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課程思政」的春天裡

2020-12-25 東北大學新聞網

從天氣預報到工程設計,從流體固體計算到核武器的研製,從通訊衛星覆蓋地球面積的估算到生物信息學中蛋白質結構的比對和預測……大量實際問題的解決,離不開數值分析做出的貢獻。

東北大學「網紅」高數教師邵新慧,在給學生上《數值分析》在線課時,講解「誤差」概念,播放了短視頻《科學重器,失之毫釐,謬以千裡……一秒之差竟然影響這麼大》以及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香港回歸」小節,讓學生從實際應用案例中體會「誤差」在生產生活中的影響。

「在介紹穩定性和算法安全的概念時,邵老師告誡我們,在科研過程中,一定要牢固樹立國家安全意識,國家安全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與我們每個青年學子息息相關。」東北大學自動化專業本科生裴梓鈞說。

高數課上暢敘嚴謹求是的科學精神、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這正是東北大學「課程思政」建設的生動實踐。與國家民族復興同向同行,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一堂堂融入思政元素的「硬核」專業課程,春風化雨地滋養著處在「拔節孕穗期」的青年學子,為回歸教育的初心和使命,為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教育根本命題探索出更明晰的路徑。  

精心謀劃,穩紮穩打,點線面漸次推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近年來,東北大學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努力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810月,東北大學入選全國首批十所「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高校。

頂層設計,高打高舉,具體工作的快速推進,基於思想上的高度重視。東北大學黨委第一時間成立了由校黨委書記任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專門力量、設定工作專項、開展專題調研、進行反覆論證,對「課程思政」建設內涵、進展情況進行討論和分析,對建設取向、安排部署統籌規劃,上下聯動確保「課程思政」建設系統化開展,精準施策助力「課程思政」科學性推進。

「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集成創新,沒有太多可供參考的建設標準和成熟模式。學校「摸著石頭過河」,整體性推進、個性化實施、漸進性開展、動態化調整,把試點單位建設和示範課程建設作為突破口,以點成線、以線成面、穩紮穩打、漸次推進,逐步摸索「課程思政」建設的東大方案。

建設十個示範專業、打造百門校級示範課程、覆蓋全校數千教師和教學團隊、惠及全校數萬名學生……按照教師和學生「兩中心並重」的定位,圍繞「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和「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標,學校集智攻關,出臺並實施「思業融合燎原計劃」,構建「十百千萬」工作格局,明確了示範課程建設、示範專業建設、教材教改扶持、強化師資建設、完善考評體系、加強理論研究這6項工作重點。

各級部門主動作為,參與「課程思政」建設的積極性不斷高漲。「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辦公室主動深入一線,對「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進展、典型經驗、現實困境等最新動態進行全面了解,並組織相關專家學者通過理論解析、工具分析等多種手段對建設情況進行分析研判;秦皇島分校、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等單位主動作為,先行開展「課程思政」工作的理論研究和試點建設,形成工作方案,提供經費、政策等保障支持,並通過推進會、研討會、說課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全力推進工作的開展。

文法學院、理學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10家單位被遴選為「課程思政」首批試點建設單位,覆蓋3個校區和文理工3種學科類別;在試點建設單位,組織申報評選出了《國際關係學概論》《數學分析》《計算機網絡》等100餘門「課程思政」校院兩級示範課程,匯聚多元多樣的授課教師和授課團隊,涵蓋必修課、選修課兩種課程類型,貫通本碩博3類學生群體,聯動通識類、學科基礎類、專業方向類、實踐類等4類課群。

理學院邵新慧老師的《數值分析》、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孫秋野老師的《電力系統分析》、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於亞新老師的《大數據思維與分析技術》、軟體學院郭軍老師的《軟體項目管理與過程改進》等重點培育課程,優化課程設置,修訂教學內容,已具備了借鑑、推廣價值,為「課程思政」建設向更多課程、更廣師生群體延伸,向專業、學科、教材建設延展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溶鹽於水,精準滴灌,深挖課程中的思政精髓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如同神經網絡坎坷不平的發展歷程一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光明前景,中國人民最清楚,也最有發言權。」

