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概五六年前考的雅思,考了兩次,中間間隔時間不超過兩個月。兩次總分都是8分(當時還沒有實行平均分制,總分是四捨五入的),各個分項中,兩次考試聽力、閱讀都是滿分9分,寫作都是7.5,唯有口語第一次是7分,第二次是7.5。
雖然考得還算過得去,但明顯地各分項偏差嚴重——語言「輸入」端明顯強於「輸出」端。
這裡提一下,口語第一次沒考好,說來讓人不好意思,因為面試時考官給了一個很簡單的話題Talk about your best friend.(談談你最好的朋友) 這個看似簡單的話題,其實要講好並不容易,因為講朋友的話題,一不小心就流於形式,語言偏生活化,很難進行深刻地闡述,發揮出自己應有的水平,給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雅思備考也是講究技巧的,當時我做了幾套題就去考試了,應試技巧明顯不足也是個原因。
考試後不久跟一個相識的雅思考官(美國人)交流,他說很多中國人都是閱讀最強,其次是聽力,口語、寫作則相對較差。在中國大陸,聽力和閱讀滿分的不少,但是口語和寫作基本上沒有滿分的。他沒有解釋為什麼會這樣。我私下揣摩,中西方思維方式不同可能是個原因,也就是說,中國人常常用中式思維進行寫作和說話,西方考官讀(聽)起來可能有些隔膜,不容易得高分。另外就是我們的教學可能仍需改革,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輸出」端的練習上去,寫多了說多了,英語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話雖這麼說,當時只是簡單反思了一下就過去了,並沒有深刻反思,倒覺得自己的成績還算過得去。(汗!朋友圈裡的各位親們不要見笑,因為實在高手太多,我鬥膽寫這篇文章一直感覺如芒在背。)
直到到了加拿大,在這裡生活了兩年,才真切感覺到自己的英語學得不到家。
首先受到打擊的,就是一張口,用詞感覺跟人家不太一樣。當然,我主要指的是日常生活場景中,正式場合的用詞倒是差不多的。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想,我英語學的是書面語啊,再正式的場合我都不怯場,反倒有時候寒暄幾句,就漏了餡,一聽就不是native speaker. 我想,這應該是脫離真實的目的語環境、不斷進行學院式學習而導致的後果。
第二個受到打擊之處,大家可能會覺得有點匪夷所思,我自己說起來也有點不好意思。那就是我從圖書館給小妞借的圖畫書,裡面很簡單的英語,我竟有些單詞不認識,尤其是一些生動的小詞(實詞)。每當這時候,我的挫敗感真的挺嚴重——兒童圖畫書裡的詞,不知道是不是語言學上所說的高頻詞,反正肯定是日常生活中他們本地人常用的,我竟然不認識!
第三個受到打擊之處,是我的雅思聽力雖然滿分,但是我卻聽不懂一些加拿大人說的英語。加拿大是個移民國家,來自世界各地的人講著五花八門、帶著本族口音的英語。譬如說印度人的英語,每次跟他們溝通,我都感覺很抓狂,尤其是電話客服中有很多印度人,他們那英語有時能氣死人。
第四個受到打擊之處,是發現有些非英語專業的牛人雅思也能考到8分以上,這我在國內沒有碰到過。遠的不說,這不小妞同學的媽媽就是一個。當然,她以前在英國留過學,還在香港工作過七年,標準的學霸一枚,有如此成績並非偶然。但是對我那點小小的專業自信心來說,也是個不小的打擊——畢竟,當非英語專業的牛人都能達到我們的水平的時候,我們的優勢何在呢!
