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魏婧宇
受新冠肺炎影響,全民開啟了「宅家時代」,線下生活被按下「暫停鍵」,線上生活卻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雲演出、雲看展、雲辦公、雲課堂……「雲化」生活極大方便了足不出戶的大眾。
伴隨數字時代來臨而興起的雲經濟、雲體驗,是為應對疫情而出現的曇花一現的替代品,還是會走入尋常人家成為未來生活的剛需?
足不出戶感受「雲化」生活
許多人在春節假期前曾計劃「雲遊四海」,去浪漫的土耳其,去東京和巴黎。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在家待著就是對國家最大的貢獻。出行計劃一一取消,難道只能在家發呆嗎?許多人選擇了另一種形式的「雲遊」——雲看展。
博物館愛好者韋歡,假期時常會選擇去幾個或近或遠的博物館打卡。今年春節雖然無法出門,但她還是打卡了好幾家博物館。
韋歡來到故宮博物院的「數字多寶閣」,360度賞析文物的細節;點開「數字敦煌」,仿佛進入了鳴沙山旁的洞窟中,看法相莊嚴、飛天曼妙;走進內蒙古博物院的數字展廳,感受遊牧民族的金戈鐵馬奔騰而來。韋歡說:「利用數位技術,遊覽博物館不一定需要跨越人山人海,在家輕點滑鼠,也可以遍覽國內外的眾多博物館。」
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出遊聚會被取消,返工返校也被延遲,人們足不出戶宅在家的同時,也過上了一種「雲化」生活。雲看展、雲辦公、雲課堂、雲賣房、雲聚餐……許多線下生產生活的需求,轉為通過網際網路在線上滿足。
「雲端」生活並非一帆風順
上班族高呼「在家辦公一時爽,一直辦公一直爽」,學生黨抱著手機上完語文課再跳個課間操,旅遊愛好者在「雲旅遊」中放飛自我。線上辦公、學習、娛樂,更具靈活性,不受時間地點限制,極大地便利了居家生活,但是仍有些問題影響著雲端生活辦公的體驗。
一位家長說,在「雲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要先舉手,老師點到哪個學生,他才能開話筒回答問題,這些流程搬到線上課堂很生硬,又浪費時間。
韋歡逛了幾個博物館的數字平臺後發現,有些博物館的「雲展覽」只是把展品拍個照片放在網上。「沒有辦法360度旋轉照片看文物,文字介紹也是寥寥幾句,更別提使用虛擬實境技術了。線上展覽應該更突出互動性,不是簡單地把展廳內的照片貼上來了事。」
有些上班族吐槽說,以前是公司上班、回家生活,居家辦公以來,早上工作、中午工作、晚上還工作。還有家長擔憂地表示,孩子上網課要連續五六個小時盯著電子屏幕,下了課還有一堆的作業,家長要陪著打卡、上傳作業,大人孩子都疲憊不堪。
「雲體驗」能持久嗎?
兩個月的居家生活,使人們充分體驗了「雲化」生活。疫情之後,這些雲體驗是曇花一現,還是能持續發展?
其實,線上經濟在疫情發生前已經頗具規模。比如我國在線教育近年來需求量持續增加,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2.32億,較2018年底增長3122萬。
全民足不出戶的這段時間,促進了線上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雲辦公、雲課堂等從之前的眾多選擇之一,變成了最合適的選擇,甚至成為了唯一的選擇。這段居家時間的「雲體驗」,培育了線上經濟的需求。
內蒙古師範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拓俊傑說:「本次疫情可能讓更多人接受和習慣在線學習、在線辦公、在線問診和在線娛樂等在線服務。」
需求的產生,將催生技術的變革與創新。經過2個月的全民「線上生活」實踐,可以看到網際網路技術與平臺建設方面尚不足以滿足龐大的需求。線上經濟的發展和線上生活需求的增加,將促進數位技術、人工智慧、產業網際網路、虛擬實境等技術在相關領域更廣泛地應用,促進產業的進一步升級。
「企業在線數位化辦公和居民在線數位化生活的高潮正在到來。」拓俊傑說。當然,目前雲生活仍處於量的拓展階段,要實現質的飛躍,還須充分考慮行業發展規律和網際網路生態,尋找契合點深度發展。(刊於《半月談》202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