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充滿焦慮的時代。
朋友圈裡,你的好友都在忙著旅遊、健身、享樂,
你卻在忙著脫髮、加班、還貸;
社交網絡上,別人擁有貼心的男友、曬著幸福的生活,
你卻依舊沒存款、沒對象、沒目標,
與日俱增的只有年齡,而不是銀行卡裡的數字。
於是關掉朋友圈的你,似乎真的就只剩下焦慮了。
那麼,這真的就是年輕人眼中的焦慮麼?
一、年輕人的焦慮,從「身」到「心」
生活如此苟且,哪有詩與遠方?
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總是在感情和工作的雙重焦慮下過日子。北上廣的年輕人行色匆匆皺著眉,發燒骨折腦震蕩都不願意請假。欲望、野心以及不安感不斷催促著我們前行。
據豆瓣的調查,96%的人都有焦慮的事情,其中54%的人每天都在焦慮。其中,最讓他們焦慮的事情Top 3 分別是:人生目標、物質金錢和事業。換句話說,就是沒目標,窮,還做著不喜歡的工作。那麼他們由焦慮外化的行為有哪些呢?
1)存不到錢,在負翁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打開你的支付寶、銀行卡、微信、錢包,你會發現四大皆空。每月工資-花唄-借唄-信用卡=負數。凡是能用錢解決的麻煩,都解決不了。每天的夢想就是能一夜暴富,所以不想脫單只想脫貧。畢竟談戀愛要浪費時間、浪費錢,何以解憂,唯有暴富。
2)喜歡的事都燒錢
有些人每天追星買同款,但實際上腳上穿的襪子早就有了破洞;有些人養貓養狗每日餵養高級貓狗糧,但實際上自己的三餐卻十分湊合;有些人每天買單反買鏡頭,但實際上自己的眼鏡片碎了都捨不得換……
儘管日子艱難但身邊的親朋好友,個個都以為自己好有錢。
3)習慣晚睡,把娛樂時間補回來
一項網絡調查顯示,我國成年人失眠率是38%,高於全球30%的平均線。中國人睡眠時長正在不停縮短,在大城市,有許多人睡眠不足6小時,睡覺時間更是不停延後。
有些年輕人認為白天是生存,夜晚才是生活。白天的時間是老闆的,夜晚的時間才是自己的,要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所以在夜晚生龍活虎,白天無精打採;另一些則是內心焦慮不安,覺得自己還有許多要緊事沒做,許多計劃沒完成,不能讓這一天這兒麼快的過去。
4)逃離北上廣,假裝在生活
年輕人的焦慮之情很容易就找到共鳴,去年一篇《北京有2000萬人,假裝在生活》的文章刷屏,文章直戳人心,寫出了當下城市人群的焦躁、空虛和迷茫。
每隔一段時間,我們的朋友圈都會爆發一輪有關「逃離北上廣」的吶喊。
高昂的房價、忙碌的工作、速食的感情,還有那早晚高峰無法迴避的擁擠。
活在北上廣,生活就像被按下了快進鍵。當房價、忙碌、壓力營造出現在這番「水深火熱」的環境。於是,友好、可親的二線城市,自然成了香餑餑,成為眾多白領們「心累了」後的避風港。
焦心的年輕人,不斷加劇的恐懼情緒
在生活層面有很多較為現實的焦慮,進而影響年輕人們的內心,在精神層面也形成了眾多的焦慮,甚至衍生出了各種各樣的恐懼心理。
1)充滿成功學的社會,帶來對現狀的不滿
現在的年輕人生活在一個充滿功利心與成功學的社會,「人生要有目標」,「活著要做些有價值的事情」,「要成功」,「要成為精英,進入上層」......
