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人沒禮貌,父母該如何教導?學會「行為劃分」是成長的捷徑

2020-12-22 樂仔說育兒

有些孩子確實對人很沒禮貌,甚至沒大不小,然而這樣的毛病,多半是家長管教不嚴,或者說教育上有偏差,因此才會導致孩子對人沒禮貌,那麼,家長該如何教導?其實應該先了解一下,孩子為什麼會變得沒大沒小。

01孩子沒大沒小主要是因為這幾個原因:

原因一:家長過於溺愛

有些家長確實沒分清楚溺愛孩子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因此,總是因為自己過於驕縱孩子而導致孩子心裏面沒有一個分寸。

實際上,孩子是通過家長的反應和態度建立自己的行為模式的,如果說家長沒有及時阻止孩子的錯誤行為,那麼會導致孩子認為這樣的行為是被允許的,進而導致孩子變本加厲,甚至出現對大人不尊重的情況。

原因二:想挑戰父母的權威

實際上,每個孩子都有自己自主獨立的想法,如果說父母本身經常用自己的威嚴去控制孩子的話,那麼孩子會要麼生出叛逆的心理,要麼成為不折不扣的巨嬰。

一般如果孩子沒大沒小的話,也是因為想通過挑戰父母的權威來"強調"自己的自主獨立性。

原因三:心直口快

並不是每個孩子沒大沒小都是有意冒犯,有些孩子是真的因為比較粗心大意,或者所謂的心直口快,因此,在有些時候會說出一些沒大沒小或者冒犯大人的話,這樣的情況其實是在允許的範圍內,畢竟只要好好引導,孩子是能做出改變的。

由上述可以,孩子之所以沒大沒小,是不同的原因引起的。因此家長要清楚孩子沒大沒小和沒禮貌的原因,然後才能"對症下藥"。在這裡,其實家長可以學會"行為劃分",幫助孩子獲得成長的捷徑,並且讓孩子有更好的教養。

02「行為劃分」是什麼?

所謂的行為劃分,其實就是給孩子計劃出三個區域,而這三個區域則用紅黃綠三個顏色來區分:紅色區域代表的是需要制止孩子的行為,黃色區域是可以商量的行為,綠色區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行為。

綠色區域綠色區域是家長希望孩子做的行為,因此在這個行為範圍內,家長想讓孩子懂得如何尊重別人,或者對人有禮貌,被幫助也會說謝謝,反正一切看上去有教養且在社交規範上正確的事情,都會被歸納在綠色區域當中。

黃色區域黃色區域當中是被允許的範疇,在這個範圍當中雖然被允許但是仍舊需要保持適度,比方說孩子如果喜歡吃糖,或者有什麼像是玩遊戲或者看電視的喜好,只要不過度的話都能在黃色範圍當中。

紅色區域紅色區域是家長不想孩子做的區域,而這類區域當中的行為,自然是一些比較嚴重過分的行為了,比方說孩子沒大沒小或者經常欺負別人,或者任意品行上有瑕疵的行為模式也都會會被歸類在紅色區域當中。

這三個區域其實正是家長應當適當調度的地方,孩子有什麼樣的行為,就用什麼樣的方式處理,那麼,家長該如何應用這個行為劃分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有教養的?

03家長可以這麼教育孩子:

第一:理性溝通

如果說孩子處於黃色的區域,首先要做的就是用理性溝通的方式讓孩子知道自己正在用理智的態度和他交流,不要用謾罵或者其他方式讓孩子感到難堪,否則只會讓孩子的面子過不去,甚至想通過搗蛋來反對家長。

比方說,孩子明明只是因為有點過度沉浸於自己的喜好,然而家長覺得這樣的行為不妥,就用打罵的形式想要讓孩子改正,但是這樣的做法,無異於把孩子推向叛逆的那邊。

第二:循序善誘

如果孩子已經處在紅色區域,那麼家長就要亮起警燈了, 因為這個範圍內光用理智的態度是很難和孩子達成共識,家長應當讓孩子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自己的行為,然後再通過自己的循序善誘讓孩子認識到自己問題的錯誤性。這樣的話,才能讓孩子逐漸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避免孩子繼續犯錯。

04結語:

行為劃分確實是一個不錯的辦法,畢竟孩子的行為問題確實需要及時地去引導糾正,不然的話,有些家長會沒有清晰的認知認識到孩子到了哪個區域,因此而錯過正確的行為糾正,而讓孩子成為一個沒有教養的人。為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家長可以仔細閱讀以上幾點,然後結合自己的情況的分析。

