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對一個品牌來講,以前是內容為王,因為你輸出的內容(Content)越多,你的品牌就越能在消費者心中佔據「第一」的位置,並引導用戶進行「轉換」。但如今內容越來越泛濫,人們很容易從其他地方找到類似的內容。接下來更重要的是聯繫(Connection),一個品牌要有自己的社群,並在社群中建立聯繫,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是一種稀缺的東西,有了聯繫才有靈感的迸發和合作關係的確立。舉辦活動是建立聯繫的一個好方式,一場好的活動既能輸出內容,又能創造聯繫。這可能就是為什麼直播能更加帶貨,因為直播的時候,內容輸出和互動聯繫兼具。隨著技術的進步,在線活動風潮即將到來,我們應為此做好準備。本文譯自Medium,作者Dave Schools,原標題為" Content Used to Be King. Here’s What’s Next ",希望對您有所啟發。
圖片來源:Photo by rupixen.com on Unsplash
如果你有一個品牌,可能會基於品牌發布一些內容,人們可能會消費這些內容,成為這些內容的讀者和追隨者。理想的情況下,他們會成為你的客戶。
這些喜歡併購買你的產品,支持你的品牌和團隊的人就構成你的社群(Community)。
在市場營銷人員確定了自己的社群後,下一個問題是:我們如何保持社群的參與度?
這就是很多公司陷入困境的地方。
許多人認為答案是:提供更多的內容。因為內容為王,對吧?
內容為王的理論是這樣的:你製作的內容越多,你的品牌就越能在消費者心中佔據「第一」的位置,引導用戶進行「轉換」(conversion)和「再轉換」(re-conversion)。
多年來,這種做法一直是有效的,但到了2020年,「增加內容」已不再是答案。如果你是一家媒體公司,你的內容就是你的工作,更多的內容是有意義的,但是對於很多品牌來說,更多的內容只是開始。社群參與的未來是聯繫(connection),而不是內容。是人,而不是帖子。
自從比爾·蓋茨在1996年寫了一篇名為「內容為王」(Content Is King)的文章以來,博客圈迅速膨脹——1999年,只有23個博客;2006年,有5000萬個博客;如今,有超過5億個博客。再加上社交媒體的興起,我們已經從沉浸在內容中了。
這意味著僅僅發布一篇文章或一段視頻並不能讓你的社群參與進來,他們在網上其他地方能找到很多類似的文章或視頻。
雖然你的內容是將人們聚集到你的社群的首要原因,但人們不只是想要更多的信息。
有一家公司多年前就知道這一點:Facebook。
Facebook是一個通過內容和社群賺錢的公司,你可以從Facebook的發展藍圖中看到社群的發展趨勢。簡單地向用戶分發內容只是一條單行道,但Facebook一直在向更具協作性和社交性的工具、功能和活動發展:
2015年,Facebook Live讓人們能通過實時視頻聚在一起。這是一種更即時、更「真實」的與人互動的方式。當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看到Facebook Live最初發布的指標時,他的團隊就知道Facebook Live會很成功。在《Facebook Live不為人知的故事》(The Story of Facebook Live)一書中,Fast Company寫道:「(扎克伯格)……注意到,平均而言,人們觀看直播流媒體的時間是普通視頻的三倍,發表評論的時間是普通視頻的10倍。」
2018年,Facebook推出了Watch Parties,這是一種與他人同時觀看視頻的方式。
2019年,Facebook Groups興起,扎克伯格在Facebook的F8開發者大會上宣稱「未來是私有的」,我們也看到了Facebook應用程式向群組化發展的趨勢。
去年,每月有13億人使用Facebook Messenger。
Slack和Twitter等社群平臺也採取了類似的舉措。這種轉變解決了僅僅為了內容而內容的三個問題。
圖片來源:Photo by William Iven on Unsplash
讓我舉個例子來說明。
假設你在Facebook上發布了一個視頻,我是Facebook的一員。有三個問題阻止我以一種很容易的方式來消費這些內容,讓我成為你忠實的客戶:
