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制國內首部《交通運輸類課程思政教學指南》;成立國內首個交通學科思政教育研究中心;首次構建橫向覆蓋全專業的課程思政群、縱向貫穿培養全過程的課程思政鏈,形成完整的課程思政體系;率先制定每門課程立德樹人達成指標;首次系統提出專業教師課程思政勝任力提升路徑和工作機制……定標準,建平臺,繪藍圖,出「施工方案」,自去年年底入選「上海高校課程思政重點改革領航學院」以來,交通運輸工程學院(簡稱交通學院)「大招」不斷,實力吸睛。
六大系列「營養套餐」
「在運力緊張的前提下,如何將口罩、防護服等醫療物資高效運達武漢?」「如何布局應急物資中轉站?」「隔離區的生活物資如何調配?」……《運籌學》空中課堂上,滕靖教授從疫情防控中的交通運輸導入,在知識傳授中融入價值引領,將燒腦的專業基礎課變身愛國主義大課。
同學們學得既投入又激動,「這是真的實戰演習,在設計優化決策中,我體會到了疫情防控的艱難和醫護人員任務的艱巨。」「面對災難,交通運輸大有用武之地,這同樣是為『交通強國』建設作貢獻。」……
滕靖教授講授《運籌學》
「疫情發生以來,我國交通運輸有哪些變化?」「你覺得哪些方面可以改進,可否設計一個方案?」……《交通工程學》「雲」課堂甫一開講,楊曉光教授就拋出幾個問題。
讓學生思考的意義是什麼?楊曉光認為,專業基礎理論課教學不能僅限於梳理知識脈絡,「交通運輸是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學生在學這門課的時候有愛國、報國的意識,未來才能將自己的事業融入國家的發展」。
楊曉光教授講授《交通工程學》
在交通學院,專業與思政深度融合不是個例。葉建紅副教授負責的《交通戰略與政策》課程以戰略思維串起回歸初心的責任擔當、綜合協同的戰略視角和精益求精的政策素養;杜豫川教授負責的《交通科技創新競賽》課程特別增設「疫情之下,責任在上」專題賽道,徵集了18道疫情防控中的交通運輸問題供學生研究;2019年,學院又陸續開出《交通運輸與人類文明》《交通行為心理學》《交通戰略與政策》《批判性思維與方法》等「溶」進鮮明思政味兒的專業課……
26門領航課程,堪稱全校之最。交通+思政,為何能擦出這麼多火花?
「我們學科對課程思政天然有需求。」交通學院院長凌建明說,「交融天地、連通萬物,交通學科具有宏大的格局,不同於傳統的工程學科。建設交通強國,為交通人帶來更為廣闊的舞臺,也對交通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色的交通人才不僅需要精深的專業知識和匠心精神,還需要強大的組織、協調和管理能力,更需要戰略思維、全局意識和家國情懷,其知識體系除了要有紮實的工學基礎,還必須涵蓋戰略、政策、法規、安全、管理、人文等諸多方面。」
「實際上,有些內容在以往的課程中都有體現,2017年學校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藉此契機我們進行了系統梳理,形成了完整的課程思政體系。」學院黨委書記吳兵告訴記者,通過挖掘學科思政元素和凝鍊學科思政內涵,學院構建了交通社會人文、交通政策法制、交通發展理念、交通管理思維、交通責任擔當、交通創新實踐等六大課程群。
「這就好比是六大系列『營養套餐』。」吳兵笑道,「針對不同專業、不同方向、不同年級,可以搭配出不同的『套餐』,力求讓學生『營養均衡』。」
菜單夠豐富,大廚水準如何?李興華、趙鴻鐸、塗輝招、董潔林(清華大學中國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林坦、潘海嘯(我校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杜豫川、楊超、鄒曉磊、葉建紅、唐伯明(重慶交通大學校長)、葉霞飛、張輪、王洧、張曉光……學院資深教授+跨校跨系大咖精心烹製的大餐,想不可口都難。
「這只是《交通運輸與人類文明》這一門課的教學團隊。」凌建明說,「交叉融合是我們的特色,其他課程還引入了法律、心理等專業教師,與醫學、電信、汽車等學科的合作目前也在計劃中。」
李興華教授講授《交通運輸與人類文明》
立德樹人,功夫不全在課堂
「立德樹人,課堂是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戰場。強調思辨,要求行實,是我們一直秉承的教育理念。」吳兵介紹,基於教學與思政融合的管理機制,學院近年來逐漸探索出以第一課堂專業課程為核心、第二課堂思辨和實踐平臺為外延拓展、學科文化為環境浸潤的三圈層課程思政育人模式,切實將三全育人落到實處。
課堂思政早已延伸至課外。圍繞交通強國、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依託重點交通工程,以專業實踐紮實工程教育、錘鍊奮鬥精神,以社會實踐認知國情社情、樹立責任擔當,以紅色實踐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黨情懷,學院搭建了由「二支隊伍」「三類基地」「四維活動」構成的「二三四」校外育人平臺,創新出三維立體交融的實踐育人新模式。
百科講壇加強職業道德和文化修養、校友講堂培植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感、學術論壇拓展學術視野與創新思維……400多期「同路人」系列論壇,形成了校友和行業專家兩支導師隊伍。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黨委書記朱永靈作客「同路人」學術論壇
