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道選擇題。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每個人都必須學會選擇,詩人裴多菲在生命、愛情和自由三者中選擇了自由,因為他明白,沒有自由, 生命和愛情也就失去了意義和價值;孟子在「生」與「義」不可兼得時,選擇了捨生而取義,因為他明白沒有了「義」,「生」不過是行屍走肉。可見,但凡作出選擇,一定要選擇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的東西。
魏德友的三次選擇,把個人價值、命運和前途與兵團屯墾戍邊事業連在了一起,確實是不容易不簡單不平凡。
1964年從北京軍區轉業,魏德友作出第一次選擇,不是留在喧囂繁華的內地,不是奔著腰纏萬貫的職業,而是與30多名戰友赴九師一六一團原兵二連, 堅守在毗鄰邊境線的一片無人區,守護著祖國的邊境線,過上了「家住路盡頭」「放牧就是巡邏」的生活;1982年,魏德友作出第二次選擇,一六一團原兵二連交裕民縣吉也克鎮管轄,原兵二連百餘戶群眾陸續撤離。他主動選擇留下來,買了3頭牛、20只羊,在這裡放牧巡邊;半個多世紀後,當昔日戰友陸續告老還鄉,邊防戰士換了一茬又一茬,連世代住在草原的牧民也陸續搬到了條件更好的定居點,魏德友原本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他作出的第三次選擇卻不像大家所期待的那樣,選擇離開邊境一線,而是留在空曠的草原深處,繼續堅守使命。
魏德友的三次人生選擇提供給我們的啟示和價值,超過或者遠遠大於我們對魏德友事跡本身的認知界限和境界。
一
魏德友沒有轟轟烈烈的壯舉,有的只是一些平平凡凡的小事,但它讓我們感動,令我們沉思,讓我們從其中的點點滴滴去領悟人生的真諦,去探尋共產黨人的精神境界。
如何評價魏德友的三次選擇?在當今思想高度多元、道德艱難爬坡的形勢下,秉持不同價值觀、抱著不同人生目標的人會給出不同答案。我相信,一個人良心還沒有泯滅、道德還沒有淪喪,都會認可魏德友人生的選擇,但我也毫不懷疑有人會質疑甚至否定魏德所作選擇的道德價值。
以索取為標準來衡量道德價值的物質論者,可能會提出諸如此類的問題:魏德友當年離開更繁華的地方、放棄更優渥的生活,選擇到邊遠的新疆守邊防,他追求的是什麼(確實有人這麼問過他)?這是不是有點「傻氣」?當有的人信奉金錢至上、名利至上、享樂至上的時候,魏德友一生中吃了那麼多苦、受了那麼多累,一沒有升官二沒有發財,依然在最艱苦的地方過著清苦的生活,這種選擇是不是值得?當有的人財迷心竅,完全將道德良知置於腦後,製造銷售各種假冒偽劣產品來坑人害人,以獲取不義之財的時候,魏德友堅守的崇高,是不是有點不合時宜?當有的人不是視自己為人民的公僕,不為群眾辦實事,而是利用手中的權力索賄受賄,甚至貪汙、挪用,搞權錢交易,把共產主義人生信仰忘得一乾二淨的時候,魏德友還信守著「一生只辦一件事」,甘為祖國守邊防的初心,他的內心深處會不會感到失落?