Facebook找到了一個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那就是在一個封閉的群體中,圍繞著一個共享的體驗,通過面對面、雙向的互動,實現實時連接。
換句話說,這是一個活動(event)。你細品。所謂活動就是:
關注當下(Live)——你積極投入,活在當下。
聯繫(Connecting)——你認識其他人,參加某個部落,建立關係網。
面對面(Face-to-face)——你以一種真實而私人的方式和某人見面。
雙向互動(Two-way interaction)——你在進行真正的對話和合作。
分享經驗(Shared experience)——你在和與你有同樣經歷的人建立聯繫。
這個行業是一項價值上萬億美元的遊戲。人們願意花很多錢來參加一個「活動」(event)。例如,《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最重要的科技活動《華爾街日報科技現場》(WSJ Tech Live)的預售票起價為每人6500美元。2018年西南偏南(美國德克薩斯州州府奧斯汀舉辦的音樂節)對奧斯汀經濟的影響為3.506億美元。
人們想要與他人建立聯繫。
我最近與亞馬遜的一位營銷經理進行了一次談話,他負責一個為亞馬遜上的賣家提供支持的付費項目。她說,她對社群成員做過一項調查,發現98%的人都對參加會議感興趣,因為這樣他們就可以互相學習技巧。
對於品牌來說,這是一個為他們的社群提供便利的機會,而舉辦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舉辦活動能給你的品牌帶來許多好處,包括直接的市場反饋、關鍵的合作夥伴、會員滿意度、開拓機會等。另一方面,如果你曾經主持過活動,你就會知道這是一項艱苦的工作。舉辦活動壓力很大,一場活動也很貴,其中包括各種環節,比如食物和飲料、場所、衛生清潔、安全,還得面對壞天氣。
但如果你能消除這些障礙呢?
如果你能將一場活動的好處提煉成核心價值,也就是創建新的聯繫和偉大的內容,並在不損害核心價值的情況下讓世界了解它們,那會怎麼樣呢?
如果你曾經參加過虛擬活動或網絡研討會,你就會知道,很多線上活動給人的都是糟糕的經歷。這些活動可能是片面的,沒有人情味的,脫離現實的。
其中的問題是,支持它們的平臺過於關注內容(content)方面,而忘記了連接(connection)方面。而一場好的活動,應該兩者兼具。以PPT為中心的活動是一種倒退,而一個好的網絡活動將以人為特色,將人們聯繫起來是一種進步。這就是奇蹟發生的地方,人與人聯繫起來後,創意迸發,夥伴關係形成,商業啟動,靈感迸發。
圖片來源:Photo by Austin Distel on Unsplash
隨著線上體驗技術的改進,要為線上活動風潮做好準備。
我總結出了5個商業趨勢,它們都顯示出對更好的在線活動平臺的需求和可用性在不斷增長:
1. 全球主義(Globalism)。網際網路社群逐漸模糊了國家和商業界限。
2. 氣候變化(Climate change)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越來越成為一個緊迫的問題。
3. 遠程工作(Remote work)。技術的進步(Slack、concept、Airtable、Monday等)使遠程工作逐漸成為未來的工作方式。
4. 視頻直播(Live streaming )技術正在創造性地改進和蓬勃發展。
5. AR/VR仍處於起步階段,但正大步邁向日常使用領域。
是時候考慮一下在線活動策略了,而不是內容策略。密切關注新興的「實時連接」平臺,並開始舉辦試點活動,測試什麼能與你的社群產生共鳴。這尤其適用於遠程公司和擁有全球用戶的公司。
很快,我相信每個組織都會有自己的峰會或會議,不管是在線的還是離線的,或者兩者的結合,用來連接社群。期待看到新的、有所改進的在線活動平臺來支持這一趨勢。有環保意識的公司會把更多的活動搬到網上。
對於市場營銷人員來說,內容為王,並且仍然扮演著基礎性的角色。但隨著技術的進步,在線活動風潮即將到來,畢竟社群參與度現在是最重要的。
譯者:Jane
推薦閱讀:有多種收入來源才是變富的真正秘訣
推薦閱讀:讀過的東西,如何才能記住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