卻是父母眼中的"變本加厲"。
如何培養孩子的禮貌意識呢?可以試試這4個方法。
第一個方法:理解孩子的行為。
要知道給孩子是單純的,他們所做的一切事情其實只是為了開心,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的做法會給別人帶來什麼樣的麻煩,所以家長要知道自家孩子為什麼會做出"不禮貌"的事情。比如孩子突然走上前推了別人一下,在家長眼中,這種行為一定是不禮貌的,但事實上,小朋友可能只是想要和別人一起玩,但是不懂得應該如何加入,於是選擇了最"差勁"的方法。
這時候家長要做的不是訓斥,而是幫助他說出心裡的話:"你想要和他們一起玩是嗎?但是推人是不正確的哦,你可以……"這樣等到下次再發生這種情況的時候,他們知道怎麼樣做才是合適的。
第二個方法:溫柔教育。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發現,自己好言相勸但是他們油鹽不進,並非逼著自己採用暴力手段,但是這種方式非常容易形成習慣,以至於讓暴力成為了教育的主要方式。著名的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女士曾經說過:教養就是自尊、自製,當家長對孩子施暴的時候,就已經打擊到他們的自尊。所以,暴力的家長不可能養育出真正有教養的孩子。
第三個方法:讓自己當榜樣。
家長是孩子模仿的重要對象,長時間的朝夕相處,小朋友會有意無意地模仿父母的行為舉止。甚至是語氣和神態,所以無論什麼時候,家長都要表現出"有禮貌"的樣子,經常和孩子說謝謝,對不起,想要用孩子東西之前要詢問他:"我可以用一下你的xxx嗎?"也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第四個方法:用期望代替制止。
孩子是一種"是覺動物",家長會發現,同樣意思的一句話,用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會有孩子會有不同的表現。比如他們總是打斷大人說話,家長就可以用:"我希望可以聽我說完"來代替:"不要打斷我說話"。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這樣他們才會懂得尊重別人。
寄語:所有的孩子都是含苞待放的花朵,家長想要看到他們綻放出自己最美的樣子,就要將耐心和愛心化成陽光和雨露,讓他們在溫暖的環境中茁壯成長。"生活的美好不可能靠大錘來灌輸",家長用自己做榜樣,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一旦"禮貌"成為他們難以割捨的一部分,他們自然會成為受人尊重,不管到哪都受歡迎的那一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