如果用是否幹出了轟轟烈烈的事業來衡量魏德友的人生選擇,確實算不上偉大;如果以獲得了多少物質利益、得到了怎樣的人生享受來衡量魏德友的人生選擇,也確實沒有什麼可以值得稱道。但是,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如果把兵團的事業比作一片森林,魏德友就是其中挺拔的一棵樹;如果把共產黨人的精神世界比作一座花園,魏德友無愧為花園中奪目的一朵花;如果把兵團屯墾戍邊事業比作一個雁陣,魏德友就是雁陣中奮飛的那一隻雁。
追尋魏德友半個多世紀的人生軌跡,確實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也沒有氣壯山河的豪言壯語,但我們從魏德友每天走過巡邊路上留下的堅實足跡中可以領悟到:他不留戀城市的優渥生活,不是偏愛邊遠地區的艱苦生活、更樂意在那裡吃常人沒有吃過的苦、守常人難以忍受的寂寞,不是更樂意在邊境從事最危險的工作、與手握鋼槍的外國士兵面對面對抗,完全不是。他與我們一樣有著七情六慾,但魏德友明白,兵團人肩負著屯墾戍邊的特殊使命,這使命是兵團成立的初衷,也是兵團安身立命之本,他的選擇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在城市生活得更好。
「西陲戍邊半世紀 我伴寂寞守繁華」 ,新華社記者寫的長篇通訊的標題是何等得好啊。魏德友放棄安逸舒適的生活,不是因為他不會享受或不願享受,而是因為他始終牢記著自己的使命和職責。魏德友的妻子劉京好說, 對邊境,魏德友有割捨不下的感情,一天不到邊境看看,他就感覺少了點東西。魏德友和妻子每個月共有5000多元的退休工資, 足夠安度晚年;魏德友在連隊有1套房子,但至今也沒住過1天。為了追求人生理想, 艱苦的生活沒讓魏德友退縮;也是為了追求人生理想, 魏德友選擇紮根邊疆,1967年他回山東老家結婚後就把妻子帶到兵團,先後養育了4個孩子, 自此便在草原上安下了家。「只有守在這裡,心裡才踏實」 ,這個信念一直植根在這名老黨員的心裡。
有人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人們的道德境界分為四種境界,即極端自私自利的境界,追求個人正當利益的道德境界,先公後私的社會主義道德境界,大公無私的共產主義道德境界。魏德友的選擇,彰顯了第四種精神境界,他的選擇既體現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也豐富了兵團精神的當代內涵,在幸福了他人的同時, 也淨化和升華了自我。
雖然人生的價值是多樣的,但奉獻始終是其中最核心的內涵。
司馬遷忍辱寫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歌德用一生的心血澆灌出了偉大史詩《浮士德》 ,巴金在字裡行間燃燒的激情,點亮人們靈魂的燈塔……他們的人生是有價值的。
姚明用高超的體育技能, 在一個強手如林的國家運動項目中佔有一席之地;楊利偉作為中國航天人的傑出代表, 他的名字註定要被歷史銘記;鍾南山以科學家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應對災難……他們的人生是有價值的。
英雄人物的人生價值固然偉大,普通人的人生價值同樣可貴。石油工人王進喜的人生價值之所以可貴,就在於他用行動詮釋了「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艱苦奮鬥精神,「幹工作要經得起子孫萬代檢查」的科學求實精神;解放軍戰士雷鋒的人生價值之所以可貴,就在於他用行動體現了愛憎分明的階級立場、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風格、奮不顧身的無產階級鬥志; 縣委書記焦裕祿的人生價值之所以可貴,就在於他用行動體現了 「親民愛民、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精神;魏德友的人生價值之所以可貴,就在於他以紮根艱苦偏遠邊境地區半個多世紀的實際行動,生動突顯了共產黨員堅定理想信念、獻身黨的事業的赤膽忠心和高度自覺;真實體現了兵團黨員幹部 「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吃苦、 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的優秀品質;深刻詮釋了兵團人以「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為主要內涵的兵團精神。
