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孩子出現不當行為時,別捨不得打,不及時糾正未來更難改

2020-09-24 飯飯媽媽育兒

文丨飯飯媽

很多父母都是第一次當爸媽,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就非常頭疼。因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性格,如何將孩子教育成懂禮貌有教養的人,也是家長們需要一直鑽研的&34;。

其實在孩子剛出生的時候,父母都希望自己能對孩子溫柔一些。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可能會多多少少出現一些壞習慣,而在家長多次提醒以後,有些孩子仍然沒有改正。於是脾氣再好的家長都可能被逼的發火,甚至對孩子進行體罰。

但當大家看到網上的一些孩子自尊心受傷後,做出一些傷害自己的事時,很多父母就再也不敢輕易打罵孩子了。

然而,有些孩子如果光憑口頭教育是無法讓他們信服和認識錯誤的,而且有些錯誤的行為不及時糾正的話未來更難改變。

所以,某些時候家長很糾結,孩子的問題比較嚴重,不打改不了,打了又怕親子關心出問題,那到底該怎麼辦?

孩子出現不當行為時,到底該不該打呢?

著名的心理專家李玫瑾,曾對孩子該不該打的這個問題進行過探討,她稱不同年齡管教孩子的方法也是不同的。

孩子在不到六歲的時候,是對他們的行為習慣進行改正的重要階段,如果這時父母放任孩子,不對他們進行管束的話,孩子在未來也很難改正錯誤的行為習慣,對性格養成也很不利。

因為從小的認識和習慣會對未來產生很大影響,而在三到六歲的時候孩子的性格在養成過程中,家長的管教對孩子尤其重要。這期間家長在管教孩子的時候,他們雖然可能也會有反抗,但大多是簡單的哭鬧,家長不需太認真。

通過一些適當的打罵,孩子在家長的監督下就能形成良好的習慣。但如果家長從小不太重視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到了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由於叛逆心理家長更難引導改正。因此如果孩子出現一些不當行為時,家長該打還是要打的。

那麼孩子出現哪些行為時該打?

1)經常騙家長的行為

真誠與誠實是家長需要教育孩子的第一步,從小我們在學校裡,老師也教導我們要學會誠實,但是部分孩子由於各種因素就會選擇說謊。

特別是由於害怕受到懲罰,很多孩子就開始學會了說假話,還會把責任推到其他人身上。

如果家長不重視糾正孩子的這一點,還以孩子年齡還小為藉口逃避教育的話,孩子很可能會撒謊成性,以後會犯更嚴重的錯。

所以,家長要是發現孩子多次不聽家長的話,一直撒謊的話,就可以適當的通過打的方式,讓孩子更清楚的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2)有偷竊的行為

雖然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孩子們的吃穿用度都比以前好多了,但是有些孩子仍然會有偷竊的行為。

不僅會偷家裡人的錢,還會偷小朋友的玩具或者其它東西。出現這種行為後,家長一定要嚴厲制止,而且家長要找到問題的源頭,了解孩子的出發點,針對性進行解決。

因為部分孩子是因為好奇而偷竊,另一部分孩子,是因為想買自己想要的東西不敢跟家人溝通,還有的完全是欲望在作怪。

如果家長不找出原因的話,孩子偷竊的行為就會很難改正。如果孩子單純是因為想滿足偷的欲望的話,那麼家長就必打不可了。

3)說話沒禮貌的行為

從小家長和老師都教育我們成為懂禮貌的好孩子,而說話是體現一個人教養的重要方面。

但是不少孩子小小年就開始學會了說髒話,而且順口程度和頻率似乎超過了很多成年人。

孩子如果出現了說髒話的情況,家長要第一時間了解孩子為什麼會接觸到髒話,是家長自己平時說還是孩子周圍環境和人的影響。

父母面對說髒話的孩子,可以以身作則的引導孩子講禮貌,改變說髒話的習慣,也可以利用真實案例為孩子普及說髒話的壞處,引導他們改正說髒話的習慣。

但如果多次都不奏效的話,父母就可以考慮通過打一頓的方式讓孩子改正。

4)不尊敬長輩的行為

大家一致都強調要尊老愛幼,但是對很多孩子來說,他們還意識不到為什麼要尊敬長輩和尊重別人,在長輩說話的時候,會直接出言不遜,甚至對長輩大打出手。

但孩子之所以出現這樣的行為,跟父母的教導有很大關係。

如果父母平時在孩子不尊重他們時,也沒有及時警告孩子行為的不當之處,孩子自然而然就會覺得這樣同長輩說話是正常的,也會如此對待別人。

不少父母為了和孩子平等相處,以朋友的方式聊天,就會把握不住父母和子女相處的度。

但其實父母和子女的平等關係,並不是隨意,應該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上進行的談話。

如果父母過度縱容孩子的無禮,很可能讓他們成為他人討厭的不講禮貌的人,不僅不利於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還不利於孩子的人際關係。