相關焦點

  • 孩子沒禮貌、教養差?學會「行為劃分」,是孩子成長的捷徑
    02如何利用「行為劃分」,讓孩子變得有教養?所謂的行為劃分,就是將孩子的行為分為三個區域,分別是綠黃紅,每個區域裡的行為不同,家長應該採取的態度也不同。比如說綠色區域裡的行為都是可以接受的,黃色區域裡的行為有待商榷,要是孩子做出了紅色區域裡的行為,家長就要及時制止並且教育孩子了。
  • 面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父母該如何面對?
    04 面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該如何應對 面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如果父母只是停留在問題層面,而不去幫助孩子探尋背後的原因,尋求科學、有效的辦法改善孩子的行為,那麼孩子很有可能出現一系列問題:比如學習困難、社交障礙、品行障礙等。
  • 孩子對長輩沒禮貌,責任在父母身上,三招讓孩子學會尊重長輩
    1.家長沒有做好榜樣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承擔了非常重要的標杆作用,他們的行為造成非常大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如果父母對爺爺奶奶表現的非常不尊重那麼就會讓孩子認為這種情況是正常的,所以孩子在和長輩相處的時候自然也就會變得非常沒有禮貌了。並且如果是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養成了這種習慣,那麼在他們長大了之後就更難改正。
  • 孩子不愛叫人,不是他沒禮貌,而是你的問題
    想要讓孩子見人主動打招呼、問好,可不能靠訓斥孩子幾句「沒禮貌」、逼著他喊人來培養。要知道孩子的待人接物、言行舉止,都是通過對父母的言行進行觀察模仿,再「實踐」出來的。所以孩子見到人的表現如何,往往都反映出平時父母是怎麼做的。
  • 甩臉大吼愛懟人,孩子為什麼會如此不懂禮貌?父母該如何教才好
    、準確、得體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讓孩子逐漸學會禮貌待人,用尊重人的方式來與人溝通交流,而不是以分貝比高低,誰音量大就聽誰的。那麼,父母又該如何「以身作則」呢1.細緻描述孩子的感受假如孩子能說出他「為什麼要等會起床」「為什麼要把食物吐出來」「為什麼不立即睡覺」的理由(就像開頭說的那樣),那他的話就能變得溫和許多,最起碼能讓人在心理上接受了。
  • 父母學會了退出,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長
    父母要學會放手,學會退出。放手不等於不愛,不等於不關心,不等於不幫忙。放手 不是快刀斬亂麻,而是循序漸進與孩子成長相伴的過程。放手不是「不管你」,不是放棄愛,而是從孩子的身邊「抽離」出來,只在他需要的時 刻提供關心,在他辨不清方向的時候給他及時的輔助。
  • 孩子不與他人打招呼,這種沒禮貌的行為,是因為父母不懂孩子!
    突然回想起小時候,茹媽也有這樣的經歷,記得有一次,家裡很多陌生人,大伯從大城市回來,說如果叫他一聲「伯伯"就給茹媽20塊錢,在當時筆錢對小朋友來說簡直是筆」巨款」了,大人們開始起鬨,茹媽一句也叫不出來,甚至還被嚇哭了,於是大人們就開始說這小孩子沒禮貌,還傻,有錢都不要。
  • 父母學會「放手」,與孩子共同成長,才是對孩子最大的愛
    他從中感受到了助人的愉快,愛上了與小夥伴一起努力的快樂,懂得了一切的付出都會有所收穫的。他還實踐了與成人及陌生人溝通的技巧,這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父母身邊的耳濡目染,和母親的悉心教導。從小父母會教導孩子要聽話懂事,老師會教導孩子要努力學習,但很少教導孩子如何與人溝通的。
  • 孩子出現高空拋物的行為,家長該如何引導,我家熊孩子的成長曆程
    孩子小的時候多少都是一個讓家長頭疼的熊孩子,很多時候犯錯誤是因為他們並不知道這樣做是錯誤的行為,做家長的就需要在孩子出現錯誤行為之前就先教導預防,出現錯誤行為之時及時制止,給孩子講明危害,並且指明正確的方向。
  • 做高情商父母,培養高情商孩子,這些細節不能忽略
    面對這些日常讓人不舒服的行為,很多家長以「孩子不懂事」輕描淡寫的一句話,不斷把孩子推向深淵。如果一味聽之任之不去引導糾正,孩子最終只會成為社會上不受歡迎的人,我們常說的低情商的人群。情商低的人往往不懂得去顧及別人的感受,經常出口傷人,而且缺乏韌性容易受挫。所以無論是婚姻生活還是工作都容易出現問題。所以為了孩子的未來,父母應該及早幹預,教導,培養高情商的孩子。
  • 作為稱職的父母,該如何陪伴孩子終身成長?
    生活中我們都知道;作為父母的教育觀和言行會對孩子一生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但是我們也都是初為人父人母,特別是對於第一胎的孩子,哪裡來經驗,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僅憑藉自己的價值觀和身邊朋友圈的影響去嘗試罷了,所以學習孩子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課程,生活中我們也要學會換位思考,我們在要求孩子學習的同時,我們是否有對自己有所要求,父母都不學習,怎麼會能培養出愛學習的孩子呢