從大數據「非獨立同分布」中存在的耦合關係即共現關係、近鄰關係、依賴關係、連結關係等談到「人類命運共同體」,從深度學習之父傑夫·辛頓的坎坷經歷談到科學精神中持之以恆的堅守,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於亞新在給研究生講授《數據科學思維與大數據智能分析技術》時,用精細的、浸潤式的隱性教育,探索專業課與思政元素的創新融合。聽課的同學們表示,在這門課上,心中種下了科學精神的種子。

課程思政,不是簡單的「課程」加「思政」,兩者不是機械組合,而是有機融合。怎樣避免思政內容和專業知識形成「兩層皮」?怎樣把握好課程思政的「時」「效」「度」?怎樣讓學生順利完成從「專業成才」到「精神成人」的轉變?這就需要教師深入挖掘學科思政元素所蘊含的價值精髓,精準滴灌、點滴滲透,而不是大水漫灌、硬性楔入。

「劉積仁老師當年帶領200多名師生,創建東軟,將東軟集團布局為全國8個大區和若干事業部,實現縱橫矩陣,建立激勵制度,並根據市場環境和企業不斷壯大的具體情況,持續完善項目管理與過程改進體系,成為當今中國最優秀的軟體企業之一,然而和美國微軟、谷歌等企業比,東軟還有差距,請同學們收集相關資料,從管理角度分析,東軟如何能夠更快趕超國際巨頭、成為更卓越的企業?」

東軟集團,這個孵化於東北大學的企業,被譽為「民族軟體的旗手」。在防控疫情阻擊戰中, 東軟醫療捐贈價值2700萬元的高端CT設備及軟體支援武漢抗擊新冠肺炎。

軟體學院郭軍老師在《軟體項目管理與過程改進》課上,從同學們熟悉的東軟入手,對比東軟、IBM、微軟和谷歌的項目管理體系和思維,組織同學們討論中國軟體企業如何通過項目管理和過程改進,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並提出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軟體企業管理升華路徑,激發學生的鬥志,勉勵同學們成長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IT新生力量。

「東軟之後,星光燦爛,願你們將軟體項目管理與中華管理文化內化於心,建立遠大的創新創業理想,造就更為強大的軟體企業!」在課程結束之際,郭軍老師不忘增強同學們振興中國軟體產業的信心。

在推動課程思政廣覆蓋的過程中,東北大學賦予專業課程價值引領的重任,賦予教師學生追夢擺渡人的使命,不斷提升和改善各種學科的育人成效。  

如春在花,潤物無聲,深植家國情懷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國情教育和主流價值引領,是課程思政建設兩個極其重要的維度。

「中國被稱作『基建狂魔』,以港珠澳大橋、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為代表的超級工程讓全世界刮目相看,這正是一代代土木人用智慧和汗水拼命幹出來的。」

「地下空間將成為未來土木工程建設的主陣地,也將成為助推國家發展的重要空間資源!」

資土學院王述紅教授,與582017級本科生相約「雲端」,講授《地下結構設計》課。課上,這樣引導學生將知識內化為價值追求的金句頻現。王述紅老師從都江堰、上海中心大廈等重大工程案例,茅以升、詹天佑等大師人物,工程倫理等方面挖掘土木工程專業課的思政元素,激發學生報效祖國的情懷。

「家國情懷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精神資源,也是東北大學最深厚的文化基因。學生家國一體的愛國情、經邦濟世的報國志和榮辱與共的興國心要在專業課上得到激發。」校黨委書記熊曉梅表示,東北大學是一所具有愛國主義優良傳統的高校,各門課程要最大限度發揮專業課程的育人主渠道作用,將我們植根血脈的基因彰顯出來、傳承下去。