寫在最後:

雖說打罵不是特別好的教育方式,但是對待一些較為嚴重的,關乎原則的錯誤,家長在多次提醒後仍不起效的話,就要考慮通過&34;的方式讓孩子銘記錯誤。

因為孩子的思想比較簡單的,他們會覺得沒有受到懲罰時,這些錯誤就是不值一提的,因此有再犯的機會,還會選擇犯錯。

所以,家長要讓孩子知道犯錯需要接受懲罰,也是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的,這樣孩子才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但是具體也要分情況而定,因為部分孩子性格比較叛逆,家長打罵的越厲害,孩子反而越會和家長的期望背道而馳。

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首先要了解孩子是哪種類型,然後針對性的進行調整。

這樣不僅不會傷害到親子之間的感情,還會對孩子的性格造成更深的影響。

因此,無論是對於犯錯的孩子,還是聽話的孩子,家長和孩子健康的溝通方式,都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步。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相關焦點

  • 李玫瑾:孩子該打就要打!尤其這3個行為別慣著,超過6歲很難改
    ,他們的性格以及行為習慣便會快速發展,所以,3-6歲也是孩子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如果孩子這時候養成壞毛病,家長要不及時糾正的話,等到孩子6歲之後會很難改。李玫瑾是我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一名育兒專家,她在網上的講座得到很多家長的認可,同時李玫瑾教授表示:孩子該打就要打!尤其這3個行為別慣著,超過6歲很難改!
  • 李玫瑾: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時別慣著,該打就打,否則以後難改正
    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時,父母們千萬別慣著,該打就打,不然長大後很難改正。李玫瑾: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時別慣著,該打就打,否則以後難改正如果孩子不懂得尊重他人,那麼孩子長大後很有可能會受到別人的討厭和欺負。孩子在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中,也很難融入他人,這對他們的未來影響很大。
  • 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李玫瑾教授表示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就難改了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不良行為,而這些行為父母如果不及時糾正,孩子長大之後,就會變得難以糾正,不僅如此,也可能因為這些不好的行為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所以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對於孩子一些壞毛病和不良行為,家長要引起重視,及時去糾正。這些行為如果不加以糾正,隨著孩子年紀漸漸長大,會變本加厲,覺得自己是理所當然的,不能正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 什麼情況下可以打孩子?李玫瑾:孩子有這4個行為,該打就得打
    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什麼情況可以「打孩子」?李玫瑾表示:孩子有這4個行為,該打就得打。,家長一定要認真去教育,因為這關乎到他未來的發展,謊話連篇的孩子不僅會交不到朋友,還會給他人造成困擾,所以,當孩子第一次說謊時,家長就要扼殺他們心中的念頭,告訴他們說謊是不好的習慣,如果孩子屢教不改的話,家長就要讓他們漲漲記性了。
  • 李玫瑾:若家長發現孩子有這4個行為,該打就得打!長大很難糾正
    在李玫瑾教授的眼中,3到6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重要時期,在這一階段,如果家長不能給孩子立好規矩,正確的去引導孩子,那麼等到孩子長大了就更難改了。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該打還是得打,不然孩子會鬧騰的更厲害,會更不受管教,長此以往,等孩子成長到十幾歲的時候,就不止是哭鬧那麼簡單了
  • 李玫瑾:「沒教養」的孩子,這3個吃飯時的習慣,要及時糾正
    李玫瑾是我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育兒專家,她曾經坦言道:「長大沒出息的孩子,吃飯時往往會有這「3種表現」!孩子吃飯時出現亂夾菜或者拿筷子在飯菜中攪拌的情況,家長一定要糾正,因為在家你可能依著孩子覺得沒什麼,但要出去吃飯的話,這是典型沒有教養的表現!
  • 李玫瑾教授:當孩子出現這3種表現,就狠狠地「揍」,別捨不得
    關於家長該不該打孩子的討論從來都沒有間斷過,持不同意見的雙方互不相讓,一方認為打孩子是父母不懂溝通的表現,使孩子學會暴力溝通,還可能產生心理陰影,另一方認為孩子的某些行為在多次提醒後仍不改正時,必須得打。雙方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立場,我認為打孩子並不是必須的,但是在某些情況下,真的是不打不行。
  • 李玫瑾:孩子有這3個壞毛病別慣著,該打就得打,長大就難改了
    當孩子出現不好的行為習慣你會怎麼做呢?我相信肯定會有家長會慣縱著孩子。一次我去外地出差坐動車時,有一個「熊孩子」吸引了我的目光。剛上車這個孩子就很吵一直在大聲講話,把周圍的乘客都吵得不能好好休息。因為是個小孩子,並沒有人去開口讓孩子安靜點,只是任由孩子吵鬧,而這位孩子的家長也並沒有管孩子,應該是習慣孩子這種行為了。
  • 李玫瑾直言: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該打就得打!6歲後就難改了
    這對父母和孩子走之後,大家都在說「揍得好」。但我認為已經揍晚了,一個6、7歲的孩子會這般囂張,一定是從小就慣著。即使現在揍了,孩子的性格已經定型了,揍了也很難改了。為什麼這麼說呢?李玫瑾教授還曾指出:孩子出現這些行為時,該打就得打,過了6歲就難改了。
  • 李玫瑾教授:孩子有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要打,6歲後很難改正