這些打擊讓我深刻反思我們的英語教學還有我自己的英語學習。
首先,是我們的英語教學,脫離真實的語言環境是個很大的問題。語言不是其他學科,關起門來的學院式教育再好,缺乏真實的語言環境,使語言教學缺乏現實生活的依託,學生的語言跟目的語國鮮活的語言難免有隔膜。
當然,有的人從沒出過國,英語也學的非常好,這個不可否認。學語言是需要下硬功夫的,我從來不太看好市面上的所謂英語速成班。所謂速成,只是教會學生一些學英語的技巧,譬如詞根記單詞法,英語口語發音技巧等等,不是完全無用,但要扎紮實實提高語言能力,非要自己肯長期用功才行。
概而言之,我們的學院式教育需要多給學生創造出國學習的機會。在目的語國生活過,起碼會促使學生反思自己的語言,真實感受自己和native speaker的差距,增強學習的動力。
其二,要提高語言「輸出」端的練習,強化口語和寫作。道理是明擺著的,既然「輸出」端弱,自然就需要加強。當高校英語老師十多年,我深感學生說得太少、寫得太少。因為輸出比較費時費力(尤其是寫作),學生又比較害羞,怕犯錯,不樂意輸出,老師也沒有太多的精力去看聽每一篇演講、閱讀每一篇作文。自然而然,「輸出」端的教學一直偏弱。
竊以為,看一個人語言是否真的好,就是要看他的說和寫。他說他語言多好多好,但張口不能言,或者言而不能使人信、使人服,提筆不能寫,或者寫而不能使人懂、使人明,那麼,他的語言終究算不得好的。
第三,以標準英語學習為主,適當介紹世界各國各民族說英語的口音和特點。語言不是死的語言,英語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其不斷地傳播過程中,產生了各種變體,包括語音上、語法上等各方面,英語學習者未來需要打交道的,不僅僅是講著標準英語的西方人,還有很多其他國家的人,所以,學習一些主流的英語變體很有必要。
第四,反思我自己的英語學習。我覺得從05年研究生階段開始的口譯學習和教學,其實把我的英語學習從語言文學層面拉到了實用(口頭)語言層面。口譯,顧名思義,就是口頭翻譯。這其中的語言雖然比較正式,但大多是正式的口頭語,少了(書面)文學語言的精細和精緻,自然一些細緻描寫的單詞對我而言比較陌生。當然,這又涉及到我本科的學習了,很慚愧,那時候我真的沒有下夠功夫。想當年在武大,我們的閱讀老師每周指定一本長篇英語小說讓我們看,並寫讀後感。可那時候我真是太懶了,經常是覺得任務太重,翻翻小說,看到裡面一片片的生詞,心生畏懼,就把它丟一邊了,到了交作業的時候沒辦法,只能查了資料拼湊一篇(狂汗!)如此欺騙自己的做法,其後果就是雖然雅思閱讀滿分,但是我的文學語言還是相當地不夠,看小妞的圖畫書都能經常遇到生詞。
這從另外一個側面說明,老師在交給學生任務的時候,適當的解釋和說服是有必要的,學生是活生生的人,語言學習一開始很難,有些畏難心理是正常的,老師要多向學生解釋任務的必要性,並進行適時的心理輔導和溝通,從而化他們的抗拒心理於無形。
另外一個,就是覺得自己寫得太少。我學口譯後,說得倒是蠻多的,可是說和寫真的不是一個概念。說,相對來說更容易些(因為口頭語要求沒那麼高),犯了錯誤也不容易被觀察出來,只要說得流暢清晰,很容易讓自己和別人都覺得英語很棒。其實,寫才是硬功夫。唯有通過寫,才能把自己的語言落實到紙上,才能一句句地修改、精煉,然後真正地提高。
但對於英語水平還不太高的學習者而言,我不建議漫無目的地寫,因為沒有參照物地寫,或者沒有人認真細緻幫你修改地寫,是意義不大的。倒是可以多做翻譯,做完以後看參考譯文,看看人家是怎麼翻譯的,反覆練習,最終翻譯能力提高了,寫作能力也就提高了。這應該是比單純寫作更有效的辦法。
這就是我學習英語25年、教英語13年、以及在加拿大受到打擊後對英語學習的一點看法和想法。希望對年輕的英語學習者有點啟發,或者對同行起到一點拋磚引玉的作用。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