一個人可以沒有地位,可以沒有名氣,但是不能沒有自我,不能沒有信仰, 不能沒有擔當和堅守。如果人生的路已經走了很遠, 還沒有確立起明確的人生目標,那麼,在人生的路上,也就輸了一半。如果一個人在即將走完人生路程的時候, 才發現竟然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 一生就像一隻在海上漂泊的船,那才是最可悲的。
人的一生可能燃燒也可能腐朽,有價值的人生不是腐朽,而是燃燒。一個人把國家利益作為他選擇人生的出發點、 並且把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很好結合起來的時候, 他燃燒了自己,點燃了社會,這樣的人,即使是死了,他也還活著,我們要為他點讚;相反,如果一個人一事當前先替自己謀劃,把個人利益置於國家利益之上,大事小事斤斤計較,為了個人利益不惜犧牲國家利益,那就是一種腐朽,這樣的人,即使活著,也等於已經死去,必將為世人所不齒。
二
有人認可魏德友的人生選擇, 也讚美他的崇高境界,但是,他們認為在道德「爬坡」還非常艱難的情況下,一個人的選擇即使再崇高,畢竟還是一種稀缺資源, 對於改善整個社會的道德信仰來講,終究是杯水車薪。
道德信仰的主體包括個體和集體兩個方面, 個體與集體,猶如滴水之於大海、沙粒之於大漠,積水成淵,聚沙成塔, 說明個體組成了集體。一粒紅色染料可以染紅一杯水,一滴黑墨水可以染黑一杯水,也說明個體對集體的影響力。政黨、民族、國家由自己的每一個成員組成,其道德信仰也只能存在於每一個成員的心目中,離開個體的道德信仰,集體的道德信仰也無從談起。
孤立地看,任何一個個體的道德信仰,對於整個國家和社會,確實無足輕重,但衡量每—個個體的道德信仰的價值,不能孤立地看,要把它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放在其所屬的政黨、 民族、 國家之中去把握, 看到每一個社會成員的道德信仰不可避免帶有的社會規定性, 認識到每個個體道德信仰的總和,便成為一個國家和民族人生選擇的趨勢, 從而影響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因此可以進一步講,如果多數人的道德信仰是有利於國家和社會的, 這個國家就充滿希望, 這個社會就會進步; 如果多數人的道德信仰是利己的,或者僅僅是利己的,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就會兇多吉少。在兵團,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像魏德友一樣的兵團人作出無私奉獻的選擇,才有了兵團的屯墾戍邊事業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單一到綜合的發展。魏德友的選擇雖然只是個人的行為,但是無數個「魏德友」的選擇,使得兵團的事業充滿活力和希望。
個人之於社會相當於細胞之於身體,每個細胞的質量決定著身體的質量,健全的細胞越多,身體就越健康。歷史上,正是因為一個個共產黨人基於理想和信念的選擇,才影響和決定了世界和中國的歷史發展的軌跡。正是因為馬克思早年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才從根本上影響甚至改變了人類歷史的發展方向;正是因為毛澤東早年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的選擇, 極大地影響和加速了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正是因為錢學森、鄧稼先等一批愛國科學家選擇回歸報效祖國,對於中國的核武器研製成功、 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正是因為無數共產黨人,為了崇高的理想和信仰,在生與死的考驗面前寧可面對死亡,在富貴與貧困面前寧可守著清貧, 在得與失的面前寧可丟棄一切個人利益, 這才有了我們「站起來」、逐步「富起來」的今天,並且會有必然「強起來」的明天。