弘揚愛國精神、奉獻精神和創新精神,利用學校自身的厚重底蘊和文化積澱,把育人和育才相結合,東北大學努力把「課程思政」做出「東大特色」。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高宏亮曾在專業課堂上播放過這樣一個視頻片段:新中國「兩彈一星」科技工作者用算盤計算原子彈理論模型,以驚人的速度研發中國核武器……

轉頭望去,學生已是熱淚盈眶。

在課堂中講好中國故事,幫助學生堅定文化自信,並引導他們將所學知識服務於國家需要和民族發展,是高宏亮在教學工作中的初心。

「要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教師就要把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放在專業課的頭等位置,並貫穿課程始終。」為了讓學生做到全面發展,高宏亮在教學過程中做了很多別出心裁的設計。

在《微機原理及單片機應用技術》課程中,高宏亮對中美兩國現代電子計算機發展史進行了深入講解,激發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感。「只要用心挖掘,知識點中的思政元素並不少,用概念、定律、理論、實驗等可以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方法,用實際工程應用成就可以傳播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用行業典型代表人物的故事可以培養家國情懷和愛國主義精神。」高宏亮說。

案例鮮活,緊貼時政,把「課程思政」建在雲端  

「火神山醫院共裝設14600千伏安變壓器,滿負荷運行,1天可保障醫院最多用電35萬度。如果和普通居民家的用電容量相比較,醫院用電相當於約4000戶居民。從『火神山』和『雷神山』供電系統對比,我們來看本節課的知識點……」

2248時,東北大學孫秋野教授在《電力系統分析導論》課上,結合時事熱點,與學生暢敘這次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的「硬核」科技力量。

話題一拋出,學生的熱度瞬間被點燃。「孫老師將課程知識同工程建設實際相結合,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向大家介紹防疫戰場上的『中國速度』與『中國態度』。」東北大學2017級本科生殷偉豪說。

「全部線上教學課程要實現『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全覆蓋、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強化正向的價值引領、滲透積極的人文關懷……」東北大學「雲端」開課前,學校就要求廣大教師抓住在線教學的有利契機,在特殊時期把「課程思政」建設推向縱深。

「為實現方艙醫院有效控制傳染源、最大限度救治患者的目標,就要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小的成本完成建設,這要求製冷空調系統必須能夠長時間高負荷運行。典型供熱供冷系統包括整體式空調系統、空氣源熱泵集中熱水系統等……」

冶金學院熱能系教師董輝,線上講授《製冷原理與裝置》課程,以武漢方艙醫院空調系統切入,迅速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專業責任感。

「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信息技術立下了汗馬功勞,可以說抗擊疫情涉及到的每一項信息技術,都與大數據密不可分。」秦皇島分校計算機與通信工程學院教師萬聰通過一段開場白,開啟了《大數據思維與分析》網課,引發學生思考大數據知識在抗擊疫情中的應用。課上,萬聰通過分析各級政府大數據指揮調度平臺建設、智慧城市建設等案例,帶領學生感受大數據技術發展給抗擊疫情帶來的巨大幫助。研究生薑珊表示,自己認識到了計算機專業展現出的社會價值,為前輩們取得的成果感到自豪。

「雲上的日子」,在完成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同時,廣大教師們更有意識地強化對學生進行「訂製化」的思政教育,困難幫扶和情感呵護,在特殊時期一點不可少。

「謝謝老師的指點與鼓勵,這些天太煎熬了,跟您溝通後心情開朗了不少,等我改完之後,把設計結構的底層和標準層給您發過來!」 2016級本科生馮亮,看著自己改了一遍遍的畢業設計建築方案,覺得很焦慮,找到指導教師康玉梅尋求幫助。在得到老師的悉心指導後,他信心倍增,對方案的設計也增添了靈感。

資土學院教師康玉梅,深入挖掘防疫阻擊戰中蘊含的育人元素,並融入到學生畢業設計指導中。「79歲的建築學家黃錫璆,把小湯山醫院設計上還可以優化的環節逐一整理出來,發給武漢的設計團隊;土木人在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建造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十天交付工程彰顯中國奇蹟。」康玉梅在「畢業設計」微信群裡,與同學們共享大量疫情防控期間我國土木工程方面取得的驕人戰績。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課比天大,一堂堂飄出思政味兒的專業課,滋養著青年學子們拔節成長,東北大學正意氣風發地走進「課程思政」的春天裡。

