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至6日,第六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高校現代書院制教育論壇在復旦大學舉行。論壇以「傳承創新、追求卓越的書院教育」為主題,共有來自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澳門大學、臺灣清華大學、臺灣政治大學、牛津大學等56所高校的380餘名專家、師生代表匯聚復旦大學,共話高校現代書院制教育。
教育論壇共設八大分論壇,從不同維度探討對現代大學書院制教育的思考。其中在7月5、6日下午分別舉行的分論壇二:服務學習理念與實踐、分論壇六:服務學習·至美專場由至美基金會協辦,旨在推動高校之間服務學習課程的交流與創新。
該分論壇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協理副校長顧陽教授主持。
已故中國著名作家冰心和社會學家吳文藻之女、北京外國語大學吳青教授、四川省委黨校顧林生教授、復旦大學陳虹霖教授、上海至美公益基金會項目總監楊立、澳門大學劉振釗、褚彩霞老師、臺灣師範大學劉若蘭老師和復旦大學服務學習助教彭詩琪、王怡航同學共9名嘉賓出席並發表演講。
陳虹霖教授分享了她的智慧養老服務學習課程,探討了用科技助力養老的優勢與客觀障礙,倡導尊重老人的差異和需求,為科技插上溫情的翅膀。
吳青教授圍繞「人、信、愛」三個字展開演講,與大家分享關於教育、服務社會的思考。她認為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課程不僅僅只傳授知識,也應當培養會「愛」、真實的、具有國際視野的人。
顧林生教授從課程體系搭建、教師創新、學生動員、社會支持等角度具體展示了在高校開展服務學習課程的全過程,他認為在高校推動服務學習課程需要多方協同支持。
上海至美公益基金會項目總監楊立以至美基金會與高校的合作模式為例,闡述了至美在高校服務學習中的「4C」定位,同時對社會公益組織在高校公益中的作用進行了分享,他指出公益組織在項目中應主要扮演協調多方資源、促進合作共贏的第三方角色。
澳門大學的劉振釗、褚彩霞老師分別介紹了自己在澳門大學開設的服務學習課程,探討了服務學習之於解決社會問題的可能性。臺灣師範大學的劉若蘭教授展示了全人書院暑期教育營的具體經驗與成果,她認為課程投入和反思對學習成果具有重要影響。
復旦大學的彭詩琪、王怡航同學則分別闡述了復旦大學服務學習課程的「服務式學習」路徑,以及被投入應用的社會工作督導模式所帶來的正面效應。
上海至美公益基金會副理事長高超女士致開場詞,並由牛津大學羅德學院院長、羅德信託公司執行長Dr. Elizabeth Kiss、香港理工大學服務學習辦公室主任陳志輝教授、復旦大學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所所長潘天舒教授進行開場發言。
隨後依次由復旦大學洪瀏、戴開宇、俞志元、陳侃、包春雷老師,以及澳門大學霍英東珍禧書院副院長蔣怡、臺灣師範大學謝宜蓁同學7名嘉賓進行演講。
高超女士在開場致詞中表示,當代大學生需要成長為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棟梁之材,而服務他人、服務社會是培養社會責任感的最好方式。
Dr. Elizabeth Kiss表達了對至美基金會為推動服務學習所做貢獻的感謝,也分享了羅德獎學金尋找的學生應具備除優異學業成績與才華之外、也應有以履行公共責任為自身目標的能力,而服務學習課程讓學生有更濃厚的興趣參與其中,使學生們有更多機會了解社會,有助於其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陳志輝教授認為大學生正處於認識世界的發展階段。因此教育者有責任引領學生不要只考慮自身利益,而要多承擔社會責任。
潘天舒教授從社會學與人類學兩方面闡述了對服務學習的理解,他認為人類學和社會學是緊密相關的,並表示他在今後的人類學工作中也會不斷從社會學中汲取靈感。
復旦大學洪瀏老師介紹了復旦大學本科生服務學習學分通識課程體系。該體系將課堂理論知識應用於滿足社區需要和解決實際問題,並培養學生一定的服務能力和社會責任意識,為學生提供全方面發展的學習機會。
澳門大學蔣怡老師介紹了他們的服務學習項目。項目以學生的興趣和社會責任感為驅動力,鼓勵學生進行創新,並在在服務學習中各個階段注重培養學生的領導力。
復旦大學戴開宇老師分享了開展理工類科目服務學習課程的經驗與感受,他開出了復旦大學第一門理工科類服務學習課程,並且認為自我認知是學習中最重要的一點,學生通過服務教會他人,從而能更好地掌握課程知識。
復旦大學俞志元、陳侃、包春雷老師分別分享了自己在社會創新與設計思維、藝術與心靈、陶藝服務學習課程中的實踐與反饋,強調愛與藝術在實踐中的重要作用。來自臺灣師範大學的大三學生謝宜蓁也分享了以全人教育營為例的臺師大服務學習模式,旨在傳達書院的「全人教育」理念。
為期兩天的現代書院制教育論壇落下帷幕。閉幕式上,復旦大學副校長徐雷指出,教育作為百年大計,高校作為國之重器,應始終得到社會各界最廣泛的關注。至美基金會作為社會公益組織,我們將自己擺在協調各方資源、促進合作共贏的平臺位置上,願為促進高校服務學習建設,及社會發展盡一份力。
參考文章:
1.論壇實況 | 第六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高校現代書院制教育論壇分論壇精彩集錦(上)
2.論壇實況 | 第六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高校現代書院制教育論壇分論壇精彩集錦(下)
四年公益之路的探索,讓每一個至美人都牢記初心,對培養大學生公益心的責任感也與日俱增,青年是國之希望,更是中國夢實現的基礎。至美願通過倡導和支持大學生志願服務,集結社會資源和志願者的力量,促進人口素質與社會文明度的提升,實現人人可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