  • 怎樣讓孩子學會尊重長輩?
    習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孩子在長輩生病需要關愛的時候即便有心,也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4、孩子不懂得與長輩相處的禮儀。孩子一般都心直口快,如果父母缺乏教導,他們不清楚與長輩相處的禮儀,也不懂得體會談話時對方的心理感受,當與大人的意見相左時,孩子就會從自己的立場出發,讓他人服從自己的想法。於是他們就會以命令的口氣和對方說話,以求達到自己的目的。
  • 孩子性別倒置行為,父母態度輸在起跑線,教導性別認知從小抓起
    我們作為父母,必須正確培養孩子的三觀及性別意識,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增強孩子的社交能力,還可以減少傷害的風險……這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研究顯示,一歲左右的孩子對性別的意識非常的模糊,而當寶寶3到5歲時,孩子的性別意識就變得非常敏感。因此,對於孩子來說,儘早啟蒙與其認知認識水平相對應的性別意識更為有益。
  •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
    家是孩子成長的搖籃、棲息的港灣。孩子的性格、品行、價值觀、志趣等都與自己的家庭環境、成長經歷息息相關。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著不同的身心發展特點,作為父母該如何針對各個階段的孩子心理特點來進行良好親子互動、家庭教育呢?這是一個任重道遠的課題,讓我們通過專業學習、專家指導,與孩子共同成長,為孩子的身心成長鋪墊健康之路吧!
  • 杜絕"謊言式教育",應耐心教導孩子,使孩子健康成長
    杜絕&34;,應耐心教導孩子,使孩子健康成長&34;是當代許多家長常常犯了的一個錯誤,家長當面對孩子難以管教時,不知道怎麼做的時候,喜歡用謊言去敷衍對孩子教育。但這樣的做法並不可取,今天就來看看錯誤的&34;你中招了嗎?
  • 父母如何做是孩子高度的起點,孩子之間的差距是父母的高下對比
    父母自身的改變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榜樣對於孩子來說很多時候家長的做法就是他們道德行為準則的高度,也是行為的起點。有些家長不以為意,覺得自己做得好不好並不重要,孩子早晚要上學去學習知識,早晚都要學會如何做人。但其實道理懂得再多,不如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接觸父母的行為,約束自我傳遞的視角和觀點來得更加有效。
  • 李玫瑾教授:如果孩子有這四種行為,家長不要慣著,該打就得打
    每個家庭的孩子都是家長的掌中寶,作為家長最大的心願就是孩子能夠養成良好的習慣,健康快樂成長,將來走上社會,成為一個正直、優秀的人。然而這不僅僅是孩子的事情,家長的教育也非常重要。孩子在出生後,與爸爸媽媽的接觸時間最長,父母的教育方式,深深影響著孩子,父母有一個正確的教育方法,對孩子以後的性格養成至關重要。
  • 李玫瑾:孩子出現不當行為時,別捨不得打,不及時糾正未來更難改
    文丨飯飯媽很多父母都是第一次當爸媽,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就非常頭疼。因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性格,如何將孩子教育成懂禮貌有教養的人,也是家長們需要一直鑽研的&34;。1)經常騙家長的行為真誠與誠實是家長需要教育孩子的第一步,從小我們在學校裡,老師也教導我們要學會誠實,但是部分孩子由於各種因素就會選擇說謊。特別是由於害怕受到懲罰,很多孩子就開始學會了說假話,還會把責任推到其他人身上。
  • 父母育兒別停留在表面,了解行為教育的重要性,合理教導孩子
    一般來講,這句話本身的意思是屬於中性,然而在生活中人們一般用於貶義,指孩子「繼承」了父母的一些不良行為、不好的習慣,父母在生活中的行為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的各方面發展,在孩子受到影響的同時,更多的父母只關注孩子的這些行為而沒注重自身存在的問題。
  • 孩子為什麼「沒禮貌」?多半是這3個原因,建議家長看一看
    關於孩子不禮貌的3個原因1、父母沒有以身作則首先第一個原因就是父母沒有以身作則,因為孩子在小的時候屬於模仿性強,會隨著身邊人的做法而學習,但是孩子小時候也是有缺點的,就是不懂的如何去辨別事物的好壞,因此身邊人無論做的錯的還是對的孩子都會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