相關焦點

  • 把思政課程 與「課程思政」結合起來
    把思政課程 與「課程思政」結合起來 黃坤明同上海高校教師和社科理論工作者座談 2019年05月22日 13:07 來源:新華社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
  • 「思政課程」引領「課程思政」
    ,深入探究思政課程如何引領課程思政,努力實現「三個一」的目標。理念引領,形成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以馬克思主義學院為主導,組織不同層面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工作的專題研討,引導學校各類主體、尤其是專業課教師充分領悟思政教育的關鍵性作用,明確在辦好思政課程的基礎上,不斷推動其他各類課程發揮育人功能,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相互促進,通過形成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在全課程教學中實現立德樹人。
  • 「課程思政」嘗試「將鹽溶在湯裡」
    「課程思政」嘗試「將鹽溶在湯裡」 2017年07月14日 08:15 來源:文匯報 作者:樊麗萍 字號 內容摘要:專業不一樣,挖掘的思政教育元素也會不一樣,但「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
  •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打造應用型工科人才培養特色陳志國 陳燦芬 劉鑫 汪力 謝柳 教育近年來,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深入發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形成「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圈層效應,打造以課程思政為引領的應用型工科人才培養特色,解決了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兩張皮」問題,滿足了社會對應用型工科人才的需求。
  • 南昌航空大學:突出育人價值 打造外語課程思政「金課」
    作為南昌航空大學設立的第一批「課程思政」示範課程——《高級英語》課程負責人徐筱秋老師談到文化相關篇目時說。她認為,成功的專業課堂可以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導的有機統一,達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隱形「課程思政」目的。 做好「經師」,更要當好「人師」。專業課教師也要擔當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思想引領有力度,課堂教學才能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
  • 南昌航空大學:突出育人價值,打造外語課程思政「金課」
    作為南昌航空大學設立的第一批「課程思政」示範課程負責人,《高級英語》課程負責人徐筱秋老師談到文化相關篇目的時候說。她認為,最成功的專業課堂可以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導的有機統一,達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隱形「課程思政」目的。  做好「經師」,更要當好「人師」。
  • 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
    課程思政是「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中的重要工程。深入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必須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全員參與;主動建好課程建設「主戰場」,推動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全方位融合;牢牢把握課堂教學「主渠道」,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全過程貫穿。
  • 「思政講理」充分發揮「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效應
    高校思政工作事關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思想政治教育作為育人育才的關鍵舉措,廣泛涵育在「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之中。新時代構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凝聚強大育人合力,必須全面系統建設思政鑄魂工程,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課程主抓手作用,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頻共振,形成協同育人效應。
  •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印發 把課程思政從課程要求轉化...
    近日,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並於6月8日組織召開「全面推進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視頻會議」,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幹什麼、怎麼幹、誰來幹」進行全面部署。教育部此次出臺《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明確了課程思政建設的總體目標和重點內容,對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進行了整體設計,把課程思政從工作要求轉化為政策實施表和行進路線圖。高校人才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當前,高校中還不同程度存在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兩張皮」現象,未能很好形成育人合力、充分發揮課程育人的功能。
  • 課程思政「三問」:課程思政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幹?
    隨著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近年來,實施課程思政逐步從部分高校在「點」上的探索發展為我國高等教育界在「面」上的共識。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理論工作者有必要從學理上明晰「課程思政是什麼?課程思政為什麼?課程思政怎麼幹?」這三個問題。課程思政是什麼?
  • 課程思政在行動——課程有品牌丨英語課程思政案例:打造課程思政雙課堂,種好思政教育責任田
