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上海高校課程思政領航計劃」評選揭曉,我校入選「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整體改革領航高校」,「課程思政整體改革領航高校」建設中包含「重點改革領航學院」「特色改革領航團隊」「精品改革領航課程」建設。土木工程學院憑藉多年來卓有成效的課程思政經驗入選5個「重點改革領航學院」之一,學院5支教學團隊入選「特色改革領航團隊」、20門課程入選「精品改革領航課程」。如何讓課程思政真正活起來、火起來?近日,記者走近土木工程學院,一探究竟。
樹木立人,打造課程思政專業基礎金課
「我們先來猜位同濟人:他是『橋梁大師』,神州大地上的武漢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上海南浦大橋、廣東虎門大橋都留下了他的智慧。他帶領中國橋梁人揭開了自主建橋的大幕,為中國的橋梁建築事業奉獻了一生。」話音剛落,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老校長李國豪」。這一幕發生在「精品改革領航課程」——《土木工程與土木工程師》研討課上。
可別小看這堂面向所有新生開設的研討課,為了上好它,學院做足了功課。對於那些經過高考洗禮剛剛步入校門的新生來說,一切都是新的,課程也是新的。是按照先前的做法在一年級僅僅開設英語、公共課,還是從入校第一天起就開始培養這些未來工程師?土木工程學院的做法是:誠邀院內外名師共同授課。授課名單上,陳以一、顧祥林、李國強、李傑、李建中、何敏娟、陳艾榮、蔣歡軍、丁文其、肖建莊、孫利民、周穎等眾多教學「明星」赫然在列。學院還聘請了土木工程實務專家擔任課程嘉賓一同授課。
「《土木工程與土木工程師》的前身為同濟大學1998年按寬口徑重組土木工程專業後開設的《土木工程概論》課程。自2013年起,結合土木工程專業『本-碩-博一體化』課程體系調整,我們將傳統概論課程延拓至8個學期,貫穿整個大學階段。」土木工程學院院長、該課程領航團隊負責人趙憲忠介紹,領航團隊由院長、書記掛帥。從第一學期的新生研討課、第二學期的學科內涵與發展講解、第三學期的土木工程史與土木工程大師的哲學思想、第四學期的偉大工程巡禮及研討,到第五學期的創新思維與工程科學訓練、第六學期的重大工程案例分析與研討、第七和第八學期的工程綜合及其社會影響分析,課程內容安排遵從學生身心成長規律層層遞進,從單一的知識傳授向知識、能力、素質、職業素養、家國情懷並重培養模式轉變。課程相關教學成果入選《入耳入腦入心 同向同行同頻:以思政課為核心的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獲2018年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
「這是一門讓我愛上土木的課程」「我了解到土木不是孤立的一門學科,它融合了責任、藝術、倫理等多個方面,讓我更加熱愛我的專業」「聽了老校長李國豪等傑出土木工程師的愛國故事,我告訴自己要像他們一樣,做頂天立地的參天木」「港珠澳大橋、『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南海島礁建設、南極基地建設,與老師們一起討論分析了那麼多的經典案例,我為祖國驕傲,專業自豪感倍增,想要早日學成,投入新時代的建設浪潮」……同學們紛紛給予高度評價,該課程平均評教分達9.815。
育苗有方,教書與育人不分家
難題不會解、設計不會做、論文遇瓶頸、實踐碰問題,抑或僅僅是心情不好、水土不服……老師統統幫你解決。「遇困難找老師」早已成為學院師生間不言自明的默契。因為在每位老師心中「學生的事就是天大的事」。
「專業教師的理性思維培養與思政教師的感性思維薰陶本就相輔相成,如何發揮各自優勢,實現二者的無縫對接?我們一直在探索、在調試。」學院主管教學的副院長張偉平說。學院近年來圍繞人才培養,不斷探索專業教師與思政教師無縫對接的路徑和機制,以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為抓手,深挖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並輔以第二課堂活動,構建起「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引領」有機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和「本科生導師、專業教師班主任、輔導員」的全員育人體系。相關教學成果《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推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獲2017年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
同時,學院圍繞三全育人,進一步健全完善相關制度建設,以課程定崗位,制定了《土木工程學院關於新任授課教師的若干規定》《本科生全過程導師制實施方法》等規章制度;將思政學生工作平臺作為青年教師培養的重要平臺,吸納40位專業教師擔任班主任、若干專業教師擔任學生社團、創新項目、第二課堂活動指導老師;加強專業教師在支援貧困山區造橋修路、抗震減災公益項目等社會實踐過程中的指導。近幾年組織社會實踐隊伍57支,400餘人赴各地開展實踐,12個項目獲上海市表彰。