    就連李玫瑾教授認可,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教授的意思是:人在成長過程中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還有敬和畏,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才是真的保護他。因此當孩子在這段時間犯錯誤,家長一定要及時幫忙糾正,防止孩子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6歲以後真的很難改正。
  • 孩子若有這幾個行為,別慣著,一定要及時糾正。
    國內很多的家庭教育孩子都存在一定的弊端,這一點李玫瑾教授透露過:「有些家長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3-6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期,這個階段的孩子會逐漸產生自我意識,對於事物的理解能力增強,如果家長能夠及時的管教孩子,那麼他們變得很聽話,未來的性格也會更好,相反,倘若你一直寵溺孩子,他們慢慢會變得霸道任性。
  • 李玫瑾坦言:情商低的孩子,平時就有這幾種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個非常火的育兒講座視頻,視頻中演講的人正是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李玉錦教授將孩子的人生分為的幾個重要階段,其中3-6歲正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若在此時發現孩子有這幾種表現,咱們孩子的情商多半不高,家長要及時糾正。
  • 李玫瑾坦言:孩子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說明情商低,家長及時糾正
    李玫瑾:孩子吃飯時的這3種表現,說明情商低,家長要及時糾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很多&34;,就算吃飯的時候也不能有一刻老實,總是大吵大鬧、到處亂跑,一點規矩都沒有,這些正是因為家長在平日裡的教育方式不當導致的。
  • 李玫瑾:發現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該打就得打!長大後想改就難了
    因此對於孩子的一些行為,李玫瑾教授建議家長該打就得打,尤其是這4種!1、總是發脾氣、摔東西孩子2歲開始就相當於進入了第一個「叛逆期」,這時孩子的情緒將會變得不穩定,所以容易出現亂發脾氣、摔東西等情況,這是因為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尚未發育完全,無法表達清楚自己的需求,所以才會出現的情況。
  • 李玫瑾:孩子若有這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要打!長大再改就難了
    國內很多的家庭教育孩子都存在一定的弊端,這一點李玫瑾教授透露過:「有些家長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這個階段的孩子會逐漸產生自我意識,對於事物的理解能力增強,如果家長能夠及時的管教孩子,那麼他們變得很聽話,未來的性格也會更好,相反,倘若你一直寵溺孩子,他們慢慢會變得霸道任性。
  • 李玫瑾:3-6歲的孩子有這幾個習慣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就難改了
    孩子有這幾個習慣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就難改了 李教授在一次講座中曾經表明自己的觀點:孩子在3-6歲的時候如果有這幾個習慣,該打就得打,否則長大後就難改了。
  • 李玫瑾:當孩子有「以下」行為,該打就得打,6歲後很難改正
    但隨著孩子不斷長大,他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家長也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難題,如果沒有更好的方法解決,「打一頓」或許是最好的方法。 李玫瑾教授也曾說:「孩子該打就得打,6歲前是孩子第一個人生關鍵期,超過這個年齡就難改了」。
  • 李玫瑾:孩子的這4種行為別慣著,家長該打就得打,長大了很難改
    李玫瑾說:「有些家長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因此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有一些不正確的性格和品質的表現,那就一定要及時糾正,尤其是孩子有以下這4種行為,家長該打就得打,別等孩子長大了再後悔。
  • 李玫瑾:「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時有這幾種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
    李玫瑾教授想必大家都是熟悉的,她是中國公安大學心理學教授,專門研究青少年兒童心理學,在育兒方面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她曾在一次講座中表示:「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時有這幾種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第一種:酷愛吃「獨食」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在家裡就什麼好吃的都先孩子吃。孩子碰到自己喜歡的菜,就直接把菜拿到自己面前,不讓別人吃。這樣就會給孩子養成了一種不愛吃獨食的習慣。這樣的孩子不懂得分享,只會想著好的,都是自己的。這種行為無論在未來生活是工作上,都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影響。
  • 李玫瑾:若發現孩子有這四個行為時,該打就得打!長大了很難改正
    李玫瑾教授在談到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曾講道:人在早年,吃的苦越多,他的承受力越好,尤其是家有兒子的,千萬不要百依百順,很多逆子都是寵出來的。如果家長採取了錯誤的教育方式,就會影響孩子的性格養成。李玫瑾教授曾說,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別慣著,該打就要打,長大再改就難了。那麼是哪4個行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