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功五志--《宋書銘傳抄太極拳譜》

2021-02-07 兵法家

用功五志 


博學,是多功夫。

審問,不是口問是聽勁。 

慎思,聽而後留心想念。

明辯,生生不已。

篤行,如天行健。 

--自《宋書銘傳抄太極拳譜》

-------

安虛子說:

這句話的原文出自《中庸》,完整的句子是: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就是廣泛地學習,詳細地詢問,周密地思考,明確地辨別,切實地實行。是儒家做學問的經典用語。

朱熹認為這五個詞反映了做學問的五個環節,節節遞進,即學問思辯行。這個論斷一直作為南宋以來封建王朝科舉考試對這一詞條的標準認定答案。王陽明則有另一番認識,他認為這五個環節都是一個環節,就是行。學問思辯也都是行。不行不足以稱為學問思辯,它們是行的不同的手段。

太極拳中是怎麼用這五個詞來表達拳理的呢?由吳圖南傳出的《宋書銘傳抄太極拳譜》中寫道: 

博學,是多功夫。

審問,不是口問是聽勁。 

慎思,聽而後留心想念。

明辯,生生不已。

篤行,如天行健。 

茲理解如下:

博學,就是功夫學得多,會得多。功夫不是招式。比如踢打摔拿是四門功夫,可以賦能給無窮的招式。功夫雖不是招式,但是與招式有關,依特定招式而發揮威力。太極的功夫各家有其所長,但是松功應該是最基本的。十三勢不是功夫,只是十三個招式,是一氣周流過程中的不同的發用。這麼一說,功夫似乎也不多了,那就理解成功夫與招式的綜合運用吧。這個可是無限的。

審問,不是口問是聽勁。武術中叫問勁。不問聽什麼?

慎思,聽而後留心想念。想念的是肌肉記憶。拳家輕易不比武,因為對方挨一下打,就悟道了。所以武術是見光死,沒秘密了。歷來拳家都保守,也是沒辦法的事。

明辯,生生不已。招熟而漸悟懂勁。招可斷,勁不斷。藕斷絲連。吹口氣,又活了,如哪吒重生。

篤行,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不斷地做,就是篤行。傳統拳人學拳每天練四回,早中晚夜;練上了道以後,則行住坐臥都在練拳;練成了以後,視聽言動喜怒哀樂皆是拳。也無所謂篤行不篤行了,已經由有為進入無為境界。

-----

附錄:

王陽明談五志,摘自《傳習錄》:

來書云:「人之心體,本無不明,而氣拘物蔽,鮮有不昏。非學、問、思、辨以明天下之理,則善惡之機,真妄之辨,不能自覺,任情恣意,其害有不可勝言者矣。」

此段大略似是而非,蓋承沿舊說之弊,不可以不辨也。夫學、問、思、辨、行皆所以為學,未有學而不行者也。如言學孝,則必服勞奉養,躬身孝道,然後謂之學。豈徒懸空口耳講說,而遂可以謂之學孝乎?學射則必張弓挾矢,引滿中的。學書則必伸紙執筆,操觚染翰。盡天下之學,無有不行而可以言學者。則學之始,固已即是行矣。篤者,敦實篤厚之意。已行矣,而敦篤其行,不息其功之謂爾。蓋學之不能以無疑,則有問,問即學也,即行也。又不能無疑,則有思,思即學也,即行也。又不能無疑,則有辨,辨即學也,即行也。辨既明矣,思既慎矣,問既審矣,學既能矣,又從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謂篤行。非謂學問思辨之後,而始措之於行也。是故以求能其事而言謂之學,以求解其惑而言謂之問,以求通其說而言謂之思,以求精其察而言謂之辨,以求履其實而言謂之行。蓋析其功而言則有五,合其事而言則一而已。此區區心理合一之體,知行並進之功,所以異於後世之說者,正在於是。

今吾子特舉學、問、思、辨以窮天下之理,而不及篤行,是專以學、問、思、辨為知,而謂窮理為無行也已。天下豈有不行而學者邪?豈有不行而遂可謂之窮理者邪?明道云:「只窮理,便盡性至命。」故必仁極仁而後謂之能窮仁之理,義極義而後謂之能窮義之理。仁極仁則盡仁之性矣,義極義則盡義之性矣。學至於窮理至矣,而尚未措之於行,天下寧有是邪?是故知不行之不可以為學,則知不行之不可以為窮理矣。知不行之不可以為窮理,則知知行之合一併進,而不可以分為兩節事矣。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而必曰窮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為未足,而必外求天下之廣,以裨補增益之,是猶析心與理而為二也。