坐落於雲南硯山縣六主村的無止橋是同濟無止橋團隊主持的第一座人行橋。2016年暑假,學院師生到六主村踏訪時發現村裡道路泥濘難走,村民外出、學生上學極為不便,修橋需求十分緊迫。2017年春節剛過,還在寒假中的師生們來到六主村,在團隊專業指導老師吳迅教授和團隊管理指導老師吳培峰的帶領下,同學們勘察地形、設計方案、比選材料、施工安裝,忙得不亦樂乎。實踐出真知,在老師們的鼓勵下,隊員們結合當地情況,嘗試著對傳統貝雷橋進行改進,設計出一種裝配式人行貝雷橋,替代原來的網箱橋,大大改善了村民出行的安全便捷。為了方便更多有需要的人使用,他們還編寫了《無止貝雷橋建造手冊》,申請了《一種輕型裝配式人行貝雷橋》實用新型專利。
建好一座橋,撒下一粒種。如今,同濟大學無止橋社團已有隊員42人,成員包括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先後參與了貴州坪榜村,雲南紅河州阿窩主村,重慶萬州插旗村和彭水縣星光村、溪口村、麻池村等十座無止橋的建設。建橋的同時,同學們還主動擔負起村裡空地美化、家庭扶手、水管安裝、電路修繕、水溝安裝鋼梯等設施改造,並為校園彩繪,為村民辦講座,樣樣都是奔著「美麗鄉村」去的。「把課堂所學轉化成為民服務的本領,這些年裡,無止橋團隊的愛心橋實踐就是一個很好的育人課堂。」學院黨委書記端木怡雯告訴記者。
紮根沃土,眾木成林
躬耕田畝必有碩果。近三年來,學院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由「專業課程」向「專業課程鏈」持續延伸,已從早期的新生討論課開始,到後來專業教師和思政教師共建課程,現在已擴展至2017年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試點課程《土木工程與土木工程師》《工程倫理》,2018年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試點課程《橋梁工程、科技與文化》《建設工程法規》。當初的一木獨秀漸漸引來百花競放。
與此同時,學院還依託同濟大學土木工程防災學科優勢,積極探索以「防災」為核心層層遞進的課程思政鏈,相關5門專業課程獲2018年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試點課程資助。「橋梁工程」「水文地質」「航道工程」系列課程列入2019年同濟大學課程思政鏈建設。土木工程與土木工程師(1門8學期)、土木工程防災(5門)、橋梁工程(5門)、水文地質(5門)、航道工程(4門)5支教學團隊的20門課程入選「特色改革領航團隊」「精品改革領航課程」。
眾木成林的同時,種樹人也大放異彩。數年來,課任教師獲「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輔導員年度人物」「上海市輔導員年度人物」及「同濟大學師德師風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屢見不鮮;湧現出一批優秀教書育人模範團隊:何敏娟土木工程科教創新工作室、李傑工程結構抗災可靠性創新工作室先後獲評上海市勞模創新工作室,李國強團隊獲評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陳以一領銜的鋼與輕型結構研究室先後獲上海市教育先鋒號、上海市工人先鋒號。
育人碩果遍四方。2013年巖土工程專業博士畢業生柏挺作為選調生,任廣西省住建廳駐南寧市上林縣西燕鎮岜獨村第一書記,腳踏實地、敢想敢做,撐起了扶貧攻堅的「岜獨模式」。2016年土木工程碩士畢業生劉亮,毅然決然通過考試成為一名青海省選調生,紮根青海,篤定前行,在「世界屋脊」踐行青春。2017年結構工程專業博士畢業生佔冠元赴西藏日喀則江孜縣工作,利用所學知識服務於西部的基礎建設和信息化進程。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結構工程專業碩士畢業生楊劍華校友領銜設計武漢雷神山醫院,帶領團隊無畏逆行、奮力拼搏,12小時出方案、3天交付完整施工圖、12天竣工使用,為防控疫情、開展救治提供有力的硬體支撐……一個個同濟土木人憑藉自己的執著奮鬥,在譜寫祖國時代華章的同時,詮釋著各自的精彩。
7月1日,同濟大學2020屆畢業典禮上,土木工程學院本科畢業生吳旭東作為畢業生代表發言。他說,「當我在電視上觀看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工地建設的直播時,激發了我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去服務國家與奉獻社會的強烈願望。」4月初,他已與曾在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建設中勇擔重擔的中建三局城市投資運營有限公司完成就業籤約。(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