人生中最困難者,莫過於選擇。起初就作出錯誤選擇而又執迷不悟, 那是無可救藥; 在作出錯誤選擇後迷途知返, 尚屬明智, 可以原諒;能夠作出正確選擇並堅守終生, 那是純潔高尚,善莫大焉; 在作出正確選擇之後, 虎頭蛇尾最後又走向其反面, 那才是真正令人遺憾。
卡爾·考茨基,作為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卡爾·馬克思代表作 《資本論》 第四卷的編者、 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權威, 他是令人崇敬的,但他後來選擇了修正主義的立場,走向馬克思主義的反面。
汪精衛早年謀刺清攝政王載灃, 在孫中山領導下創辦《建設》 雜誌,1921年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時任廣東省教育會長、廣東政府顧問,次年任總參議,但是,在抗日戰爭期間他選擇投靠日本,淪為漢奸,遺臭萬年。
張國燾在學生時代就參加五四運動,中共一大當選中國共產黨中央局三人團成員,是中共的創始人之一,但紅一、四方面軍會師時,他選擇另立中央, 最後私逃叛黨投靠國民黨,上演了一幕「中共締造者反對中共」的醜劇。
這些人早年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是令人尊敬的,但他們沒有守住初心,甚至走向了反面,不能不讓我們思考堅守的意義和價值。
有個「蝴蝶效應」,說的是一隻蝴蝶在巴西扇動翅膀,有可能在美國引起一場龍捲風。它認為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事物的未來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影響。在西方有首民謠:丟失—顆釘子,壞了一隻蹄鐵;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鬥;輸了一場戰鬥,亡了一個帝國,這便是軍事和政治領域中的「蝴蝶效應」。同樣,英雄人物的精神和感召力同樣具有這種「蝴蝶效應」 ,魏德友的人生選擇,也許只是 「蝴蝶翅膀」鼓起的一陣風,但在不久的將來,將會掀起沖天的「龍捲風」 ,精神的示範作用是無法估量的。
三
透過魏德友的人生選擇,我們不能不思考人生的得失問題。
有人說,如果能把一切看淡了,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會活得開心自由。此話不錯,但沒有把問題講透。就魏德友而言,他確實生活得開心而自由,但問題是他把什麼看「淡」了呢?這是需要認真說一說的。魏德友看「淡」的是個人的榮辱得失,但他把使命的堅守看得高於天,為了這分堅守, 他放棄得太多,魏德友保存的年代不同的50臺收音機可以作證,對這個不抽菸不喝酒的老人來說,收音機是除妻子劉京好之外的另一個 「妻子」 — —放羊的時候,巡邊的時候,種菜的時候,收音機不會離身,他「要守到自己動不了的那一天」。魏德友放棄得太多,因為他懂得背負過多會使人無法前行,學會放棄才能卸下人生的種種包袱,輕裝踏過風雨人生路。
在人生的選擇中,有人過分專注於得失,患得患失而錯失人生的良機。布裡丹毛驢效應,說的是法國哲學家布裡丹養了頭毛驢,他每天要向附近的農民買一堆草料來喂。一天,送草的農民出於對哲學家的景仰,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邊。這下子,毛驢站在兩堆乾草之間為難了,它雖然有選擇自由,但它左右為難,始終無法分清究竟選擇哪一堆好,又左右都不想放棄,最後在無所適從中活活餓死。
對於人生選擇不乏各種高論,有人說 「欲得必先失」 ,有人說「欲要多得必要多失」 ,也有人說「人生的選擇無所謂正確與否,只要適合自己的, 就是好的」。甚至有人提出一個兩難選擇,擺在你面前兩條路:一是十年寒窗,最後考取功名,走上仕途;二是飽讀詩書 然後下鄉當農民,過著悠閒自在的生活。並得出結論,選前者,會受到官場束縛,失去自由,但得到了功名利祿;選後者,會失去做官的機會,但卻得到了自由。不難看出,上述論者雖不乏合理的成分,但「得」與「失」的出發點基本是以個人為中心的,因此本人不敢苟同。如果以自我為中心作選擇,信奉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人生哲學,把名利把得失看得過重甚至終生為其所累,那我們勢必失去被社會所看重、對社會最有價值的東西。