夫學、問、思、辨、篤行之功,雖其困勉至於人一己百,而擴充之極,至於盡性知天,亦不過致吾心之良知而已。良知之外,豈復有加於毫末乎?今必曰窮天下之理,而不知反求諸其心,則凡所謂善惡之機,真妄之辨者,舍吾心之良知,亦將何所致其體察乎?吾子所謂氣拘物蔽者,拘此蔽此而已。今欲去此之蔽,不知致力於此,而欲以外求,是猶目之不明者,不務服藥調理以治其目,而徒倀倀然求明於其外。明豈可以自外而得哉?任情恣意之害,亦以不能精察天理於此心之良知而已。此誠毫釐千裡之謬者,不容於不辨。吾子毋謂其論之太刻也。

相關焦點

  • 《三三六拳譜》的另一位繼承者-陳立憲
    但是,1963年在克忠族叔處恭讀陳鑫老先生手書本《三三六拳譜》的情景,終生難以忘懷。其譜乃秘室藏本,真諦真詮,言簡意賅,理法精詳,完全符合陰陽開合自然造化的道理,確為太極拳實踐結合理論的一部罕世珍品。惟該譜已毀於戰亂期間,不復可見。為了這一寶貴遺產不被湮沒和訛傳,謹就記憶所及,予以筆錄。屏息凝思,力求真確,以報國家對此事業的重視和關注,並饗廣大武術愛好者。
  • 釋延龍八式、十二式少林混元太極拳拳譜與動作名稱
    混元太極自編創以來,歷經數代,傳承、發揚和創新已逾百年;混元太極是繼承和發揚中國佛、道、儒三家精髓的基礎上衍生發展而來的,是「混元」、和「太極」融合、發展、迭代創新的歷史產物;混元太極不單單是拳法,更是功和道的兼容體,包括「混元太極拳」、「混元太極功」和「混元太極道」三個層次,即混元太極主要拳法
  • 非物質文化遺產混元太極第二代傳承人釋行覺祖師簡介和拳譜
    釋行覺(原名婁鶴春1880-1966),字清虛,湖南瀏陽人,中國嵩山少林寺第三十二代弟子,混元太極第二代掌門人,混元太極武學文化繼往開來的開創者。釋行覺祖師自幼酷愛武術,從小跟隨恩師婁雲慶將軍(混元太極始祖)習武修道,專於少林武術、混元太極和丹道修煉,繼承了「儒釋道」之精華,從「人天混融」至「天地人合」;由「混元一氣」到「一炁混元」的大道境界。
  • 《三三六拳譜》另一位繼承者——陳立憲
    《三三六拳譜》有兩個抄本,一為陳鑫親手書寫,一為陳椿元抄寫。陳鑫手書本傳給陳克忠,後該本黴爛在陳克忠家的紅薯窖;陳椿元抄本傳給陳立憲,後據傳陳立憲隨身帶到四川,戰亂中陳立憲怕流落於非人,將抄本毀於竹林中。現世上可能已無《三三六拳譜秘本》原本。
  • 趙堡太極拳一代名師李宗有先生演練的武當太極和推手,非常珍貴!
    【名家簡介】李宗有先生(1916-1997),河南濟源五龍口人,是趙堡太極拳陳清平高徒李作智一支的傳人之一
  • 釋延龍六十四式混元太極拳簡介、拳譜與動作名稱
    混元太極的習練既是動中求靜,亦是靜中有動,即雖動而靜,視動猶靜。待招勢動作純熟、通順、連貫、協調以後,要平心靜氣地用意運氣,輕輕開始,慢慢運行,默默停止。靜心想著,陰陽開合,靜心聽著天機流動,靜心看著浩氣旋轉,周身上下渾然不覺,四肢百骸,蕩然無存。「不知身之為我,我之為身」,惟有心中一片覺明景象,逐漸達到始於無形,歸於無跡的無極、太和之原象。
  • 佛經的翻譯與傳抄對漢字發展的影響
    佛經的翻譯與傳抄對漢字發展的影響 2017年08月22日 07:3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鄭賢章 字號 內容摘要:可以這麼說,佛經的翻譯與傳抄,改變了漢字數量在上古時期形成的基本格局
  • 武當太極28勢第三勢:退步熊式,進步縮身,神氣內斂
    福泉太極宮 鑑於廣大武當太極拳愛好者們誠摯的學習心願,從本周開始,太極宮將陸續推出武當太極拳口令+視頻指導動作專題,每周一到兩勢,此專題旨在為初學者和有一定太極基礎的養生愛好者們在細節處規範武當太極拳動作
  • 《河南武術志》出版 敘述河南武術4000年發展史
