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 06:39:02 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
畢橋村村民在超市用積分兌換商品。
畢橋村實施農村生活垃圾整治之後。
昨(10月31日)天,全市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現場會暨迎接全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驗收動員會在墊江召開。市政府副市長潘毅琴出席會議並講話。目前,重慶市38個涉農區縣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均已通過市級驗收,基本達到國家要求的「5有標準」,提出全國驗收申請。
近年來,重慶市委、市政府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和「四個紮實」要求,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內容之一,認真貫徹《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關於全面推進農村垃圾治理的指導意見》,動員各方力量、整合各種資源、強化各項舉措,加大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資金投入,加快垃圾收運處理體系建設步伐,加強治理工作監管力度,全力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
截至目前,全市累計投入29.2億餘元,清運處理農村日常生活垃圾282.49萬餘噸,行政村有效治理比例達到95%以上,受益村民1085萬餘人,農村居民對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知曉率為96.74%、滿意率為92.5%。
相關新聞>>
垃圾變積分 可到超市優惠兌商品
昨天一早,在距墊江縣城10公裡的沙坪鎮畢橋村,不少村民的院壩和路邊開滿了鮮花,為深秋寧靜整潔的村莊平添出春意。
記者走進院壩發現,最惹眼的卻不是花草,而是規矩地擺在門口的幾個垃圾桶,屋前屋後沒有髒亂差的影子。圍繞村裡轉上一圈,棟棟精緻小洋樓門口,都有相同的配置。
「可回收的垃圾能變成積分,沒人亂扔了,還可以去超市兌東西。」蔣婆婆說,「以前河溝、樹上到處掛起垃圾,現在看不到了!」
這不是特例。墊江縣城市管理局農治辦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是墊江在市裡支持下,探索農村垃圾治理當中的一個縮影。
小妙招 垃圾可當錢去超市兌東西
昨天,剛到畢橋村的休閒小廣場,記者就被一個超市招牌吸引住——「再生資源回收積分兌換超市」,旁人解釋就是「把垃圾變成積分,憑積分換東西」。
在村民蔣學碧家裡,他給記者展示了積分卡。她說一年下來,能在超市兌換好幾百塊錢的東西。
當天早上,蔣學碧的鄰居黃婆婆,將家裡1個月積累的紙殼和礦泉水瓶子,拿到村裡的廢品收購點兌換成15.5個積分。她拿著廢品收購點開具的憑據,到再生資源回收積分兌換超市,將積分累計到自己的積分卡裡。黃婆婆買了一袋米、一把面、一瓶食用油,一下用掉114.5個積分。超市收銀人員告訴記者,相當於1塊錢一個積分,黃婆婆花了賣廢品賺來的114.5元。
別小看這個超市,記者在場的10來分鐘裡,村民接二連三地來,小超市的收銀人員還忙不過來。
多優惠 積分換東西享受批發價
如何提高村民的積極性?積分換東西,裡頭還有門道。
記者根據價籤計算,如果黃婆婆直接掏現金購買,一共要掏122元。換句話說,她省下了7元錢。按照一個積分1塊錢計算,超市的大米用積分換可省4元,即使是小到一包泡麵也要便宜0.5元。
商品差價誰來補?畢橋村黨支部書記胡華亮告訴記者,積分兌換東西享受的是批發價,而村裡「以租金代補」形式,不收取超市門面租金和水電費。
平時,村裡每戶的紙殼、塑料瓶並不多,堆積起來拿到城區賣又麻煩,關鍵是賣不到幾個錢,所以村民嫌麻煩隨手一扔,長期下來造成村裡環境髒亂差。
「現在順手撿來就在村裡邊積分,捨不得扔了。」按照黃婆婆的說法,大家願意在村裡兌積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按照1塊錢1個積分算,村裡價格更有優勢。「算下來一斤要比外頭貴幾毛錢。」
大改變 河溝裡的垃圾「消失」了
沙坪鎮畢橋村,有一條無名河流穿村而過,大雨時河裡要漲大水。
以前,村民家清理的垃圾,不管可不可以回收,有的堆在屋前,隔斷時間就付之一炬。而臨河的村民,將垃圾統統倒進河裡,連河邊的樹上,都掛著白色方便袋等,過路都要捂著鼻子,更別提在河邊忙農活。
「以前沒地方倒,要麼燒要麼倒河裡衝走。」蔣學碧說,「現在不一樣,到處都是乾淨的,想亂倒也不好意思了!」
就這樣,村裡開始環境整治後,尤其是積分制的實行,河裡的垃圾逐漸「消失」。
現在,村民家裡都配有統一的垃圾桶,也已經習慣搜集起來再倒進村裡的集中垃圾箱,極少有人再亂倒垃圾。全縣的28個垃圾中轉站,基本覆蓋完26個鎮街。
除了基礎設施的配置,村民也行動起來,將家禽用圍網圈起來養,村裡小道和院壩上基本看不到畜禽排洩物。
算下來,畢橋村每戶村民1個月只繳1元錢,就能維持村裡公共區域的保潔費用。「收多少村裡自己定。」墊江縣城管局農治辦一負責人告訴記者,畢橋村一年12元,也有的村一個月繳5元。
啥效果 城裡人回村裡來住了
畢橋村的改變,在墊江不是特例。
離畢橋村不遠的新民鎮明月村,便道和屋前屋後乾淨整潔,一棟棟小白樓掩映在竹林間。在竹林邊,一棟正在修建的小樓房將要完工。
路邊一村民告訴記者,修房子的是一個姓羅的村民。早些年,因為人耿直,出門打工被人相中,在上海承接小工程起家,現在已經是多年的老闆。「他在村裡帶出來10多個老闆。」該村民說,現在退休了決定在農村老家修棟房子清閒養老,「真沒想到他也要回來生活。」
這種情況在畢橋村同樣存在。村民卓樹良告訴記者,村裡有3家人在縣城有房子,但他們基本都在村裡住,習慣早晚在村裡散散步。
「你看嘛,再過幾年,村裡的變化還要大。」卓樹良很有信心。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郭發祥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