    作為英語雙學位的任課教師,我們應認識到「課程思政」在立德樹人方面的時代價值,結合教學實際,引導青年學子以批判的眼光學習西方文化,取其所長,為我們所用。為了實現思政教育與英語教學的有機融合,基礎教學部英語雙學位教學團隊通過融合課內、課外雙課堂進行雙向課程思政教育,幫助學生提升英語語言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溝通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人文素養。
  • 深挖專業課程中「思政元素」——江西工程學院推動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
    》(教高[2020]3號)和《關於印發<江西工程學院聽課制度>的通知》(江工政字[2020]82號)文件精神,更好地了解學生課堂學習和教師課堂教學情況,確保新學期學校教學工作有序開展,江西工程學院校領導楊名權、胡湧、張晨曙、彭衛東、桂小敏、沈良、馮贇、黃海軍、鮑步雲、樂俊傑、陶小兵、鄒建民等與學生一同走進課堂,聽教師講授專業課程思政第一課。
  •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前提、反思和路徑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前提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都把立德樹人作為最終目標。立德主要通過思政課程的引導來體現,樹人則主要通過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來體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集命運、責任、利益於一體。只有明確共建意識、共擔意識、共享意識,構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共有的精神家園,才能推動兩者同向同行。理順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辯證關係。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是相輔相成、相伴而生的,不可偏廢其一或將二者分割開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對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有了新的要求,即協同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
  • 課程思政要實現專業課程與思政元素有機融合
    與會學者圍繞「課程思政的『道』與『器』」「以課程思政促進人才培養能力全面提升」「人文社會科學學科課程思政的方法論」「高校理工科課程的課程思政原則與教學策略」等話題進行了研討,並就高校課程育人的相關經驗進行了交流。北京聯合大學黨委書記韓憲洲教授指出,課程思政的難點在於所有課堂都有育人功能,要讓全部課程都成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應該把根本性舉措、全方位行動、持續性推進三者相結合。
  • 河南理工大學:「三板斧」如何把課程思政「植入」數學方程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樹華 通訊員 徐春浩 仝衛衛為引領新時代大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河南理工大學數信學院《高等數學》教研團隊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根據課程自身特點和課程思政建設要求,精心研討、凝聚合力設計了《高等數學》整體教學環節,從「大學篇、高數篇、學習篇」等「三板斧」
  • 【課程思政 交大行動】教務處舉辦「課程思政理念的思考與實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國家教學名師施大寧教授作了題為「明理、悟道、育新人——貫徹課程思政理念的思考和實踐」專題報告。本科生院各單位負責人,各學院教學工作負責人,通識課程和課程思政試點課程教師參會。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主任徐忠鋒主持會議。
  • 深挖專業課程中「思政元素」
    ——江西工程學院推動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8月31日是新學期學生正式上課的第一天,為了學習貫徹《教育部關於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教高[2020]3號)和《關於印發<江西工程學院聽課制度>的通知》(江工政字[2020]82號)文件精神,更好地了解學生課堂學習和教師課堂教學情況,確保新學期學校教學工作有序開展
  • 課程思政 | 理工學科: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相得益彰,育人成效與課程...
    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政會後,復旦大學立即啟動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進程,目前已構築起以思政課程為核心,以中國系列課程、綜合素養課程、哲學社會科學課程為支撐,以專業課程為輻射的課程體系,形成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圈層效應」。目前學校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已覆蓋所有院系,示範專業已覆蓋所有哲學社會科學院系,並向理工科院系持續延伸。
  • 浙江:沉浸式互動體驗走進思政課堂
    中國警察網訊 11月3日上午9時,浙江省嘉興南湖煙雨樓前停泊的「紅船」裡,一堂別開生面、獨具一格的思政課正進行著——來自全省公安機關優秀年輕幹部培訓班的11位學員,換裝傾情飾演,用20分鐘沉浸體驗當年中共「一大」參會代表議會發言的畫面。
  • 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探索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結合
    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探索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結合  貫徹落實「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的要求,就是要深入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相統一,探索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有機結合;就是要把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兩者的緊密結合,作為新時代新形勢下高校有效開展「三全育人」工作的有力抓手、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重要舉措,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