個人得失從來都是與其相關的社會關係的得失密不可分的。我們肯定魏德友的人生選擇的價值, 是與他以堅定理想信念、 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 用自己全部的青春和忠誠來維繫這個社會關係聯繫在一起的。我們也不能不看到,今天有人花天酒地、醉生夢死,有人權欲薰心、八面威風,雖然從個人角度來講是風光了,獲得了自身的利益, 但從各種社會關係的總和來看,這種人生選擇要不得,因為作為社會的人,不能不思考人生選擇最終的 「得」是什麼。魏德友半個多世紀守護在邊防線上,不僅僅是為自己而活,更多的是為國家和社會而活。魏德友的人生選擇告訴我們, 在自己和國家與社會之間, 犧牲自我,贏得社會的認同,是高尚的,在金錢和道德面前, 懂得進退取捨,做道德上的楷模,是明智的。
有人說,應時常為自己創造「失」的機會,這是很有哲理的思想。做利己的事和自己喜歡的事,一般來講大家都會樂此不疲,但有利於整體而不能給個人帶來眼前實惠的事情,不是人人都樂於去做的。魏德友不僅做了,而且全心全意去做,幾十年如一日去做,這既是一種自我犧牲,更是一種人生境界。當個人的選擇被社會需要的時候,才會比較明確地感到自身的存在;當個人能夠選擇自己想做的且被社會需要的工作,才會感到人生的快樂,這是人生選擇最大的奧秘和最可靠的途徑。
「得」與「失」是如影隨形的兄弟,對於得失,要正確權衡其價值、意義的大小,才能真正懂得該得到什麼,不該得到什麼;該失去什麼,不該失去什麼。選擇正確的人生, 要學會做加減法,加是一種成長, 加入理想的光芒, 加入品格的力量, 加入信仰的追求,減是一種成熟, 減去多餘的奢求,減去瘋狂的欲望,減去心靈的負擔。
在長期的守邊生活中,魏德友失去了許多,他沒有享受到五光十色的城市生活,他住在中哈邊境新疆薩爾布拉克草原, 一望無垠的草原上,只有魏德友和他的100多隻羊,魏德友長年與羊群為伍; 魏德友很少品嘗人間美味,夫婦倆吃的米麵需要小女兒翻越幾十公裡牧道才能送進來,喝的是門口井裡打出來又鹹又苦的鹽鹼水;魏德友沒有住上寬敞的豪宅,孤零零矗立在草原的土坯房,就是魏德友簡陋的家,用報紙糊的「天花板」已經泛黃,1張木頭桌子歪扭地立在坑窪的泥土地面上,家裡只有4張凳子,來人多了只能坐床上;魏德友付出了人生的最好年華,從24歲到邊境,一幹就是半個多世紀,他用實際行動鑄成了邊境線上「永不移動的生命界碑」 。但是,魏德友精神是充實的,當有人問他「長年累月在荒郊野外過這樣的苦日子圖啥」的時候,魏德友的回答很簡潔:「守在這裡心裡踏實!」52年來,魏德友傾力做好一件事——為國守邊防,他和劉京好的家被駐地邊防派出所官兵稱為「一座不換防的夫妻哨所」 。
革命導師馬克思說過,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魏德友就是這樣的人,他的事跡得到了黨和人民認可,近日兵團黨委組織部、兵團「兩學一做」 學習教育協調小組發出向魏德友學習的通知,要求真心實意為老軍墾老同志排憂解難,做到政治上尊重、思想上關心、生活上照顧、精神上關懷,使老軍墾老同志始終感受到黨的溫暖。
無論是得是失,其實都是人生路上的財富,堅守本心,勿忘初心,方能得其真諦。
四
人生在世,人們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中能夠多些快樂、少些痛苦,多些順利、少些挫折,沒有遠大的道德理想的人,往往放棄做人的道德責任和使命, 把個人遺失在喧囂世界的依賴中。
魏德友崇高的價值選擇雖然與困難甚至是苦難相伴隨,但給他提供了持久的、穩定的堅守動力,使他不被外界任何幹擾所動,執著於內心崇高精神的守護,不斷地走近兵團人共同的夢想,不斷靠近共產黨人崇高的理想。
魏德友的人生選擇留給我們廣闊的思考空間,正確的選擇固然可貴,把正確的選擇堅持到底,特別是在遇到各種困難或者已經取得一定成績時還要繼續堅守, 這才是更可貴的。
堅守是共產黨人的優秀品質,革命導師馬克思花了40年時間,在大英博物館翻閱大量資料,他所坐的位子下水泥地上竟磨掉一層水泥,終於著成世界無產者的 《資本論》 ,這是一種堅守。
方志敏率紅軍抗日先遣隊北上,被捕後,敵軍搜遍他的全身,除了一塊懷表和一支鋼筆,沒有一文錢,面對敵人的嚴刑和誘降,他正氣凜然,堅貞不屈,英勇就義,這是一種堅守。