    該志書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第一本以省級武術為內容的創修性行業類志書,填補了我國、我省沒有省級層面武術類志書的空白。 據了解,《河南省武術志》史料豐富,類別較全,內容厚重。該志約120萬字,12章,分上下兩冊。時間斷限從公元前2000多年到公元2014年,共4000多年。空間以河南為主,延展至古代中原地理區域。
  • 內家拳經 太極心訣秘要
    目前真懂太極,真練太極的人,萬中無一。因為沒幾個人會認真地去悟「心訣」。這些據傳是來自於武當張三丰留下的正宗武當派太極心法秘訣。如果看懂了這些拳譜,你會發現練拳很簡單,「得來不覺費功夫」。必為當世高手無疑,健身,養身,技擊均可達上乘;如果實在看不懂,就是緣分未到,要么正心誠意去「拜經」,讓自己的心放下愚痴和固執,打開與古賢溝通交流的心。如果做不到,就放棄學拳的念頭吧,不必勉強。
  • 大師姐創編,正太極導引系列之「春生五式」首發!在家也能練拳啦!
    點擊上方「悅太極」關注微信,並置頂每天第一時間觀看
  • 鄭賢章:佛經的翻譯與傳抄對漢字發展的影響
    佛教的傳播同樣離不開佛經的傳抄。佛經一經譯出即輾轉傳抄,廣為流布。人們把翻譯出來的佛經寫在紙上、刻在石上,以此來表達對佛教的虔誠。由於抄寫的佛經數量眾多,加之當時使用漢字缺乏統一規範,篆、隸、行、草、楷各種字體交雜使用,人們抄寫出來的佛經字體風格各異,訛字、俗字、別字眾多。許多佛經經過不同時期不同人用不同的方式傳抄後,變得面目迥然、異文林立。
  • 形意拳與心意拳共用的《武穆拳譜》不過是個目錄
    1心意拳與形意拳用的是同一本《武穆拳譜》,然而流傳下來的《武穆拳譜》不過是個目錄,標題便寫作:意拳目錄(含目錄內容)、十大要序等,並沒有陳述內容細節與練法。最初的拳譜上《五行》只是理法理論,且沒有《四把》內容。心意拳與心意把也正是由此分家,一脈循著《六藝》演變為十大真形,一脈循著《八訣》發展出心意把錘。後來心意拳一脈又演化出四把錘與五行拳,再次分了兩支三脈。
  • 彙編 吳式太極拳的行氣法、五字訣、致學十要、練習要領和勢和勁
    11、必須一身備五弓:  太極拳走架每至定勢在似停非停之時,要有隱於內的發勁。這種發勁,必須是五弓齊發。所謂五弓,即兩手臂為兩弓,兩腿為兩弓,加上身弓,合為五弓。  12、牽動往來氣貼背:  所謂:「牽動往來氣貼背」,是指運用和發揮脊骨處的開合、擰動力量,使由腳底蹬出勁之勁經由尾閭、命門、脊背,直達臂、手。
  • 太極拳大師李經梧之子李樹峻口述領悟太極
    一、領悟太極(一)承領派系1、吳式拳上世紀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由王茂齋、吳鑑泉兩位宗師的共授大弟子趙鐵庵師爺傳於家父李經梧,趙鐵庵師爺在謝世前將自己珍藏多年的《太極拳譜》秘抄本(外界亦稱《太極秘本》、《太極秘宗》)一併授予家父。家父在趙鐵庵宗師謝世後於一九五六年又拜在同門師叔楊禹廷師爺門下繼續深造。
  • 武當太極拳古傳歌訣
    此拳譜為武當派名師黃百家和武當道總徐本善所傳。武當太極拳古傳總歌:武當拳,有淵源,武當道士傳在前,張松溪,黃百家,武當道總徐本善,九宮先(九宮八卦掌),修道傳藝武當山,遵道藏,立真傳,黃庭真髓是為先。武當門,有嫡傳,旨稱武當內家拳。向丙丁(南方),背壬癸(北方),水火相濟煉真元。太極拳,式十三。
  • 太極拳論解析
    【taijiyunshui】來自班侯直系後人,做最好的太極拳藝及文化推廣。「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王宗嶽《太極拳論》)這是太極拳論開宗明義解釋「太極」的含義,以及太極拳名的由來。練太極拳不可不知「太極」,這裡說明了把握太極拳健身的兩大要點,一是整體觀,二是平衡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