2013年,學院與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籤署基地共建協議,一大會址成為師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課堂。學院團委副書記張桁嘉已在一大會址志願講解12年,他與學生志願講解員為超過700批次、近3萬名高校師生和全國遊客講述共產黨人的「初心」故事。截至今年,學院向一大會址共輸送23名志願講解員。
張桁嘉(右一)為西藏農牧學院師生講解「偉大開端」中國共產黨創建史圖片展
每年夏天,交通學子都在貴州赤水紅色革命老區進行短期支教。這項社會實踐從2005年至今已持續開展15年,近百名交通學子將自己的青春與智慧揮灑在革命老區的課堂上,也在這裡汲取著源源不斷的紅色養分。2019年,由2名博士、5名碩士以及3名本科生組成的實踐團隊再次出發,10名團員為赤水七中的孩子們準備了英語課、橋梁手工課、時間管理課、街舞課,用他們所學所長開闊孩子們的視野。
不僅通過支教傳遞知識,實踐團隊還將自己所學服務於鄉村振興。他們開展「百裡十鄉」農村公路安全振興調研,踏勘赤水市農村公路網、赤水河谷旅遊公路沿線安全狀況,最終形成調研路段安全提升調研報告,完成的《同路「濟」承貴州情,交通鋪築中國夢》交通調研實踐項目榮獲2019年上海市「知行杯」大學生社會實踐項目大賽一等獎。
交通學子赴貴州赤水社會實踐隊成員現場踏勘
文化浸潤,潤物無聲。考察當代重大交通工程、尋訪歷史重要交通工程和溯源學院歷史傳統……假期裡,幾位青年教師帶著學生團隊輾轉各地,梳理學科發展文化脈絡和典型。「學科前輩人物傳記和口述史計劃明年完成,學科發展史已出版第一輯。」學院黨委副書記鄒曉磊告訴記者。
同學們感觸頗深,「有創系老前輩,有傑出校友,有同濟交通人的智慧之作,每一次探訪,都是一次心靈的洗禮。」「重大交通工程中,處處活躍著同濟人的身影,在溯源之旅中,同濟交通人開拓進取的奮鬥精神無數次在我心中激蕩。」……
牆內開花,牆外也香
持續的深耕細作,帶來的是累累收穫。
前不久,學院博士生馬明傑登上了央視新聞聯播。疫情期間,他衝鋒在前,與返鄉大學生聯合起來組成大學生抗疫隊伍,活躍在田間地頭、檢測關口、貧困戶家,用青春力量助力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和脫貧攻堅,獲「2019上海大學生年度人物」榮譽稱號。
2017年,中國「網際網路+交通運輸」創新創業大賽上,學院的研究生團隊榮獲大賽創客冠軍和特等獎;兩個團隊在首屆中國城市軌道交通科技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上分獲二、三等獎;三個本科生團隊在第十二屆全國大學生交通科技大賽中分獲一、二等獎。
2019屆本科畢業生盧寒劍主動赴西藏日喀則市拉孜縣熱薩鄉政府工作,獲學校揚帆獎特等獎。2020年,學校選送的中央選調生中交通學子佔75%。截至今年,學院已向全國輸送40餘名優秀選調生。
滿懷報國之志的交通學子畢業奔赴五湖四海,在工程建設、基層服務中奉獻他們的青春力量,贏得聲聲讚譽,「專業紮實,難能可貴的是,還有戰略思維、全局意識和協調組織能力,這正是建設交通強國所需要的後備人才。」「有家國情懷,有理想信念,願意紮根基層用自己所學為民眾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這樣優秀的畢業生我們還想再『預訂』幾個。」「分析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很強,富有創新意識和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同濟出品,實屬精品。」……
好的教育,是相互成就。在課程實踐中,學院湧現出一批優秀專業思政師資: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孫立軍,上海市教衛黨委「雙帶頭人」黨支部書記朱興一,上海市「十佳好人好事」榮譽稱號獲得者周順華,優秀援藏幹部張輪,上海市教育黨史講解專家、上海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張桁嘉等。2018年,黃世澤副教授以課程思政為主題,在卓越大學聯盟高校青年教師教學創新大賽和校內青年講課競賽中同時收穫二等獎;2019年,他講授的《電子技術基礎》獲評學校「名課優師」。今年6月,2019年同濟大學教學成果獎揭曉,交通學院的「專業教師課程思政勝任力提升的有效路徑和實踐研究」榮獲一等獎。
牆內開花,牆外也香。受惠的不僅僅是學院師生。
9月17日,在2020年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工作推進會上,趙鴻鐸、鄒曉磊、錢鑫、肖軍華等團隊研製的《交通運輸類課程思政教學指南》正式發布。這是國內首次圍繞專業門類研製開發的課程思政教學指南。從理論到實踐、從教學設計到教學評價、從實施到管理,可謂一冊在手、應有盡有,這份「操作手冊」式的教學指南必將有力推動交通學科課程思政真正落地生根。
課程思政資源也在積極向外輻射。學院立足學科思政特色向行業學校輻射,面向重慶交通大學等西部高校同步直播「同路人」論壇、《交通運輸與人類文明》課程;運用紅色思政資源向邊遠地區輻射,與「一大」會址紀念館共同將優質紅色教育資源送到西藏農牧學院,舉辦「偉大開端」中國共產黨創建歷史圖片展;推進「德育一體化」向中小學輻射,與上海嘉定區、徐匯區多個中小學開展德育、交通文明一體化培育,播種交通運輸未來的希望。(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