在上甘嶺戰役中,敵人對志願軍戰士所在的坑道進行封鎖、轟炸、爆破,甚至向坑道裡投擲毒氣彈、凝固汽油彈。缺水,戰士只好喝尿,或者趴在坑道壁上舔石頭上的潮氣,這是一種堅守。
兵團創始人王震,1991年已經身患癌症,他最後一次回新疆時動情地說:「我在1980年曾經說過,現在我重申,如果去見馬克思,我已委託戰友和親屬將我的骨灰撒在天山上,永遠和各族人民守衛社會主義祖國的西北邊陲」,這也是一種堅守。
對信念的堅守讓魏德友放棄繁榮走進邊荒,超越了個人的物質利益去追求夢想。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雖然年逾古稀,但魏德友沒有「退休」的想法。有一次巡邊遭遇暴風雪,迷失方向的他被困5個多小時。兒女擔心他的安危,央求他回家養老,但一直沒能說動,魏德友的答覆是:「現在走了,以前不就白守了」 。
毛澤東同志說過,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我們不妨套用一下,一個人作出正確的選擇堅守一陣子並不難,難的是堅守正確的選擇一輩子而不動搖,這才是最難最難能可貴的。
人性自有人性的優點,但也有人性的弱點,我們有理由相信,任何堅守都不會不起一點波瀾,作為普通人的魏德友也不會例外。在魏德友長期堅守的半個多世紀, 周圍的變化是巨大的,看到裝修得像賓館一樣的家庭住房,看到功能齊全的「家庭影院」進入家庭,看到以車代步已成為現實,看到節假日外出旅遊成為時尚,看到老年人在公園起舞,作為普通人的魏德友也會受到外界的誘惑,特別是面對自己內心與生俱來的本能呈現的抵抗,常人往往選擇放棄, 但是魏德友守住了共產黨人的情操,守住了入黨時的初心,守住了值得他堅守的價值觀念。
魏德友的選擇和堅守啟示我們: 堅定理想信念, 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 始終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作出正確的選擇, 需要有堅定的信念, 有了堅守的信念, 即使再艱苦, 前進的路上會一直陪伴著歡笑, 即使目標在天空的那一邊也不再遙遠。
往往有這種情況,年輕時所作的選擇,當時不一定十分理解,有的東西等到理解了,又為時已晚。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不要去選擇好走的路,一方面要走好選擇的路。如果我們抱著一種短淺的目光,選擇為人生畫一條很淺的吃苦底線, 那樣我們就很難跨越深邃的人生極限,更不用說抉擇一條無悔的人生道路。
正是感人至深的抉擇,才顯出魏德友成長的深刻印記;正是艱苦磨難,才顯見魏德友的巨大勇氣。魏德友習慣了孤獨的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他想到的不是突圍而是堅守,他是一棵樹,把自己深深地 「種」 在薩爾布拉克草原上,他懂得堅守,能夠堅守,堅守初心,堅守職責, 堅守信念,感動了所有兵團人,感動了所有關注他的人。今天,有的人丟棄了太多本色的東西,全身掛滿了五光十色的玩意兒,最後看到鏡子中的人都認不出是自己。請這樣的同志照一照魏德友這面身邊的鏡子,也許會清醒一些吧!
如果有誰認為,信仰是虛無的,是不可捉摸的東西,就請你看一看魏德友的事跡吧!共產黨人的信仰一直就在我們身邊,它隱藏在半個多世紀來,魏德友義務巡邊走過的近20萬公裡的徵程上,它包含在魏德友 「這是我和戰友曾經戰鬥過的地方,我要守到自己動不了的那一天」 那質樸的語言裡,它鐫刻在魏德友已經用壞的年代不同的50臺收音機上,它紮根於教育著感動著百萬當代人的古稀老人魏德友的靈魂深處。
「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是亙古不變的,一是高懸在我們頭頂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每個人心底深藏的高貴信仰」 ,這是哲學家薩特的名言,魏德友用半個多世紀來行動證實了這一點,他不忘初心,恪守自己在黨旗前許下的誓言。我們呢,是堅守還是放棄?每個黨員必須用行動認真回答。(作者為兵團日報社黨委書記、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