人生目標,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四個字成了大多數年輕人焦慮的源頭,很多與此類似的觀念潛移默化地通過各種媒介渠道給年輕人洗腦。
但是大多數年輕人都會感覺自己每天的生活都仿若虛度,如無頭蒼蠅般,沒目標地胡飛亂撞。再加上每天朋友圈中各種「別人家的幸福生活」,更加襯託的自己一事無成,毫無建樹,伴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與精神上的焦慮越來越厲害。
2)恐婚與單身焦慮,年輕人的愛無能
有很大一部分焦慮的年輕人是處於單身狀態的,且「單身狗」們面對感情採取「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的態度,嚷嚷著想要戀愛,卻總是宅在家中不去尋找真愛,這種「愛無能」的狀態,可以說是年輕人的常態。
甚至還有很多媒體在利用這一年輕人生活狀態大做文章,例如《第一批離婚的90後》等文章進一步加劇了年輕人日常恐婚、恐孕的態度。導致如今更多年輕人一邊自嘲自己是單身狗、一邊慶幸自己單身不用煩惱結婚的狗血事情。
3)恐社交
現在的年輕人,對於社交也有著一定的焦慮與恐懼:不喜歡回別人電話;百般推辭別人的盛情邀約;和熟人之間不主動走動;對熱情的好意避之不及;在街上碰見熟人就縮脖子;外出玩耍的時候心裡想的卻是趕緊滾回自己的小窩,這種種行為其實就是社交焦慮。
有的年輕人為了避免社交帶來的尷尬,其做法是「無事不出門」。如遇事出門,也會用帽子和口罩「裝扮」自己一番,不被人辨認出來。他們甚至覺得這樣的「孤獨」很自在,自己舒服,也不會打擾別人的生活。
4)恐回家過年
由於生活與工作上的差異化和不如意,導致很多年輕人開始害怕回家過年、過節,怕團圓。其實這背後是親戚間的關心期望與自己實際狀態的落差感在作祟,也有怕比較的恐懼心,害怕「被數落」、「被嘮叨」、「被埋怨」、「被羞辱」、「被強迫」……這就造成了年輕人害怕過節和團聚。
5)面對巨大的階層差距,剩下無奈與焦慮
很多年輕人認為自己離100分生活有著幾十分的距離,這段距離也許相當於自己不曾擁有的那些東西——那些想要而不得的東西:賺更多的錢、換份工作、有對象……
但是追求這些東西是無底洞,年薪從10萬到20萬,還會到30萬;換一份工作也不會停止焦慮,若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還是會陷入新的惡性循環。
6)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故鄉
隨著房價、高物價、高工作壓力、快生活節奏等問題越來越突出,北上廣與二三線小城孰優孰劣的爭議越來越尖銳。不斷興起的「逃離北上廣」言論獲得了非常多年輕人的認同,每每看到這樣的詞句,總想著扔下手頭的工作,回到故鄉或者三線城市過悠閒的舒適生活。
但同時,也會想到故鄉或者三四線城市遠低於現在的收入水平,以及已經拼搏了多年的事業,又會默默打消這樣的念頭,繼續埋頭工作。
這就造成了一種比較矛盾卻有合理的年輕人焦慮心態:留不下的城市,永遠回不去的故鄉。
二、聰明的營銷者,知道如何借勢焦慮?
「製造焦慮」其實是營銷學裡很常見的手段,因為焦慮是消費,特別是高消費、額外消費的直接動力。
這個手段在廣告中也很常見,聰明的品牌們都是如何不過火地正確販賣焦慮的?
1、剩女焦慮《她最後去了相親角》
隨著「剩女」這個詞被炒熱,大齡未婚女面臨的各種壓力也驟然升溫。關於這個問題,SK-II出品的《她最後去了相親角》就可以說是一個關於「剩女焦慮」的最好的正面教材。
《她最後去了相親角》被稱為2016年傳播奇蹟的影片,其實是SKII#改寫命運 主題活動的一部分。短短四分鐘的視頻裡,一直被社會關注的剩女現象再次被挖掘出來,直擊人心。這些熟齡、獨立、有經濟條件又善待自己的未婚女性,卻往往因為一個人的精彩而被貼上「剩女」的標籤,陷入被社會傳統觀念和家庭雙重壓力束縛的困境。
然而,片子中的她們並沒有向壓力妥協,而是選擇了自己想要的人生態度,並開始得到了大家的尊重。這不僅僅是她們的個人發聲,也反映了當今社會現代女性的呼聲。
2、出行焦慮《Michael王今早趕飛機遲到了》
今年年初刷屏的《Michael王今早趕飛機遲到了》這支只有兩分鐘的H5視頻,用一個小小的「趕飛機」片段,誇張地刻畫了Michael王的遭遇,營造一出「誰敢比我慘」的鬧劇。卻也真實表達出每一個職場新人初入職場的焦慮感。
一路拖著行李箱狂奔至機場,急促的步伐在光滑的地面上摩擦……路痴、懶癌、拖延症,焦慮的背影,配上緊張感爆棚的BGM,各種悲催,著實讓人捏了一把汗。
這支H5完美地利用了第一視角的呈現+生活的場景,代入感、真實感極強,讓人不斷感慨:這不就是我嗎?
