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冬季節的可可西裡滴水成冰。
上午九點,在索南達傑保護站駐站的巡山隊員趙新錄、鄧海平、達才,帶著奶瓶和奶壺,來到保護站後面的一片草地。
「可可西裡戶外太冷,手很容易粘在鐵鎖上。」鄧海平小心翼翼地打開了圍欄的門鎖。「奶爸」來了,遠處8隻小藏羚羊迅速跑到巡山隊員身旁,用頭蹭他們的褲腿、咬衣角,簇擁著向草地的低洼處移動。
「1隻、2隻、3隻……8隻都在,很健康。」鄧海平告訴隊友們。
可可西裡巡山隊員鄧海平給藏羚羊幼仔餵奶(12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豔 攝
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大風天,剛灌滿熱牛奶的奶瓶外掛滿水珠。趙新錄用嘴試了試溫度,趕緊把奶瓶餵到了小羊嘴裡:「這8隻小羊是今年從卓乃湖救回來的,只有5個月大,不能喝涼奶,會拉肚子。」
每年遷徙產仔季,來自青海三江源、西藏羌塘、新疆阿爾金山的母藏羚羊會來到可可西裡卓乃湖集中產仔,然後再帶著羊寶寶回家。
「羊在前面跑,狼在後面追」,長途跋涉中,一些雌性藏羚羊不幸喪命,在茫茫荒野中留下新生的小藏羚羊。
可可西裡巡山隊員達才給藏羚羊幼仔餵奶(12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豔 攝
「巡山時,無論是碰到和媽媽走散的小藏羚羊,還是其他受傷的動物,我們都會帶回保護站照顧,久而久之,保護站就有了野生動物救助中心。」趙新錄說,這所佔地550畝的「幼兒園」分為大小兩個網圍欄區域,小圍欄裡養的是小藏羚羊和1隻小黑山羊,大圍欄裡養了4隻兩歲的藏羚羊和1隻成年藏原羚。
「你們已經吃飽了,該換小個頭兒的啦。」鄧海平把奶瓶從三四隻小羊的「圍攻」中抽出,轉身將最後剩餘的半瓶奶餵給了其中一隻瘦小的藏羚羊。
可可西裡索南達傑保護站站長趙新錄在給藏羚羊幼仔餵奶(12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豔 攝
鄧海平說,這隻小羊體質差,剛來保護站就開始鬧肚子,不吃不喝好幾天,「餵完藥,小羊還是不吃飯,我就把它抱到宿舍裡蓋上被子一起睡,每隔一兩個小時餵一點兒水,再慢慢加一點兒牛奶,兩天兩夜沒合過眼。」
餵完奶,8隻小藏羚羊仍然緊緊黏著巡山隊員,隊員們走一步,小羊跟一步;隊員們快跑,小羊也跟著跑。
可可西裡索南達傑保護站外的一群藏羚羊(12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豔 攝
「再過四五個月,這些小羊就不用喝奶了,等它們到兩歲,就可以在大圍欄裡進行野化訓練,逐漸減少和我們見面的次數,最終野化成熟回到大自然。」達才撫摸著其中一隻小羊,擦乾淨它嘴角的牛奶。
據了解,這所在海拔4440米處的藏羚羊「幼兒園」,從2000年至今已經幫助300多隻藏羚羊重回家園。回到保護站,隊員們站在火爐旁不停跺腳取暖,身後掛著一塊寫著「高原衛士」的牌匾。
可可西裡索南達傑保護站一隅(12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豔 攝
救羊、駐站、巡山……20多年來,百餘名巡山隊員先後來到可可西裡,守護著這裡的萬物生靈。如今藏羚羊數量已從1997年的不足2萬隻,恢復到7萬多隻。
「雖然捨不得,但照顧小羊不是為了把它們留在身邊。」鄧海平說,自己最想看到的是成群的藏羚羊在可可西裡奔跑、覓食,那才是可可西裡最美的樣子。
可可西裡索南達傑保護站救助的一隻藏羚羊(12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豔 攝