生活充滿各種意外與悲催,我們常常焦慮、迷茫,笨拙得讓人心疼,總期待有那麼一刻。我們能放下焦慮,感受生活的美好。
三、販賣焦慮,也是一門生意
年輕人的焦慮涉及方方面面:健康、收入、年齡、同儕壓力、對象等等,這些焦慮催生了不少商業機會,一些新型企業就是瞄準了這些痛點,把年輕人的焦慮做成了生意。
1、焦慮健康:賣健康飲食
長期三餐無保障、胃靠外賣養的年輕人越來越注重健康飲食,隨之誕生的是盒馬鮮生這種通過新零售業態為消費者提供新鮮食材和半加工食品的生鮮超市,讓消費者能夠在加快的生活節奏中享受新鮮健康的食物。
還有逐漸興起的有機餐飲、控制卡路裡的套餐搭配等等,都是瞄準了年輕人在健康飲食上的需求。
2、焦慮睡眠:賣睡眠質量
年輕人在各種焦慮中更容易熬夜失眠,睡眠質量不高本身又成為一項焦慮。
目前出現的一些睡眠輔助應用,如蝸牛睡眠,就可以用來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記錄下用戶的睡眠過程並生成報告,此外還有智能鬧鐘提醒、催眠曲播放及下載等功能。
3、焦慮年齡:賣護膚品
護膚品市場越來越好了。寶潔前段時間發布了第三財季財報,總體營收同比增長4%,而美妝業務銷售額增長了10%,可以說其財報的表現很大程度上得益於SK-II等高端美妝品類的增長。
如果說年輕人最大的資本就是年輕,那眼看著歲月流逝、細紋漸生的年輕人該如何抵抗這種焦慮呢?這也是為什麼面向年輕人群的護膚品市場越來越大,男士護膚品也在崛起。
4、焦慮穿衣:賣服裝共享
年輕人既希望打扮得體體面面出門參加活動,又受制於有限的資金預算,共享租衣APP應運而生。
像女神派、衣二三這樣的共享租衣軟體,通過每月499元的月費租金可以為用戶提供中高端服裝的租穿便利。據說截至目前,衣二三已經獲得了千萬用戶,雖然有不少使用體驗和備貨管理的問題受到詬病,但是年輕消費者的這種需求是毋庸置疑的。
5、焦慮戀愛:賣相親交友
又忙又宅又懶的年輕人只能焦慮找不到對象嗎?市場上出現了大量相親交友軟體來解決這個問題。快約、陌陌、愛到等等交友軟體幫助年輕人拓展更大的交友圈,在大量搜索、配對與嘗試中找到最合適的那一款。
6、焦慮知識:賣知識付費
繁忙的工作和生活讓人應接不暇,碎片化的閱讀方式讓人喪失深度思考的能力,但是年輕人那顆嚮往知識和書本的心卻並不安分。知識付費的應用就是瞄準了這一需求痛點獲得了大量關注。
得到、饅頭商學院等知識類應用都是通過儘可能輕鬆的方式把知識和技能傳達給用戶,雖然被人稱為快消知識,但是確實為知識焦慮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
四、年輕人,漸漸開始對焦慮產生免疫
戀愛焦慮、社交焦慮、周末焦慮、溝通焦慮、知識焦慮……總有一款適合你。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能焦慮的人,至少算是對自己有思量的人。
對抗焦慮,年輕人學會了通過各種自黑自嘲的方式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接納不可控的同時,又一點點塑造對生活對自我的掌控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